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地改造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棕地改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论棕地改造与利用

“棕地”一词,在发达国家早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棕地与绿地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棕地是指已开发、利用过并已废弃的土地。

近代第一个工业化时期,西方各国在城市边缘建设了大量的工业区。随着现代城市面积不断扩大,旧工业区逐渐被新建的各种街区所包围,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这些工业设施由于其对土地的污染,减低了其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195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国家将这些工业区迁出城市,使得城市中心遗留下了大量的工业旧址它们被闲置荒芜,缺少管理,成为了避之不及的不安全区域。这些负面影响给现代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对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了20世纪末各国开始的大量相关研究。“棕地” (Brownfields)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对这一类型的城市土地开始了系统的探讨,以期找到最佳方法对其加以改造利用。棕地改造项目宜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大框架下,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根据各个项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1生态视角:尊重自然的过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理论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们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以前的生态学理

论强调自然系统的平衡状态,把生态系统看作封闭的、有等级的、稳定的结构,并且按照线性发展模式发挥功能;而当代的生态学研究发现,生态系统并非封闭、稳定的结构,而是开放的、复杂的、自组织的、动态变化的生命系统,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常常服从于不可预测的侵扰

因为生态系统不能被完全控制和管理,所以在当代废弃地景观改造中,设计者开始更多地思考为生态系统中各种自组织过程提供一个良好的外

部环境,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场地条件营造近

2社会视角:激发城市活力

在西方,景观和城市的关系在19世纪开始就被广泛关注。当时,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

城市过于拥挤、医疗和卫生条件差、劳动时间过长、人们身心疲惫并时常遭受疾病威胁等。面对这些问题,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对公园的强烈需求,并由此产生了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一大批城市公园。19世纪的城市公园,大多被设想成“对城市环境的彻底逃离

公园设计的普遍原则就是把周边的城市环境尽可能排除在外,利用水体、草地和树林,建造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式景观,以此来对人的身体和心灵进行救治。因此,当时的公园主要作为城市的对立面存在,被普遍视为躲避城市工业环境的避难所(图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转型,城市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城市不再过度拥挤,工作、医疗条件和基础设施

都得到显著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工业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仍在加剧;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不断向郊区蔓延,大量森林、农田被占用,而城市中工业用地的废弃也给城市留下许多“伤疤”,这使得当代城市用地日趋破碎,不仅造成了区域生态网络的断裂,而且造成了城市空间肌理和社会联系的断裂。公园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让景观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发展的“催化剂”。早在1983年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设计竞赛中,这种思想就已出现。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建筑师屈米的方案采用了一种景观与城市语汇紧密交融的设计策略。屈米认为拉?维莱特虽然名为“公园”,其实是一种新类型的城市,是“巴黎最大的不连贯城区”。

废弃地景观改造必须将城市生活真正引入场地,使场地能够承担更加多样化的社会功能,这样才能使废弃地重新融入城市,使场地成为城市活

力的持久来源。在这方面,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公园建在鲁尔区塔森(Thyssen)钢铁厂的遗址上,设计师彼德?拉兹(PeterLatz)将场地内原有的各种设备和厂房转变成满足各类休闲活动需要的设施,比如展室、小卖部、餐厅、咖啡馆、旅馆和电影剧场等,还引入了攀岩、潜水等各种富有特色的活动,使得公园向磁场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周边区域的人,各类游人都可以在公园中进行喜欢的活动,公园与城市成为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8](图5)。

3文化视角:

诠释工业的历史任何景观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渊源。随着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国际化风格日益受

到批判,景观设计中对场地文脉特征的挖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际上,任何一处人工场所,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状态,除了自然力量作用外,也是其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事件和活动影响的结果。如果抹去这些历史,那么今天的人和以后的人就无法对景观做出正确的解读。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开始重新评价这些废弃地中的工业建筑和设施,相比较田园式景观,这些建筑和设施并不美观,但它们真实而独特,

