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绪论

1.1 单片机温度测量系统的选题背景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更少。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只靠增加耕地面积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另辟蹊径,想办法来提高单位亩产量。温室大棚技术就是其中一个好的方法。

温室大棚就是建立一个模拟适合生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创造一个人工气象环境,来消除温度对生物生长的约束。而且,温室大棚能克服环境对生物生长的限制,能使不同的农作物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产出,使季节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不大,部分或完全摆脱了农作物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由于温室大棚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温室大棚技术越来越普及,并且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

随着大棚技术的普及,温室大棚数量不断增多,温室大棚的温度控制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传统的温度控制是在温室大棚内部悬挂温度计,通过读取温度值来知道大棚内的实际温度,然后根据现有温度与额定温度进行比较,看温度是否过高或过低。如果过高,就对大棚进行降温处理;如果过低,就对大棚进行升温处理。这些操作都是在人工情况下进行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大棚中培育的品种越来越多,对于数量较多的大棚,传统的温度控制措施就显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大型温室大棚的建设对温度检测技术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有越来越多称之为单片机的小电脑在为我们服务。单片机在工业控制、尖端武器、通信设备、信息处理、家用电器等各测控领域的应用中独占鳌头。时下,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的智能化、遥控化、模糊控制化己成为世界潮流,而这些高性能无一不是靠单片机来实现的。采用单片机来对温度进行控制,不仅具有控制方便、组态简单和灵活性大等优点,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被控温度的技术指标,从而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单片机以其功能强、体积小、可靠性高、造价低和开发周期短等优点,成为自动化和各个测控领域中必不可少且广泛应用的器件,尤其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单片机对温度的控制问题是一个工农业生产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基于此,本课题围绕应用于温室大棚的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控系统展开应用研究工作。

1

1.2 单片机温度测量系统选题的现实意义

随着单片机和传感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检测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温室环境自动监测控制方面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并且必将以其优异的性能价格比,逐步取代传统的温度控制措施。但是,目前应用于温室大棚的温度检测系统大多采用模拟温度传感器、多路模拟开关、A心转换器及单片机等组成的传输系统[2]。这种温度采集系统需要在温室大棚内布置大量的测温电缆,才能把现场传感器的信号送到采集卡上,安装和拆卸繁杂,成本也高。同时线路上传送的是模拟信号,易受干扰和损耗,测量误差也比较大。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本文参考了一种基于单片机并采用数字化单总线技术的温度测控系统应用于温室大棚的设计方案,根据实用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

数字化单总线技术[4]是利用DALLAS公司生产的新型器件实现的。它将系统的地址线、数据线、控制线合为一根导线,允许在这根导线上挂接数百个控制对象,形成多点单总线测控系统。这些测控对象所用的芯片都由该公司提供。采用单总线协议后,可在检测点将模拟信号数字化。这样,在单总线上传输的便是数字信号。本文介绍的温度测控系统就是基于单总线技术及其器件组建的。该系统能够对大棚内的温度进行采集,利用温度传感器将温室大棚内温度的变化,变换成电流的变化,再转换为电压变化输入模数转换器,其值由单片机处理,最后由单片机去控制数字显示器,显示温室大棚内的实际温度,同时通过比较,对大棚内的温度是否超过温度限制进行分析。如果超过我们预先设定的温度限制,温度报警系统将进行报警,并同时自动对大棚内的温度进行控制。

这种设计方案实现了温度实时测量、显示和控制。该系统抗干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不需要任何固定网络的支持,安装简单方便,性价比高,可维护性好。这种温度测控系统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温室大棚,实现对温度的实时控制,是一种比较智能、经济的方案,适于大力推广,以便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温室大棚的亩产量,以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1.3.1 国外温室环境控制

国外对温室环境控制技术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先是采用模拟式的组合仪表,采集现场信息并进行指示、记录和控制。80年代末出现了分布式

2

控制系统。目前正开发和研制计算机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多因子综合控制系统。现在世界各国的温室控制技术发展很快,一些国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完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像园艺强国荷兰,以先进的鲜花生产技术著称于世,其玻璃温室全部由计算机操作。英国伦敦大学农学院研制的温室计算机遥控技术,可以观测50km以外温室内的光、温、湿、气和水等环境状况,并进行遥控。

1.3.2 国内温室控制技术

我国对于温室控制技术的研究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吸收发达国家温室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才掌握了人工气候室内微机控制技术,该技术仅限于温度、湿度和CO2浓度等单项环境因子的控制。我国温室设施计算机应用,在总体上正从消化吸收、简单应用阶段向实用化、综合性应用阶段过渡和发展。在技术上,以单片机控制的单参数单回路系统居多,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多参数综合控制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温室现状还远远没有达到工厂化农业的境地,生产实际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存在着温室装备配套能力差,产业化程度低,环境控制水平落后,软硬件资源不能共享和可靠性差等缺点。

1.3.3 温室环境控制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

从国内外温室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来看,温室环境控制技术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1.手动控制。这是在温室技术发展初期所采取的控制手段,其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控制系统及执行机构。生产一线的种植者既是温室环境的传感器,又是对温室作物进行管理的执行机构,他们是温室环境控制的核心。通过对温室内外的气候状况和对作物生长状况的观测,凭借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直觉推测及判断,手动调节温室内环境。但这种控制方式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不适合工厂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2.自动控制。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现代控制理论对温室内的各种环境因子如温度、光照、湿度、C02浓度和施肥等,进行自动控制和调节成为温室控制的主要方式。人为创造适宜作物生长最佳环境的自动控制技术手段成为主流。此时的温室有比较完整的控制系统,有各种传感器采集温室环境数据,监控系统实时监测

3

环境变化及控制执行机构的动作,良好的人机界面使种植者的操作过程形象而且简便。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温室控制技术实现了生产自动化,适合规模化生产,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3.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将农业专家系统与温室自动控制技术有机结合,以温室综合环境因子作为采集与分析对象,通过专家系统的咨询与决策,给出不同时期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最佳环境参数,并且依据此最佳参数对实时测得的数据进行模糊处理,自动选择合理、优化的调整方案,控制执行机构的相应动作,实现温室的智能化管理与生产。这种控制方式既能体现作物生长的内在规律,发挥农业专家在农业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使系统的调控非常方便和有效,实现温室的完全智能化控制。 1.3.4 温室控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农业专家系统自身的问题,农业专家系统的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各种专家系统在收集、整理农业专家知识时并没有把专家是如何学习和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整理出来,这样开发的专家系统并不具有真正的学习能力。其次是采集数据的束缚,温室控制技术主要停留在对温室环境因子的监控上,并没有考虑温室作物本身的生理过程。还有就是农业专家系统在温室实时控制中的应用的局限性,农业专家系统对温室环境因子进行实时监控,不同于开发单纯的农业专家系统,其中涉及与控制系统的“接口”问题。在开发温室农业专家控制系统时,对农业知识的表达及推理策略等要认真考虑。同时,将更多的农业知识用于温室生产的实时控制中,不仅仅局限于对环境因子的专家指导。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农业应用电子技术、传感器智能化技术、机械电子一体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的发展,温室技术体系己经成为各个国家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前沿性研究领域。

1.4 单片机温度测量系统主要研究的内容

本设计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方案;二是进行智能传感器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系统的设计:三是单片机及通信接口的硬件电路及软件系统设计;四是对连接单片机的上位管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