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B、单室单剂量静脉滴注给药c—t关系式 C、单室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c—t关系式 D、单室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c—t关系式 E、多剂量函数 20、C=C0e—kt C

21、C=kαFX0/V(kα-k)·(e—kt-e—kat) A 22、γ=(1-e—nkτ)/(1-e—kτ) E 23、C=k0/Kv(1- e—kτ) B [24—27]

A、消除速率常数K B、吸收速率常数Ka C、多剂量函数 D、A和B E、B和C 24、Wagmer—Nelson法的公式可求 B

25、单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的尿药排泄速度法公式可求 A 26、单室模型单剂量血管外给药的c—t关系式可求 D

27、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停止滴注后的c—t关系式可求A [28—31]

A、 F=(AUC0→∞)口服/(AUC0→∞)静注 B、 C=kαFX0/V(kα-k)·(e—kt-e—kat) C、 C=k0/Kv(1- e—kτ) D、 C=C0e—kt

E、 C = C0(1-e—nkτ)/(1-e—kτ)·e—kt

28、表示单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滴注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 C 29、表示单室模型,单剂量口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B

30、表示单室模型,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 E 31、表示某口服制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 A 三、 X型题(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D

A、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经时过程及其与药效之间关系的科学 B、大多数药物通过这种方式透过生物膜,即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称促进扩散

C、主动转运是一些生命必需的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

D、被动扩散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 E、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 2、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机理有ABDE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主动扩散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 3、以下哪几条是被动扩散特征ACE A、 不消耗能量 B、 有部位特异性

C、 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运 D、需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

4、以下哪几条是主动转运的特征ABE A、 消耗能量

B、 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 C、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 不需载体进行转运 E、 有饱和状态

5、核黄素属于主动转运而吸收的药物,因此,应该AD A、反后服用 B、饭前服用 C、大剂量一次性服用 D、小剂量分次服用 E、有肠肝循环现象

6、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正确的ABD

A、 大多数脂溶性药物以被动扩散为主要转运方式吸收

B、 一些生命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等的吸收通过主动转运来完成 C、 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 D、 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 E、 脂溶性、离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

7、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影响因素是ABCD

A、溶出速率 B、粒度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消除速率常数 8、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BCE

A、药物的给药途径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 9、下列有关生物利用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BC A、 反后服用维生素B2将使生物利用度提高

B、 无定形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大于稳定型的生物利用度 C、 药物微粉化后都能增加生物利用度 D、 药物脂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差 E、 药物水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好

10、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地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ACD A、 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 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 表观分布容积有可能超过体液量 D、 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或升/千克 E、 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11、可完全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是ACE

A、舌下给药 B、口服肠溶片 C、静脉滴注给药 D、栓剂直肠给药 E、鼻黏膜给药

12、关于药物动力学中用“速度法”从尿药数据求算药物动力学的有关参数的正确描述是ABDE A、 至少有一部分药物从肾排泄而消除 B、 须采用中间时间t中来计算

C、 必须收集全部尿量(7个半衰期,不得有损失) D、 误差因素比较敏感,试验数据波动大 E、 所需时间比“亏量法”短

13、关于隔室模型的概念正确的有AB

A、 可用AIC法和拟合度法来判别隔室模型

B、 一室模型是指药物在机体内迅速分布,成为动态平衡的均一体 C、 是最常用的动力学模型

D、 一室模型中药物在各个器官和组织中的男均相等 E、 隔室概念比较抽象,有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直观性 14、用于表达生物利用度的参数有ACE A、AUC B、CL C、Tm D、K E、Cm

15、非线性动力学中两个最基本的参数是DE A、K B、V C、CL D、Km E、Vm

16、关于生物利用度测定方法叙述正确的有AE A、 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 B、 洗净期为药物的3~5个半衰期 C、 整个采样时间至少7个半衰期

D、 多剂量给药计划要连续测定三天的峰浓度 E、 所用剂量不得超过临床最大剂量 17、药物动力学模型的识别方法有ABCD

A、图形法 B、拟合度法 C、AIC判断法 D、F检验 E、亏量法 18、生物半衰期是指CD A、 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 B、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C、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D、 体内药量减少一般所需时间 E、 与血浆蛋白结合一半所需时间

19、影响达峰时间tm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有AE A、K B、tm C、X0 D、F E、Ka

答案:

一、A型题

1、D 2、C 3、B 4、D 5、D 6、C 7、E 8、D 9、A 10、A 11、A 12、B 13、C 14、D 15、E 16、B 17、B 18、D 19、B 20、A 21、B 22、B 23、A 二、B型题

[1—4]ABCD [5—8]ADCB [9—12]CEAD [13—16]BEDA [17—19]AAA [20—23]CAEB [24—27]BADA [28—31]CBEA 四、 X型题

1、ABD 2、ABDE 3、ACE 4、ABE 5、AD 6、ABD 7、ABCD 8、BCE 9、ABC 10、ACD 11、ACE 12、ABDE 13、AB 14、ACE 15、DE 16、AE 17、ABCD 18、CD 19、AE

生物药剂学模拟题 [A型题]

1 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主要决定 A起效的快慢 B作用持续时间 C最大效应

D后遗效应的大小 E不良反应的大小 正确答案:B

2 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指的是下列哪一条 A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

C与血浆蛋白结合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D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E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正确答案:D

3 关于生物利用度的描述,哪一条是正确的 A所有制剂,必须进行生物利用度检查 B生物利用度越高越好 C生物利用度越低越好

D生物利用度应相对固定,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医疗应用 E生物利用度与疗效无关 正确答案:D

4 下列关于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的叙述哪个是正确的 A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 B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

C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固定不变,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 D在任何剂量下,固定不变 E与首次服用的剂量有关 正确答案:C

5 为迅速达到血浆峰值,可采取下列哪一个措施 A每次用药量加倍 B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C首次剂量加倍,而后按其原来的间隔时间给予原剂量 D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E每次用药量减半 正确答案:C

6 设人体血流量为5L,静脉注射某药物5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mg/ml,按一室分配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多少 A 0.5L B 7.5L C 10L D 25L E 50L

正确答案:A

7 作为一级吸收过程输入的给药途径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多次静脉注射 B静脉注射

C肌内注射、口服、直肠、皮下注射等凡属非血管给药途径输入者 D以上都不对

E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C

8 Wanger-Nelson法(简称W-N法)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方法,它主要是用来计算下列哪一个模型参数 A吸收速度常数Ka B达峰时间 C达峰浓度 D分布容积 E总清除率 正确答案:A

9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中两个最基本而重要的参数是哪一项 A t1/2和K B V和Cl C Tm和Cm D Km和Vm E K12和K21 正确答案:D

10 下列哪一项是混杂参数 A α、β、A、B B K10、K12、K21 C Ka、K、α、β D t1/2、Cl、A、B E Cl、V、α、β 正确答案:A

11 关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是(C∞)max与(C∞)min的算术平均值

B在一个剂量间隔内(τ时间内)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的面积除以间隔时间τ所得的商 C是(C∞)max与(C∞)min的几何平均值 D是(C∞)max除以2所得的商 E以上叙述都不对 正确答案:B

12 拟定给药方案的设计时,要调整剂量主要调节以下哪一项 A (C∞)max和(C∞)min B t1/2和K C V和Cl D X0和τ E以上都可以 正确答案:D

13 就下图回答下各项哪一项是正确的

A单室静注图形 B双室静注图形 C单室尿药图形 D单室口服图形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14 下列哪一个方程式符合所给图形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