反映了人们利用、改造这片场地的历史,已经内化为场地文脉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

这些思想都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期的废弃地景观改造。比如,20世纪70年代设计建造的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最初政府希望将其彻底

改造成传统的田园式景观,但设计师理查德?哈格(Richard Haag)在充分理解了场地文脉后,并没有将田园式景观强加在对城市有过重要贡献的工业景观之上,而是在场地上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工业设备与构筑物,以一种唤起工业历史记忆的方式重塑了场地[10](图6)。又如,彼德?拉兹的一系列项目在这方面走得更远,尤其在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设计中,不仅大量的机械设备和工业建筑得以保留,而且还被创造性地赋予新的社会功能,从而以极富想象力的方式将自然和文化结合起来。这一景观改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既保留了历史,又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和陈述,而是在旧的形式中纳入新的社会功能,从而在诠释历史的同时把场地引向城市的未来,确保了场地文脉结构的延续性。

4经验借鉴

通过从生态、社会和文化角度对当代国外废弃地景观改造实践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3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1)注重景观的发展过程。景观的发展和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对于遭受污染和破坏的废弃场地,其土壤的改良、植被群落的成熟、

各种休闲活动和社会功能的引入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生态系统自身充满着种种

不确定性外,往往还伴随着周边区域在转变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场地未来的发展充满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因此,近年来国外一些废弃

地,尤其尺度较大的废弃地,在景观改造时往往不将景观的形式作为首要的关注点,而更加关注景观形成的过程及这一过程所需的外部条件。这种设计途径不要求在最初方案中为场地设定某种明确的空间形式,而是要让场地及其各种系统在时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形式。这需要设计者为场地提供一份周详的景观指导策略,这一策略需要整合场地发展涉及的各种生态和社会过程,并能适应未来场地及周边发生的一系列转变,从而有效指导景观的长期发展。

(2)注重景观对城市的激活。(3)注重场所特色的营造。

从某种程度上讲,景观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场所的创造,只有深入体验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充分揭示场地的自然和文化特征,才能创造出令

人记忆深刻的场所。传统的田园式景观之所以在今天的废弃地改造中遭到排斥,主要就因为它只是给废弃地披上了一件美丽如画的外衣,并没有揭示场地自身的自然和文化特质,因而不能体现场地文脉的延续。废弃地中遭受破坏的自然系统、巨大而粗犷的厂房和构筑物、因长期与外界隔绝而产生的荒凉和神秘的氛围,这些特征凝聚着工业时代留给后人的独特记忆,展示了废弃场地特有的美学品质。在景观设计时,只有对场地内的这些特征仔细地解读,才能领会真正意义上的

废弃地生态恢复

工业废弃地受损生态系统有两种生态恢复的模式一种是当生态系统的损害没有超负荷且是可逆的情况下通过解除外界压力和干扰可使其在自然过程中恢复另一种是超负荷的并且是不可逆的需要人工加以干预才能使受损生态系统得以恢复

对于工业废弃地的艺术处理可以按照对原有工业设施、建筑的干预多少分为以下四种方法。

1、 ”0”处理——遗址式保护。这种手法是针对那种有较大保留价值、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且现状结构基本完好的工业废弃地所采用的手法。 2、减法处理——

拆除部分工业元素。对于那些结构存在问题的工业元素可进行部分的拆除。常见手法有将建筑的砖或混凝土外衣拆除露出里面的结构作为活动场所的限定如休息亭、儿童活动场等等形成了一种结构的美。

 3、加法处理——

添加一些艺术及功能元素。所添加的元素一般是对于原有元素的补充、完善和美学提升。分为艺术性和功能性两种。功能性的添加包括道路系统的确定添加新功能所需的设施等等。

4、利用原有构件、产品、材料重组景观。原有工业元素可以作为符号在新景观中扮演其他的角色。这些残留的片断给参观者的视觉和心理都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使场地的历史性在这些细节中得以体现。同样也可以起到历史延续的作用。

