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山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生培养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外文学比较研究、媒体与文化研究和欧美文学方向的教学和科研人才。所有课程设计面向二十一世纪,突出比较文学的新发展,力求使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擅于运用外语和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从事对外学术文化交流的能力,并在各自研究方向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研究方向

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妇女、性别与文化研究、欧美文学

三、招生对象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办理。博士生修课不计学分,除公共必修课外,要求修习其他专业课3-5门。三年学习期间,以完成博士论文研究为主要工作目标。

五、课程设置 类别 公共课 基必修课 专业课 0501081203 0501081202 础课 0501081201 0000002102 编号 0000002101 课程名称 第一外国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Theory of Marxism 比较文学方法论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妇女、性别与文化研究 Women/Gender and Cultural Studies 比较文学专题研究 Issue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开课学时 学期 1 1,2 160 60 任课教师 (职称) 外语学院 教育学院 林岗教授 李荣明讲师 考核方式 考试 考试 1 80 考试 1 80 艾晓明教授 考试 2 80 宋素凤副教授 夏茵英副教授 考试

1

公共 选修课 翻译理论与实践 0501081204 专业选选 修 课 修 课 实践课 讲 座 0501081209 0501081208 050181207 0501081206 0501081205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 语言与性别 Language and Gender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Introduction to Feminist Film Theory 跨艺术研究 Cross-arts Studies 教学实践 Teaching Practice 中外比较文学讲座 Lectures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4 40 2 60 2 60 2 60 3 60 宋素凤副教授 戴凡副教授 艾晓明教授 宋素凤副教授 艾晓明教授 宋素凤副教授 教研室全体教师 考试 000002210 第二外国语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2 60 外语学院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1 40 教研室全体教师 考查 邀请国内外学者和 系内专家主讲 考查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考核方式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补充说明:对博士生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的理论修养,具有古今中外文学史、文化史的广阔的知识结构,熟练运用中外文资料,全面深入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学术前沿的状况,对学术动向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2

2、能够独立进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科研写作。在学期间,要有学术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

3、要按照培养方案,分阶段地写出论文开题报告和高质量博士论文。 4、应能承担或参与有关科研课题的策划、申报和研究工作。

5、应能参加或参与组织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参与学术讨论,发表独立见解。

6、应能为本科生、硕士生举办学术讲座,并在需要的情况下,参与基础课教学或独立承担选修课,并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1、博士论文的选题,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查阅与选题有关的中外文资料,了解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该有重要的理论的、学术的或现实的价值,有相当的研究难度,有独立学术见解和独到发现,能够填补某研究领域的空白。选题基本确定后,要提交书面的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会上由博士生陈述、答辩,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审查通过。 2、博士论文必须由博士生本人完成,资料准备和写作时间不少于两学年,直接写作时间不少于三个学期。提交答辩的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8万字,正文前要有目录和前言,正文后要附注释、中外文参考文献等。

3、论文有关章节应能在学术刊物、特别是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博士论文专著经过修改整理后,应达到公开出版的水平。

十一:参考书目:

[法]马·法·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日]大塚幸男:《比较文学原理》,陈秋峰、杨国华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乐黛云、陈跃红、王宇根、张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惇、刘象愚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 王耀辉:《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曹顺庆:《中外比较文论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法]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1994年1月版。 张世君:《欧美小说模式》,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季羡林主编:《简明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黄修己:《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唐荷:《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版。 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版。 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Rosemarie Putnam Tong, Feminist Thought: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Westview Press, 1998.

Katie Conboy, Nadia Medina, and Sarah Stanbury ed., Writing On The Bod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Deborah Cameron ed., The Feminist Critique of Language : A Reader, Routledge, 1998. Sue Thornham, Feminist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Arnold, 2000.

Sue Thornham, Passionate Detachments: An Introduction to Feminist Film Theory, Arnold, 1997.

Mary M. Talbot, Language and Gender: An Introduction, Polity Press, 2001

重要刊物:

《中国社会科学》 《文学评论》 《文艺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国外文学》 《外国文学评论》 《文学理论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外文学》(台湾) 《二十一世纪》(香港)

“世纪中国”、“文化研究”相关网页。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