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作文训练必须重视的几件事情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三语文作文训练必须重视的几件事情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我们在论述问题时,应善于从个别看到一般,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特殊性中看到普遍性。据说,美国当初阻挠钱学森回国时,海军次长曾说过“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之类的话,一个人=五个师,这是一个特例,但一篇文章据此看到了知识的无穷意义,由此步步推演下去: 一个人=五个师

一个人╳渊博的知识=五个师 人╳知识=无穷大

我们╳知识=国家的繁荣富强

这样的推演就从钱学森的特例中看到了一般,揭示了知识也是生产力,渊博的知识和先进的思想推动了社会发展的道理。

⑤从似乎无关中看到关联。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月晕而风,础晕而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等等,这些成语都表现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有的似乎无关的事物只要借助于一两个中间环节,就可以将它们联系起来。动植物的种种动态和静态,与书法艺术似乎是截然不相关联的两种形象,但千真万确的事实却是,从古以来我国许多书法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动植物的电台或静态的激发。人们应善于师法自然,向广阔的物质世界求救。

⑥从对立中看到统一。万物充满矛盾,矛盾的双方既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但又是同一或统一的。一方往往是另一方存在的条件,例如没有祸,也就没有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一方还常常向另一方转化如优势变成了劣势,劣势变成了优势;老师变成学生,学生变成老师等。“方”和“圆”是两种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一个成语叫做“方枘圆凿”,意思是方榫头插不进圆榫眼,比喻不相投合。把这个成语引申到人的性格上来,就形成了“方正”和“圆滑”两个词语,它们有着矛盾和对立的关系。但有一篇文章说“方”道“圆”,却从矛盾中看到了统一:“在人事纷繁、充满矛盾斗争的社会中,为人处事,只“方”不“圆”不足称道,只“圆”不“方”更不足取法。最佳的选择当是既“方”且“圆”,既有松树的原则性,又有柳树的灵活性,合二而一。往事界是方圆的,人何不也‘方圆’一点呢?”这篇文章说“方”道“圆”,说常人之所未说,道常人之所未道,不落俗套,颇合现在潮流。

⑦明确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的发展变化,开始表现为量的增减,量的增减如果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不会使事物产生质的变化,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事物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了。古人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丈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今人说:“一天掉一根头发,不会变成秃子;天天掉一根头发,却终有一天会变成秃子。” 这些都表明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⑧明确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化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人们常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里突出的是外因的作用;人们又说:“近墨者未必黑”,这里突出的是内因的作用。外因与内因,到底哪一方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起的作用更大?应该说是内因,同是“近墨”,变黑堕落的人毕竟是少数。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必须着重从内因方面找原因,这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五、必须重视范文的分析和借鉴;

要印发一些优秀文章给学生分析和借鉴。心领神会,心向往之,身靠近之,笔下出之。 对他人的一篇文章只要能发现一二特点即可。 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只要能体现一二特点即可。 自己要力求写出一篇精美的文章出来。

用心 爱心 专心 115号编辑

要特别注意范文中的语言问题。

从历来高考优秀作文的情况来看,如下一些语言特点,往往最能吸引眼球,得到人们的共同认可。

1.推敲锤炼,精当用词。

推敲锤炼词语和句式,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动”,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更有神,能够跳到你的面前。试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中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支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

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父亲哦,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②清晨明媚的阳光柔柔地洒向我的卧室,轻盈的小鸟在树上婉转地歌唱。 ..

③但我却很怀疑我如此疯狂地挥霍我的青春,到底有什么收获。 ..④早晨新鲜的空气趁着模糊的夜色溜进了屋里。 ..

⑤当炎热的盛夏拌着知了的鸣叫而逐渐逝去时,八月的尾巴“啪”的一下,将我甩到.高二的门前。

⑥无数个黄昏的重叠,储满了你苍老的痕迹。我似乎早已模糊了你年轻的形象,也许....有午后阳光的刚烈,也许有春日绿柳的潇洒英俊,但我知道,从那一天开始,我对你别无奢求。

①句中,“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本来是要说“在清寒的月色中挥舞一把斧头”,现在,让“清寒的月色”成了“舞”出的结果,且不是人在“挥舞”,而是“斧头”在“舞”,满空中尽是斧头的形象,那“清寒的月色”由斧头刃部泛着白色的光闪烁而成,更可见父亲挥舞斧头砍伐柴草的娴熟、自如和神力。“一支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使用一个“逼”字,似乎“一条莽阔大江”因青篙而开,这一支青篙又该是具有怎样的神力!“一犁风雨”中的“犁”字,含着“风雨”被耕犁犁开的意思,父亲不是在犁田,而是在犁天犁风犁雨,这是一个怎样顶天立地的形象!这一段文字中,其他词语也有类似的特点,例如“你那根肉红的扁担”中的“肉红”一词,表明扁担不离肩头,被肩头所染,与肩头一样“肉红”了。

