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话剧史》题库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当代话剧史》题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简答题 (共50题)

1、简论当代话剧的分期。

2、当代话剧史分为哪三个时期,各有哪些优秀剧作。 3、简论当代话剧各时期的特色。

三个时期。

1949——1957,配合政治运动的戏剧,

双百方针推动下的第四种剧本创作。 《茶馆》等剧作的辉煌。

1958——1976,为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服务的戏剧 1977—— 新时期戏剧多元发展阶段

京派戏剧,海派戏剧、关东戏剧 实验戏剧、先锋戏剧

新写实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的回归。

4、简论社会问题剧对建国初话剧创作的影响。 5、社会问题剧对中国话剧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四时期引入社会问题剧,在陈独秀等人的大力推崇下,在洪深、欧阳予倩等人的积极实践下逐渐成为中国现代戏剧潮流。

6、简论普罗戏剧对建国初话剧创作的影响。 7、普罗戏剧对中国话剧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崛起于1928年,1930年左联戏剧家联盟成立使之达到高潮。

普罗文艺标榜无产阶级的和民众的文艺。普罗戏剧强调建立民众自身的阶级的戏剧,并对除了现实主义戏剧之外的所有“小资产阶级流派”展开严厉的批判。批判的对象包括浪漫主义戏剧和纯艺术派的戏剧(即欲建立写实和写意相融合的民族新戏剧)的批判。

批判的后果:

一是确定了斯坦尼体系在我国话剧界的主导地位。

(有关斯坦尼体系理论介绍参考“戏剧表导演理论课程”内容。) 二是对话剧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斯坦尼体系表导演理论与普罗戏剧的狭义现实主义倡导相吻合,因此受到推崇。但独尊斯坦尼体系,使得别的流派,如浪漫、写意、超现实等都受到打压,由此,我国20年代话剧初始时期的活跃局面渐归沉寂。

9

8、简论斯坦尼体系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9、斯坦尼体系对中国话剧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斯坦尼体系是作为诸多话剧表演与导演理论中的一种进入中国的。建国前,不少剧作家和导演,如焦菊隐,都是该体系的热情介绍者。

建国后斯坦尼体系成为唯一的艺术范本是不符合话剧艺术创作发展需要的。 强推手段包括:

? 50年代初,大量译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著,包括《演员的自我修养》、

《演员创造角色》以及斯坦尼全集等。

? 请数以百计的苏联戏剧专家来华讲学,言传身教。

? 在上戏和中戏举办由苏联专家指导的,主要学习斯坦尼体系的培训班和

进修班,在全国范围内选派戏剧骨干力量参加学习,并通过他们将斯坦尼体系的影响辐射全国。

? 通过献演的方式加深对斯坦尼体系的理解,并使学习体系形成热潮。 负面效应是:

? 对中国民族演剧体系的建立是一次打击,它使得中国话剧在模仿中失去

了“民族性和固有的传统”。

? 使中国话剧从此陷入独尊一家,封闭狭隘的一元发展状态,并延续长达

数十年。

10、 11、

简述建国初话剧创作中人物塑造的发展过程。

建国初对话剧人物塑造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各有何特点?

第二次文代会,周恩来提出创作的重点在歌颂,要写好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理想人物。

周扬指出歌颂工农兵是最重要,最中心的任务。

描写时代英雄的作品一窝蜂出现,以独幕剧创作最甚。

先进人物在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田汉指出,先进人物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显著地位与领导作用,不能不要求我们的创作服从生活发展的规律,使他们在作品中占有主导地位。

“典型—本质论”和“典型—政治论”将文学创作的典型化与哲学、政治学的抽象性、代表性混为一谈,导致图解政治、政策的作品泛滥。

1953年之后,随着苏联对斯大林时期文艺创作问题的反思,一些揭示社会生活阴暗面的作品被译介到中国来,如西蒙诺夫《这里的日常生活》、爱伦堡《拖拉机站长与总农艺师》等。

国内通过第一次话剧观摩大会对戏剧创作的得失进行了总结,掀起了反无冲突论的热潮。

干预生活的第四种剧本出现。 反右斗争开始,一切回到原点。

12、 13、

简论建国初独幕剧创作概况。

简述建国初独幕剧创作兴盛的原因。

1、 独幕剧是宣传各种运动方针政策的轻武器,它生产周期短,花钱少,见效快,观众

乐于接收,符合当时社会需求。 2、 当时戏剧界大力提倡独幕剧创作。

从1953年起,《剧本》三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独幕剧征稿评奖活动。

10

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37个获奖剧目,独幕剧占三分之一。 3、 广大作者有感而发,独幕剧形式较其他形式更容易掌握。