在传统如画式的景观模式受到挑战的同时,生态美学概念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美学发生转变。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生态过程是美的。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活动和草木的枯荣展现出一幅生态自然的画面。在景观设计中开始倡导荒野保护和野生动植物景观的创造。在贫瘠和受污染的场地上保护

野生植物或促进野生植被再生,是对自然生态过程的尊重,艺术的生成过程就是生态的发展过程。 2.2生态伦理学的影响 生态伦理学是从人的道德和社会伦理方面为出发点来解决生态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一些学者看到单纯用 生态技术的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还得借助于社会伦理道德,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寻找解决途径。 生态伦理就是人类对环境所持的价值观。生态伦理学对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场地的最小干预、场地的被动性适应、场地的自我维持三个方面

1工业废弃地景观的场所性

设计应当尊重场地原貌和历史,从现代景观中的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的成功案例来看,它们都能够保证景观与场所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2、工业废弃地景观的艺术性

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现代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受着现代艺术的影响。现代艺术直视世界本来的面目,简化、还原真实的感官体验。废弃地上的工业景观,它们体现着人类工业智慧的美,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是真实的风景。

3工业废弃地景观的生态性

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3]。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也同样蕴涵着生态学的思想。

4工业废弃地景观的社会性

景观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它要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现代景观是为了人的使用,这是它的功能主义目标[3]。将工业废弃地改造为公园,不仅仅是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保留部分工业景观的遗迹,也不仅仅是艺术、生态等处理手法的运用,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改造,为工业衰退所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寻找出路

矿山废弃地改造

一 些植物生长的介质. (2)旧材\新\用:对矿区内的废料经过二次加 工,利用后看不到原形.如将红砖磨碎后用作红色 混凝土的部分材料.

1)水污染处理:通过自然生态循环和人工处 理措施净化矿区水体.可以收集各处的雨水,利用 工厂原有的冷却槽,净化池和水渠将雨水净化后再 注入河中,这样就避免工厂中的污染物重新污染水 体.

2)(2)土壤污染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 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 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在德 国环状公园(RingPark)中,矿区内用红苜蓿来增加 土壤肥力,种植芥菜束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

3.3植物景观的营造 在进行矿区废弃地植物景观设计之前,必须对 该区域的土壤进行检测,以便能够选取恰当的植物, 营造出良好的植物景观效果.

保护场地上自然再生的植物:矿区废弃地 内自然再生的植物是重要的景观要素,通过保护这 些植物,能够形成新的植物群落,重建矿区自然生态 环境.

(2)适应改良土壤植物的应用:由于矿区内的 大部分土壤含有重金属离子,所以合理选用新的植 物对矿区植物景观的营造有很大的意义,它们不仅 能够创造宜人的绿色空间,有的还能够改良受污染 护场地上原有的植物资源,维持自身特有的生态体系平衡,植物的选用尽量本土化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许多过去作为经济支柱的工业基地不再辉煌,

德国最大的传统重工业区——鲁尔工业区正是遭受了如此的命运因此,德国人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除锈”行动,而是将这里大片的产业基地保存了下来。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更新计划为全世界的旧工业区改造提供了范本。它的策略不是废旧立新,而是旧物再利用。通过改变原有建筑、设施及场地

的功能,既再现了工业区的历史,又为人们提供了文化、娱乐生活的园地。整个鲁尔工业区已变成了一个博物馆和休闲区。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于1989年创建了国际建筑展览公司(IBA),启动了规模庞大的鲁尔区更新计划,10余年间完成了100多个更新方案,

每个更新方案都展现出独特的创意与成熟的执行能力,并且强调生态品质与文化品质。

为了能够获得最好的规划方案,IBA广开思路,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招标,目的就是要获得既有生态品质,又有文化品质和经济效益的更新规划

方案,将濒临死亡的工业景观变成巨大的历史和技术博物馆以及最佳的娱乐休闲地。

经过近20年的改造,鲁尔工业区已经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鲁尔工业区更新计划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各

区各厂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局部规划设计,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工业区总体规划包括以下基本元素:

