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妙改对联

明末清初的作家钱谦益,颇受明王朝的赏识,因此,他在自家门上挂了副对联: 皇恩深似海; 臣节凛如霜。

谁知清兵入关后,他便投降了清朝。一天夜晚,有人偷偷地在这副对联后边各添一字,意思就带有了讽刺性。第二天,钱谦益看了,十分尴尬。

你能猜出对联所加的两个字吗?

答案:上联末加“矣”,下联末加“乎”。,

1.从近年的高考来看,对诗歌语言的考查重点是什么?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应该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必考点。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卷在2015年考了炼句题,其他省份近三年的考题对炼字、炼句题多有涉及,可见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重点应该是炼字、炼句。

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

考查形式较稳定:题型上,以简答题为主;内容上,主要考查对语言含意的理解、语言表达技巧的把握、语言表达效果的分析等;要求上,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把握“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3.鉴赏诗歌语言的考查角度主要有哪几个?

常考角度有三个:品评诗歌的“诗眼”与炼字艺术、赏析诗歌的炼句艺术、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其中最常考的是前两个,在复习时尤其需要加强。

1.(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残春旅舍

韩 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1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炼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字进行分析。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乐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2.(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注】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炼字的能力。可先解释词语“湿”“迷”的本义,再根据词句意思,结合诗歌主旨解释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及表达的感情。“湿”是风露使得行云充满湿气,表明了环境的潮湿,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凄凉。“迷”是说迷失航向,突出的是环境的朦胧,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迷惘。

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如何寻找并鉴赏“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为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是一句话,它犹如诗的眼睛,是作者通过反复推敲、锤炼而得的,能揭示一句话之意乃至全篇的主旨。因此,在诗歌语言的鉴赏中,对“诗眼”的寻找与鉴赏往往是命题人青睐之处。那么,如何寻找并鉴赏“诗眼”呢?

一、寻找“诗眼”

1.从词性角度看,重点找动词

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词,因而成为诗人提炼诗眼的

③④

2

重要对象。当然,有些重要的形容词、副词也不可放过。如:

①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关”和“出”是诗眼。一“关”一“出”,生动地展现了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生命活力。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③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

“空”“已”描画出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 2.从用法角度看,关注活用词

词类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往往是诗眼所在。如: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

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描述,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3.从修辞角度看,诗眼往往运用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如: ①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

“破”“弄”二字,将云月拟人化,使云月花影之意象生动传神,境界全出。 ②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王建《江陵即事》) .“烧”字采用了通感手法,动人心目,给人以强烈印象。 二、鉴赏“诗眼” 1.加深形象描绘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

前人刘辰翁评:“等闲星月,着一‘涌’字,复觉不同。”诗中“垂”“涌”二字描写明星低垂于广阔原野,江流涌动着白色月光,使诗人漂泊无依孤苦伶仃的形象跃然纸上。

2.关乎诗意精确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该诗原为“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丝丝入扣,准确表现出梅开之早。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传为佳话。

3.营造诗词意境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给写活了。情景交融,意境盎然。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注]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3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注】 氛垢:尘埃。

1.颈联“白水明田外”中“明”字最精练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中间四句具体写所见的景色,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天然图画。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案:“明”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解析:图景、画面评价型的试题,答题时要善于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再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画面(图景),并指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一、(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1~2题。

好事近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炼字及作者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前两句勾勒出作者“高卧”船头而“仰看”映入江中的山色时的画卷,不难看出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后一问为炼字题,“插”为动词,有尖锐之感,诗中是“山峰映在水中”的意思,这更突显了山峰的尖峭、挺拔。

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由前句“仔细乱篙撑处”可以看出诗人在观看竹篙插入江水时的景象,“悬崖”“崩坼”的意义均与山峰有关,“崩”为“倒塌”,指“悬崖”倒映在水中陡峭的山影;“坼”为“断裂”,指倒映在水中的山影因江水的涟漪而变得散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