许多优秀剧目就是来自作者的真情实感,来自生活点滴。例:《妇女代表》、《百年大计》、《刘莲英》、《新局长到来之前》等。

14、

简述建国初独幕剧创作的成就。

1、 极大地丰富了建国初我国的话剧舞台,反应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 2、 表现形式丰富且日趋成熟,为当代戏剧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3、 独幕剧创作入门易,精深难,它的创作实践对整个戏剧创作队伍的锻炼有所裨益。

15、

简述建国初独幕剧创作的弊端。

1、 其短平快特性使之成为描写运动,表现政策的首选方式,导致独幕剧创作一窝蜂,

图解政治和相互雷同现象十分严重。 2、 人物概念化,类型化现象非常突出。

16、

简论赵羽翔独幕剧创作。

生平:1928年生,辽宁开源人,满族

1948年参加工作,1950年任文化馆长。

代表作:《两个心眼》、《不管事的主人》 剧作特色:

? 大处着眼,小处着墨。

? 注重心理分析和性格刻画。

17、

简论王少燕独幕剧创作。

突出成就:独幕讽刺喜剧 代表作:《葡萄烂了》、《春光明媚》 剧作特色:

? 表现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夸张和变形的讽刺喜剧特色。

18、

简述建国初多幕剧创作概况。

多幕剧创作一片繁荣,主要内容包括:

1、 真实地反映新旧社会的对比,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

2、 双百方针后一批优秀作品问世,对前阶段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有所纠正。 3、 军旅题材创作多见,优秀作品迭出。

例:陈其通《万水千山》、胡可《战斗里成长》等。

19、

简析第四种剧本创作概况。

时段:1956年——1957年

背景:1956年,国内形式从强调阶级斗争转移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上来。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派别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上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学术界的自由争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

11

法去解决。”

名称由来:1957年6月11日《南京日报》刊登黎弘文章《第四种剧本——评布谷

鸟又叫了》。黎弘是刘川的笔名。

作品涵盖:岳野《同甘共苦》、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鲁彦周《归来》、王少燕《葡萄烂了》、何求《新局长到来之前》等。

后来命运:反右斗争开始后个个受到批判和围剿。1957年,反右扩大化中,《布》、

《同》被定为毒草。1959年,第二次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潮的批判,《洞》遭批判。1980年以后平反。

20、

简析《布谷鸟又叫了》。

作者:杨履方 1925年生,四川壁山人。 发表时间:1957年1月

改编情况:歌剧、戏曲、电影

创作背景:新《婚姻法》颁布后大批反映婚姻自主的作品之一。

其他剧作包括:评剧《刘巧儿》、沪剧《罗汉钱》、话剧《赵小兰》等。

剧作主题:正面、真实地反映当代青年的婚姻生活,从人物的思想深处开掘旧式封建

婚姻观念对当代人的影响。

剧中人物:王必好(男) 男权社会下男性的占有欲,自私,偏狭,多疑。 童亚男(女) 追求男女独立、平等的人格。

21、

简析《同甘共苦》。

作者:岳野 1926年生,山东郓城人。 发表时间:1956年

剧中人物:孟莳荆 省委农村工作部长 刘芳纹 农村妇女干部 华云 护士 剧作类型:道德伦理剧 同类剧作:鲁彦周《归来》 艺术成就:

? 冲破公式化、概念化束缚,从生活的原生形态出发提炼故事和冲突。 ? 在戏剧创作领域进行人性与人道的成功探索,展现人的丰富性和复杂

性。

? 在典型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体现出作者对文学剧本人物创造的新的简洁

与实践。

22、 简析《洞箫横吹》。

作者:海默 1923年生,山东黄县人。

发表情况:改编自其中篇小说《洞箫横吹曲》

1957年在全国上演,1958年拍成同名电影。 剧作主题:批判官僚主义,揭露社会阴暗面。 表现了作者的社会良心与责任。

剧中人物:安振邦 表面上的领导,实际上的野心家。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