*土地再利用,以防止未开发的土地被继续开发;*对仍在寿命期内的现有建筑物进行维护、改善及再利用;*新旧建筑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

础;*将工业区的生产结构向有利于环保生产方式的方向转变;*突出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环境、社会和经济再生战略的重要元素

产业景观的整体保护

鲁尔工业区的保护观念强调产业景观(industriallandscape)的整体性,无论是已经沉寂的车间,还是斑驳的构筑,即使是炼焦厂中曾被公

认为景观杀手的巨大圆桶瓦斯槽,或者是当年的锅炉机房以及其他众多生产流程中的机械设备和构筑,都被保存了下来。德国煤炭业联盟厂包含了采煤场和炼焦厂,是整个鲁尔区价值最突显的遗产地,这个在1930年已经设立的基地因其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和采矿技术的先进性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

设计师的智慧首先在于赋予昔日的工业构筑以人性。他们发现了废弃的钢铁工厂可以成为儿童与青少年的各种训练基地。一座废弃的瓦斯储放

槽经过结构加固变成了一个潜水训练基地,在这个直径45米、深13米的圆桶中注满水之后,放入一艘沉船与一部汽车,由救难协会管理,作为救难训练的道具。在景观公园里,昔日的厂区可以变成男女老少聚集的溜冰场,而巨大水泥构筑物原来存放炼钢用的焦煤,而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攀岩训练场,水泥岩壁上增设了适合不同水平的攀岩者路径,吸引了各种年龄的攀岩爱好者。

旧厂房为艺术搭建舞台

这里还有许多旧厂房的利用颇有创意,有的被出租给了电影制片者当电影场景,因为高敞空间与各种废弃机械设备成为吊挂灯光与装饰的最佳

舞台装备,更有趣的是,这里的独特空间甚至能举办别开生面的婚礼晚会,而由英国籍艺术家JonathanPark主导的照明设计又把这个厂区的夜间装点得如梦如幻,巨大的工业构筑演绎成了震撼人心的当代“雕塑公园”,人们在公园里既能看工业时代的著名电影《大都会》,又能观赏从大烟囱上走下的杂技表演。最意想不到的是,该矿区内原来可以容纳数百人同时冲澡的浴室如今改造成了埃森市一个舞蹈团练习舞蹈以及表演者的聚会场所,甚至是,原来浴室内的白瓷砖以及内嵌式的肥皂架都被保留下来。

工业基地成为活教材

巨型圆桶大瓦斯槽曾提供炼钢厂所需的瓦斯燃料,它直径67米,高118米,属全欧洲之最。1994年,这个被公认为“景观杀手”的庞然大物

却被改造成全欧洲最大也是最奇特的展览场所,一个尺度惊人的、全封闭式的单一展览空间。这种幻觉般的展览空间不是亲历体验,真是难以想象的,它留存了工业时代完整的空间记忆,又使其变成了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标志物。每年夏天大瓦斯槽都会举办主题展览。庆祝德国足球协会成立100周年的展览就在这里举办。德国煤炭业联盟厂包含的采煤场和炼焦厂如今已经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厂房和传输带都是展览空间的组成,最有趣的是新添的这个大转轮,它带着参观者从空中转入厂房中的炼焦炉,那可真是一个产业历史的神奇之旅啊!

从旧烟囱、煤渣山到寻梦乐园

从消耗资源的角度看,即使规划再好的新建筑,也比不上对现有建筑物的保护、更新、转化和再利用

艾姆舍尔公园(Emscher)

19世纪,艾姆舍尔地区曾是欧洲主要的工业和制造业中心。钢铁厂、炼焦厂、煤矿及化工厂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破坏该地区的景观。随

着环境的破坏和经济的衰退,以及废弃的工业设施对土壤的污染日益严重,该地区意识到传统的城市开发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在实施更新项目之前,艾姆舍尔公园到处都是废弃的大型钢铁厂房、烟囱及瓦斯罐。许多被废弃的生锈建筑有10多层高。除了少数还在用外,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