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文 化 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茶 文 化 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2、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茶文化的传授表明具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3、丰富文化休闲生活。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茗、茶俗和茶艺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4、促进茶业经济贸易的发展。

5、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先后在我国杭州、韩国汉城、马来西亚吉隆坡等举行。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播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第二章 中华茶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历史

主要内容:

一、茶的起源 二、历代茶文化史 三、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2、唐代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于地位? 参考文献: ? ? ? ? ? ?

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刘勤晋主编,〈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茶人之家主编《茶与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 《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 董尚胜等主编《茶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www.teaw.com

第一节 茶的发现与利用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1、茶的发现

茶树的源起: 植物学分类:

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被子植物门——起源于中生代早期 双子叶植物纲——源于中生代早期 原始花被亚纲 山茶目

山茶科——源于中生代末期白垩纪

山茶属——发生在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至今已有6000~7000万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唐代。陆羽

2

《茶经》。神农是中国先民的代表,神农时代,畜牧业和农业趋于发达。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开始认识并利用自然,是当时人们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2、茶树栽培利用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武王(公元前1066年)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园有芳蒻ruo、香茗” 。 距今3000多年。《四川通志》:“名山县之西十五里有蒙山,其山五顶,形如莲花五瓣,其中顶最高,名曰上清峰,至顶上略开一坪,直一丈二尺,横二丈余,即种仙茶之处。汉时甘露祖师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 3、饮茶起源与演变 采食茶树鲜叶:

《本草衍义》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可见,最初利用茶叶是采食鲜叶。 生煮羹饮:

生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菜 。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 槚 ,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现云南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俗 烹煮饮用:

随着茶的普及,人们开始对茶进行一定的加工,如晒干收藏,继而唐代团饼茶的出现,流行将茶煎煮后饮用。 冲泡饮用:

宋代以团饼茶为主,散茶也得到发展,饮茶方式为冲点;到明清,散茶取代团饼茶,并且出现六大茶类,饮茶以冲泡方式为主。

二、茶文字及其演化传播 1、古代茶的名称:

荈诧—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 蔎—西汉扬雄《方言》 瑹—《本草》

瓜芦木—东汉《桐君录》 荈—南宋《吴兴记》 皋芦—东晋《广州记》 槚—《尔雅》

荼、茗—晋、郭璞《尔雅注》 茶—唐、《开元文字音义》 2、茶字的由来

古代茶的名称很多,唐之前多写作“荼”字。“茶”由“荼”演变而来。始于汉代,古汉印中已有“茶”字了。“荼”的多义:茶叶;苦菜;茅草的花。 3、茶的传播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对茶的发音差异较大 福建:ta 厦门、汕头:te

长江流域、华北:chai、zhou、cha 傣族:la

3

4、茶的传播

世界各国对茶的发音由中国茶叶输出地读音直译过去。由海路—西欧各国,发音同福建一带发音“te”如:英语:tea 法文:the 拉丁文:thea 由陆路—西、北各国,发音同华北“cha”,如:蒙古:chai 日本“茶”

第二节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一、古今大茶树的发现与分布 1、古文献中有许多茶的记载。

唐.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云南《大理府志》:“点苍山……树之大者高一丈”。《广西通志》:“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

2、野生大茶树的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0个省区近200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

中国野生大茶树4个集中分布区:滇南、滇西南;滇、桂、黔比邻区;滇川黔比邻区;粤赣湘比邻区。此外,福建、台湾、海南有少量分布。

云南的野生大茶树最具典型性:分布数量多、最古老。

野生古茶树王:巴达大茶树(地点: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1961年)高:32.12m,树幅:8.8 m,最大干径:100.3cm)

二、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1、茶树的自然分布:西南地区茶树种属集中、分布多。

茶树分布:山茶科茶属,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西南地区位于其南缘。世界山茶科植物有23属,380余种,中国15属,260余种,多分布在西南地区。

2、地质变迁:西南地区山川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多变,气候多样,使该地品种变异多、资源丰富。

植物学家: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当为该植物起源中心。 3、茶树的进化:云南原始型茶树较集中,当属茶树原产地。 结论:中国为茶树原产地,西南地区为原产地中心。

第三节 茶文化的源起

一、巴蜀茶文化的形成 1、先秦纳贡

巴属产茶历史悠久,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将茶作为贡品。“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2、汉魏立业

巴蜀茶业最早见诸记载于西汉,西汉王褒《童约》“脍鱼鮑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三国魏张揖《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三国志.吴志》:以茶当酒

4

3、西晋称冠

汉魏以后,巴蜀茶业进一步发展、扩大、繁荣,成为我国茶叶生产、技术的重要中心。西晋张载《成都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西晋孙楚《出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姜、桂、茶出巴蜀……”。 结论:巴蜀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二、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发展 1、茶叶生产的发展

在三国基础上,晋南北朝茶业进一步发展。东晋《华阳国志》:涪陵郡,唯出茶、漆;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好茶。东晋、南朝时,南京为当时政治中心,使长江中下游及沿海的茶叶较快的发展起来。茶叶重心东移。 2、文化的几个特征:

饮茶成为一种迎客的方式:东晋时期,茶已成为南京地区待客之物。 茶饮为清廉简朴的标志:陆纳仗侄;晋桓温公的粗茶淡饭。

茶饮、茶事进入文学作品:《世说新语》、《神异记》、《异苑》左诗的《娇女诗》、杜育的《荈赋》等

茶饮广泛进入祭祀。

《南齐书.武帝本纪》:齐武帝下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异苑》:剡县陈妻以茶水祭古坟。

第四节 隋唐五代茶文化

隋朝历史虽不长,但统一全国后,为茶叶的进一步发展和差业重心进一步东移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修凿,对促进唐代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唐代茶叶生产与发展 1、唐代的茶叶产地

唐代尤其是唐代中期,中国茶业有一个很大发展的时期。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公元713~716)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公元780~783)已后盛矣。”

陆羽《茶经》中,第一次较多地列举了我国产茶的一些州县。其“八之出”载: 山南: 峡州,襄州,荆州,衡州,金州,梁州; 淮南: 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蕲州,黄州;

浙西: 湖州,常州,宣州,杭州,睦州,歙州,润州,苏 州; 剑南: 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沪州,眉州,汉州; 浙东: 越州,明州,婺州,台州; 黔中: 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江南: 鄂州,袁州,吉州;

岭南: 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由《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表明,唐代茶叶产区已遍及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说明,唐代的茶叶产地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相当的局面。

5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