②句中,“洒向”似也可以改用“照着”,但“照着”显得僵硬,而“洒向”则富有动态感,读者眼前似有漫天丝丝金色的阳光。

③句中,“挥霍”似也可以改用“浪费”,但“挥霍”富于动态,程度更深,增添了句子的质感。

④句中,“溜进”似也可以改用“涌进”,但“溜进”更为鲜活,有拟人色彩。 ⑤句中,“甩”似也可以改用“推”,但“甩”更为鲜活,更有动感。 ⑥段中,“无数个黄昏的重叠,储满了你苍老的痕迹”句中,“重叠”使“黄昏”变成厚重、有形而永远存在于那里的物体,其间“储满了你苍老的痕迹”,突出了饱经人世沧桑的“你”的“苍老”,似乎面上的刻痕都清晰可见。“我似乎早已模糊了你年轻的形象”一句,本来是要说“你年轻的形象在我心中似乎已变得模糊”,现在“模糊”由形容词变成了动词,这不是一般的“增动”,字里行间,似乎还有一种对“你”的愧疚之情,情意色彩更浓了。

2.句式多样,气韵流畅。

文章的文句要活泼,一般不要使用结构过于复杂的长句,句子不妨短一点,特别是记叙性的文章应该如此。句式和语气又应该多种多样,有整有散,有陈述句,有判断句,有

用心 爱心 专心 115号编辑

疑问句,有感叹句等。试看下面的例子:

①仰望星空,那高远神秘之处有思想的路;俯视脚下,那平平凡凡的土地上有现实的路。人啊,留给你们的是怎样的路?

只要你有一份闲情逸致,自然就在我们身边。抬眼天空,看微云如画;俯身檐下,听溪水如歌;打开小窗,有杨柳依依;关上小窗,有高枝鸣蝉。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一朵花里也蕴藏着春天的信息。(江苏2007年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②没有路,我可以开辟;艰险之路,我可以征服;被人踏过千万遍的老路,我可以擦亮眼睛,不去盲目追求。人类从茹毛饮血到高速发达,正是在开辟、征服与选择路的过程中,走向进步,走向发展。(江苏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③无路!众神惩罚西西弗,让他永无止境地推一块巨石上山顶,而后巨石滚下,再推。西西弗的面前没有路。

无路!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只能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化为蝴蝶”。

无路!安娜·阿赫玛托娃,一个热烈而又温婉的诗人,在风雨中倾吐她缠绵幽思,倾吐她细腻情怀,却被她深爱的祖国与人民冠以“淫”字。

真的没有路!谁能都得过神旨?谁能划破死亡的笼罩?谁能无视悠悠众口?是西西弗?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阿赫玛托娃?不是!

但事实上,真的是他们。在与荒诞的命运的抗争中,西西弗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知道巨石将再一次从山顶滚下。我钦佩他鄙视荒诞的勇气与精神,毕竟付出让巨石滚上山顶的努力,能使人感到充实。梁祝、杜丽良,他们??(江苏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①中,有整句,如“抬眼天空,看微云如画;俯身檐下,听溪水如歌;打开小窗,有杨柳依依;关上小窗,有高枝鸣蝉”,四个分句,结构一致,字数相同(当然,整句不是对偶,不求字数电灯的完全相同);有散句,如“只要你有一份闲情逸致,自然就在我们身边”等。语气多样,有陈述语气,有疑问语气等。

②中,第1句中构成排比的三个分句,结构相同,字数不完全一致,整齐中富于变化;第2句实为一个长单句,其间用逗号等隔开,便于读者把握节奏,收流畅之效。

③中,前三段俱以“无路”开头,简短,突兀,令人警醒。其后各自写出一例,陈述一种情况,语句自如,表意即止。第4段,以一句“真的没有路”再次强化上面的意思,以一连串的反问把意思推到极致,文气不能再足。第5段,又轻轻一转,指出道是无路实是有路,越是无路,就越显出终是有路,置于死地而后生,还有什么无路可走的情况呢?五段文句中,或长或短,短到只有两个字;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语气充盈,富于气势。作者就有这样的胆量,有这样的自信,得心应手地驾御语言,挥斥思想,虽急转而又畅达无涯。

3.巧妙设喻,生动形象。

在历年来高考作文佳作中,比喻的运用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例不胜枚举。就是前面所举的说明其他问题的例句中,不少也有比喻。这里没有必要再就什么明喻暗喻之类举例说明,只想提出比喻中的其他某些情况说一说。

(1)比喻要有创造性。比如“苦难就像债务,人生而有之。人不可能一开始就有了凤头般的辉煌。造物主就像十二分精明的商人,每给你一份天才,总要搭配与常人几倍的苦难”,“债务”之喻就有新鲜感,令人一读不忘。

