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文 化 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茶 文 化 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唐代茶叶生产和贸易

六朝以前,茶的生产和饮用主要在南方,北方饮者还不多,至唐代中期后,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膳夫经手录》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由此,南方茶的生产和全国茶叶贸易,随之空前蓬勃地发展了起来。

茶叶的利润可观,引来许多人种茶卖茶。《膳夫经手录》:“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唐代中期贡焙的专门设立,极大地带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宜兴、长兴的贡茶,到贞元以后,单长兴一地,每年采造就要“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

唐代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南方茶区的茶市,江河要道上由茶叶运输而形成的茶埠等水陆码头,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唐.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

我国南北茶叶贸易,分江东和华中两路进行:

东路江西、浙江、江苏和安徽一带的茶叶,主要通过长江和淮河、泗水等转由运河直接运销今苏北、皖北和河南各地。华中荆、襄、鄂、岳州,由长江北面各水系直接运销河南或经由河南转运各地。

唐代的边茶贸易。

《唐国史补》:唐时各地和一些少数民族,风俗以茶叶为贵,一次唐朝的使者到吐蕃,烹茶帐中,吐蕃的赞普问他煮什么?他故弄玄虚地说,这是“涤烦疗渴”的所谓茶也。赞普说:“我亦有此,才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顾渚者,此新门者,此昌明者,此着湖者。”《封氏闻见记》: “穷日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开创了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茶马交易。

3、唐代茶叶名品

随茶区的扩大,产量增加,贡茶制度的兴起,茶叶生产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名茶不断出现。据资料统计,唐代名茶有150多种。唐.李肇《唐国史补》:“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茶,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紫笋……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 4、茶饮的广泛盛行 1)民间饮茶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盛于唐朝,两都并荊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封氏闻见记》:“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闻道俗,投钱取饮。” 2)宫廷饮茶

张文规《湖州共焙新茶》:“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3)僧侣饮茶

《封氏闻见记》所记,“开元时,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由自人怀挟,到处煮饮,相效成俗”。 茶人:陆羽、智积禅师、皎然等。

佛家机锋语“吃茶去”;“吃茶是和尚家风”等。

6

二、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1、文人介入,诗文吟诵唐代茶诗词形式多样:古诗、律诗、绝句;内容丰富: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形成茶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琴茶》;皎然《访陆处士羽》;杜牧《题茶山》;袁高《茶山诗》;皮日休与陆龟蒙《茶中杂咏》十首唱和诗等。 2、茶叶专著的出现

公元780年左右,陆羽撰写《茶经》三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经》之后,又有不少茶叶专著问世。如:张又新《煎茶水记》,温庭筠《采茶录》;皎然《茶诀》;苏廙《十六汤品》等。

第五节 宋元茶文化

一、宋代茶业的发展 1、茶业重心由东南移

宜兴、长兴早春因气温降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汴京。而建安的茶叶发芽较早,如欧阳修诗曰:“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宋朝茶业重心南移,贡焙从顾渚改置建安。闽南、岭南茶业因此兴起。建安贡茶,以北苑、壑源所产最佳,北苑贡茶采制讲究,对焙外乃至建安周围制茶技术的促进和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与宋朝茶叶生产技术中心南移相伴随,唐时茶叶生产还不曾发展的闽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了起来。如《太平寰宇记》对中国南方产茶的记载,就较唐朝要详细和丰富得多。 2、茶类的演变

宋元茶叶生产发展的另一特点,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的转变。至北宋前期,生产以团饼为主的紧压茶类。如北苑贡茶,在技术上日趋精湛,不断创新,把中国古代团茶饼茶的生产和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龙凤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特备龙凤之模,在北苑制造团茶,使与民间茶有区别。

小龙团: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又将丁谓创造的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小龙团茶,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 “密云龙”:宋神宗元丰年间,比小龙团更佳。

“瑞云祥龙”: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 “御苑玉芽”、“万寿龙芽”: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 “无比寿芽”、“试新銙 ”: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 “贡新銙”: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造。

“银丝水芽”:宋徽宗时,“将已精选之熟芽再剔去叶子,仅存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以制方寸新(即模型),有小龙暴露蜿蜒其上,号?龙团胜雪?。其精美至极。

