四川省广元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四川省广元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新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等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3、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练习写作议论文。

4、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探讨“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 3、选几位同学概括文意,整体感知。

(四)研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1、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思考: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11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说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1)《大学》“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原因有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4)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2、聚焦论证方法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引证法 例证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五)延伸拓展,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1641年,伽俐略在比萨斜塔用实验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它的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驳倒了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

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六)质疑问难,主动交流 22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引论(提出论题)

应有格物 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致知精神 本论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结论(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反思:

3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