(2)有的比喻,兼有衬托、渲染之效,有铺陈之感,增添了文章的气势,例如: 我们在看山的时候,如果山不巍峨,我们便觉得这山无山的性格;我们在看海的时候,如果海无波澜,便觉得这海无海的骨气;同样,我们在走一条路的时候,如果这路不曲折,我们便得不到应有的磨练,便越发觉得这路没有路的脊背,没有路的样子。

用心 爱心 专心 115号编辑

对于“走路”来说,“看山”和“看海”是比喻,使用比喻词,就是“走路像看山??”,“走路像看海??”。在这一段中,作者将“看山”、“看海”与“走路”作为并列的三种情况来写,增强了语气;以前衬后,以宾衬主,又有水落石出之感,突显了走路的问题,引人瞩目。

(3)写出一个比喻,然后就着喻体展开描述,把语言上的修辞手段与艺术上的托物喻意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了语段的形象性。例如:

人生,犹若会思想的芦苇。也许刚钻出大地怀抱的你并不引人注目,只是披着淡绿的外衣游离在浅浅的水底;也许生长茁壮,露出飒飒英姿的你依然无人欣赏,你只是最后的月光,短短的几节,在微风中哭诉着自己的无人怜悯。但你依然没有绝望——秋日飘至,芦花似雪,飘飞在蓝色的天幕下。淡黄的芦杆挺立在秋风中,幸福的农人将你收割,如山的芦苇甜蜜地依偎。巧手的姑娘们把你们在转眼间魔术般变成片片凉席——你们拥有了完美而精彩的结局。

此时,你还不相信拥有完美结局的幸福吗?那么真切,那么撩人。 这两段文字中,第一段先提出一个比喻:“人生,犹若会思想的芦苇。”其后,就芦苇的年一生展开叙说:“刚钻出大地怀抱”时,“生长茁壮”时,“芦花似雪”时,俱不引人注目,无人欣赏,但最终,芦苇“拥有了完美而精彩的结局”——被巧手的姑娘制成了凉席!芦苇一生的经历,说明了一个人可以没有“凤头”,没有“猪肚”,但只要不懈地努力,终将发挥特有的价值。第二段所说的意思就是:你将会有完美、真切、撩人的结局,你无比幸福。这两段文字,既是修辞上的比喻,又是艺术上的托物喻意,具有一定的功力。(江苏2005年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4.善用排比,文气畅达。

在各种修辞手法中,排比可以说使用频率最高,无出其右。排比的作用主要在于两点,一是相对整齐,二是富于气势。在表现形式上,既有排比句,也有排比段,构成了文章的核心部位。不少排比句往往与其他句式相结合,收整齐而又错综之效。例如:

①要燃放瞬时的烟花不难,难的是将这刹那的灿烂永恒定格在夜空;要鼓起一时的勇气不难,难的是将这不灭的斗志维持一生;要获得片刻的欢愉不难,难的是笑到最后。都说“凤头”难开,但最难的,却是如何用一支如椽之笔,书写人生这一段漫长的华章,并为之画上完满的句号。

②写作如此,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你或许拥有“凤头”,一个春风得意的开篇;你或许拥有“猪肚”,一个充实丰富的中间;你或许老当益壮,拥有“豹尾”,一个响亮有力的结局——你都是幸运的,哪怕只拥有一段生命的辉煌,也足以照亮你整个生命。然而倘若你什么都没有,我想,你丝毫不必灰心沮丧,因为你在平淡中看清了生命的真谛,尽享了一个完整的人生。这也就足够了吧,没人可以否认,每一种拥有,都是一种美丽。

③为什么这个古老国度的慈善指数总像一个不想长大的孩子?为什么人们总是在一张张充满中彩希望的“小纸片”上去关注福利事业?为什么人们总爱追问一个个富翁的资产,而不去关心富翁们对慈善事业的捐款?但是,青岛出现的那个爱心团体,却努力地改变着这一切。“微尘”,这个爱心团体见证了一张张不同的面孔,却有同一个名字——微尘!人们早已不去追究“微尘”到底是谁,他究竟捐了多少钱。因为,了解这个团体的人都成为了“微尘”的一员!“微尘”,寻觅不到却又随处可见,自认渺小却又成就伟大!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良心!看啊,远方慈善事业的天空,已露出了鱼肚白。这是爱的天空。

④因为不停地“走”,王选摘取了“当代毕曻”的赞誉;因为不停地“走”,魏青刚站到了人性之颠的宫殿;因为不停地“走”,你我必将走向胜利大道的终点。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有风雨兼程。??

我不去管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便只能是背

用心 爱心 专心 115号编辑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