整个北宋王朝的160多年间,北苑贡茶的制造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创造出的贡茶品目,有四、五十种之多。为适应社会上多数饮茶者的需要(茶叶价格低廉,煮饮方便),于是,在过去团、饼工艺的基础上,蒸而不碎,碎而不折的蒸青和蒸青末茶,称为“散茶”逐步发展起来,但团茶、饼茶略占优势。至元朝,散茶才明显超过团、饼茶,成为主要的生产茶类。如元朝《王祯农书》:当时的茶叶有“茗茶”、

7

“末茶”和“腊茶”三种。这三种茶,以“腊茶最贵”,制作亦最“不凡”,所以“此品惟充贡茶,民间罕见之”。 3、茶学的深入

随着贡茶南移,茶叶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建茶上,研究精深、独特,内容广泛,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茶学研究。代表作:赵佶《大茶观论》;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审安老人《茶具图赞》…… 4、各种饮茶活动的兴起

宫廷皇室的倡导以及对贡茶的精益求精,引发各种饮茶方式。 1)茶肆出现

吴自牧《梦粱录》:茶肆张挂名人画、陈列花架、插上四季鲜花,一年四季卖奇茶异汤……

2)斗茶:比较茶品质的一种活动。

蔡襄《茶录》介绍了斗茶对茶品质的要求: 茶色:“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 茶味:“主于甘滑”

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

汤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煮汤又准??”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期,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3)分茶(茶百戏、汤戏):利用冲茶入茶碗中水脉,创造出各种图案。

宋.陶谷《清异录》:“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神通之艺也。…近世有下汤运勺,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鱼虫鸟花草之属,纤巧如画。…” 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纷如bai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陆游:“矮纸行斜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4)宫廷绣茶:宫女用金箔剪成龙凤、花草图案贴在茶上。

5)漏影春:玩茶艺术。宋.陶谷《清异录》:“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 6)宫廷茶宴:以茶事为主的宴会。

二、元代茶文化的发展

元代茶饮,贡茶沿用团饼茶,民间散茶继续发展,且大多研为末茶使用。 饮茶方式:汉人多清饮,其他多加辅料。 元代茶饮种类举例:

茶名 玉磨茶 兰膏 香茶 枸杞茶 金字茶 原料 紫笋茶、炒米 玉磨末茶,面酥油 白茶、龙脑片、百药间、麝香、香粳米 枸杞、雀舌茶 末茶

品质、功能或饮法 拌和、研磨冲饮 沸汤点之 熬成糊,再作饼状 入酥油搅匀,温酒调饮 沸汤冲点 8

第六节 明清茶文化

1、散茶的兴起

元朝时,团茶、饼茶主要用作贡茶,民间散茶和未茶有较大发展。但时人仍以团、饼为“天下第一茶”。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团饼茶太“重劳民力”,下令“罢造龙团”,改造芽茶以进。促进了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各地名茶纷纷出现。明代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中所辑录的“今茶名”就有(雅州)雷鸣茶、仙人掌茶、虎丘茶、天池茶、罗 茶、阳羡茶、六安茶、日铸茶、含膏茶(邕湖)等97种之多。 2、制茶的革新

在制茶上,普遍改蒸青为炒青,同时,使炒青等一类制茶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如明代罗廪《茶解》(1609年)的炒青技术要点载,采茶“须晴昼采;当时焙”,否则,就“色味香俱减”。炒制时,“炒茶,铛宜热;焙,铛宜温。”具体工序是:“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乎,置茶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挼(ruo),再略炒,入文火铛焙干。” 3、茶品类的多样化

明清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他茶类得到全面发展。除绿茶外,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方面,也相继出现。 4、品饮方式的艺术性

明代散茶的流行兴起了饮茶的冲泡法。冲泡法冲饮方便,芽叶完整,极大地增加了饮茶的艺术性。

景美:追求环境美:包括饮茶人和自然环境。“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自然环境:清静的山林、简朴的柴房、青溪、松涛等。罗禀《茶解》:“山堂夜坐,吸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分满怀,云光滟潋。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也。”

茶美:“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反对茶中窨花,认为花有损茶之真味。

水美:饮茶重水的选择。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许次纾《茶疏》:“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矣”

具美: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茶具亦随之而改变。白瓷、青花瓷、彩瓷、紫砂茶具相继兴起。 5、茶馆的普及

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代,茶馆作为一种平民的饮茶场所,得到迅速发展。清代是我国茶馆鼎盛时期,据记载,当时,北京有名的茶馆达30多个,上海达66家之多,江浙一带更多,一个小镇就达上百家。

清代茶馆的主要特色: 饮茶场所

点心饮食兼饮茶 听书饮茶

纠纷裁判场所(吃讲茶)

9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