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过度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大大快于工业化进程。乡村人口过快地向城市迁移,超过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以至于造成大量人口缺乏就业机会,造成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等城市问题。 ·过度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无序流动,缺乏管理;

·2、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忽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城乡差距拉大,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经济又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不能够很好地为进入城市的乡村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从而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

城市化不足指城市化进程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城市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控制政策和工业过度分散。 ·泰国:人均GDP1960美元,

城市化水平为21%;

·全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200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50 26、德国城市化历程的启示

在欧洲工业化的过程中,德国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用更少的时间走完了城市化过程。得国的城市化起步于19世纪30-40年代,快速发展于19世纪70年代,初步结束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

1、德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

·首先,起决定作用的是政治环境。1871年以前,德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仍然是以传统的农业和小手工业为主,行会制度盛行。他们画地为牢,限制外地商品以及手工业者进入自己的控制区,严重限制了德国商品农业的发展、手工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致使德国意志到19世纪初仍然是一个分裂的和传统的农业国家。1820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值为0.85亿英镑,仅为英国的1/4强。

在各德意志诸侯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是两个最强大国家。普奥竞争中,普鲁士逐渐强大,在欧洲联军共同对法国的战争中,普鲁士是德国最强大的军队。战争获胜,普鲁士成为德国政治上最具有威信的民族。为普鲁士开始致力于德国的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其次,德国统一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

普鲁士经济的发展。1850年全德有铁路6000公里,普鲁士有3869公里,占64.5%。 ? 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启动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 1866年普奥战争。 ? 1870年普法战争。

? 1871年德国统一,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得到迅速发展。 ? 1875年德国1万人以上的城市只有271个,1890年达394个,1910年进一步增加到576个。 ? 1850年德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仅3个,到1910年增加到40多个。

?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一大批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将德国送达城市社会。 3、德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及特征

? 第一,流动人口数量庞大。1907年,德国6000万人口,有流动人口2900万人,约占德国

人口的1/2。许多城市3/5是外地迁移将来的人口。因为流动人口多,长久定居的人口少,大部分人都是依靠租赁房屋生活。产生了德国城市化过程中特有的一个群体 :“租床人”。 ? 第二,在德国的人口流动中,以近距离流动为主。约70%是属于近邻流动或近距离迁移,30%

是远距离迁移。德国城市化的另一个特点是中小城市占有重要地位。

? 第三,德国农村人口单向流动少,双向流动或者多向流动多。根据典型调查,1905年开姆

尼茨城迁入人口4600,其中50%又迁往别的城市去了。 ? 第四,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得到发展: 产业结构:1899年31:38:31; 1913年 23:45:32。

13

就业结构:1858年55:25:20; 1913年35:38:27 4、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政府的作用

? (1)住房问题及其解决

? 初期状态:农民大量进入城市,为了解决居住问题,基本的做法是大量的建设简易房屋,由

于房屋简陋,卫生条件很差,加上缺乏城市规划,建筑杂乱无章,形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 到19世纪下半叶,政府和企业开始关注并着手解决住房问题。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形成了“全

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措施是:

第一,制订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将城市住宅建设纳入城市的综合规划之中,并进行法制化管理

? 具体做法:

? 首先由市长和建筑部门共同起草拟订城市规划和建筑方案; ? 其次,公布该方案,交由全体市民广泛讨论,修改; ? 然后由地方政府向警察局提出具体的规划和建筑方案。

? 方案的内容全面而具体,包括改建和扩建老城区,建设新的住宅,对城市街道的走向、宽度、

住宅及其他建筑的高度、方向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 建筑企业只有建设符合规划的住房才能够进入房屋市场销售,否则,不符合规划的建筑,以

及未列入计划的建筑,均视为无效。

? 允许农民进入正式的、城市统一规划的住房,是化农民身份为市民身份的前提。 第二,半政府性机构和企业参与发展住宅产业

? 半政府性机构和企业主要发展经济实用房屋,提供给收入不高、难以在房地产市场上解决住

宅的居民。

? 建筑协会或者是建筑合作社成为住房的主要提供者和管理者。 ? 鼓励企业为职工提供近距离的住宅,为外地移民解决住房问题。 ? 这两者建设住宅一方面需要按照政府规划进行,同时可以得到政府组织的抵押贷款以及低税

优惠。

第三,政府建造廉租房屋,以出租和出售的形式解决部分低收入阶层的住宅问题。

? 德国的法律明文规定:政府可以享有一定份额的城市房地产所有权,建造具有很强福利性的

公共住宅,制定公共住宅政策,参与一定的住宅市场活动,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2)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 初始状况:由于城市中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租床人”的出现,使得很多人居住于恶

劣的环境中,很多疾病、传染病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在大城市中贫困人口的居住区,因为结核病导致死亡的比例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 ? 措施:

? 第一,改善室内的居住条件。先是企业后来是德国政府铺设自来水管道和排污水管道,安装

取暖设备,到1870年已经有大部分居民都解决了饮用水问题,1910年左右,大部分居民区都实行了统一供暖,室内都建有浴室,卫生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到1871年,全德国的大部分城市都实现了煤气作为燃料,使城市的环境卫生条件大大得到改善。

二,大力发展医疗保健事业,解决城市人口增多以后就医难的问题,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质

? 首先是公布食品卫生法,强调饮食卫生;

? 其次发展基础医学的研究事业,使很多疑难疾病得以治疗;

? 再次是发展医学教育,增加医药学校和护士学校,壮大医疗卫生队伍,从1887-1909年每万

人拥有护士数量由3.1个增加到10.8个,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3.2个增加到5.1个。(中国1998年万人拥有医生数为16个,拥有护士9.8个)。

? 城市政府规定,所有的城市居民都必须定期地接受各种预防针。19世纪末,德国的社会医疗

14

事业由城市向农村发展,全德国的居民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解决

?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了以地区性保障为主和建立全国统一保障制度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地区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855年普鲁士首先通过了“穷人权力法规”,以法律

的形式规定照料穷人的义务。该法规规定:每个地区根据居民的人数,对贫困居民实行生活补贴。要求居民之间相互照顾,新的移民只有移民之日起,参加义务帮助穷人的活动,才能够得到有财政补贴的住房。

? 1870年,德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实行了“穷人权力法规”。社会上各阶层普遍参与了捐助穷人的

行列,包括中产阶级、一般职员、教师、医生等等,经常性地有人捐助食品、衣物甚至于于住所给穷人。社会上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社会福利组织” ,代表穷人接受各阶层的捐助,然后将物品送达穷人手中。

第二阶段,德国统一以后,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得以逐步建立。

? 德国统一以后,对穷人的自愿捐助活动逐步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规范的、以立法的形式强

制执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 1883年德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项保障制度的议案《疾病保险法》,保险法规定,疾病保险费

用雇主承担2/3,个人承担1/3; ? 1884年通过了《意外灾难保险》;

? 1889年国会通过了《老年和残废保险法》;

? 1894年科隆首先建立了全市性的失业保险制度,很快该项制度推及全国。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由城市项农村普及,建立了全德国的社会保障体

系。

? 《德国近代史》:“劳工安宁是国家统一和国防所必需的”。 4)教育问题

? 为了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质量,德国十分重视大众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 ? 第一,在基础教育方面:得国903年通过了《童工法》,该法明文规定:6-14岁的青少年

必须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才能够进入工厂就业。德国的义务教育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双方共同承担。

? 第二,成人教育,创办各种职业学校,收费低廉,被证明贫困的求学者可以享受免费教育。 ? 重视新兴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创新,每年在研究与开发上都给予很多的财政支持。

在1900年,德国最大的6家化学公司,雇佣了各类科学家650人,而同期英国化学工业的前6大企业才雇佣不到40名科学家。

27、城市生产力结构与生产关系结构的主要组成内容

? 1、城市生产力结构的主要构成

城市生产力结构可以根据生产力要素的种类和要素之间的关联细分为多种结构类型。其中,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经济组织规模结构是生产力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内容。 (1)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结构是按照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的劳动对象、要素需求强度、产品接续关系等行业特征而划分的城市经济结构类型。产业结构的分类同样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 按行业部门分类

·这是最为传统的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它按照国民经济的行业部门划分,将城市产业分为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建筑业产业、交通通信产业、商业与饮食服务业产业五大类别。 按要素需求强度分类

·按照不同产业部门对资金、劳动力、技术三大生产要素的需求强度,可以相应地将城市产业结构划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种产业类型。 按三次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以各行业劳动对象的加工顺序为主,将社会所有的行业部门归并划分为第一

15

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共三大产业类别。 (2)劳动就业结构

·城市劳动就业结构着重分析在城市经济系统各行业中的从业人员数量及其在城市总的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劳动就业结构一般有两种划分类型

·一种是全部从业人员的从业产业或从业部门结构。

·另一种是城市人口总量中,全部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以及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比例。 (3)产品结构

·城市的产品结构可以从产品的主要用途、加工程度及其所凝结的劳动价值来进行分类。按加工程度和利用方式,城市产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三部分构成。按产品所凝结的劳动价值,可以将产品划分为低值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三类。 (4)经济组织规模结构

·城市的经济组织规模结构是指城市的主要经济活动单位中,大、中、小规模等级的单位数量及其比例构成。其中,企业规模结构,尤其是工业企业规模结构,是城市经济组织规模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结构比例关系之一。资产额和利润额是划分企业的规模结构的两项主要指标。 2、城市生产关系结构的主要构成

城市的生产关系结构,主要由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和流通结构等类型的结构关系组成。 (1)、所有制结构

·是指城市经济活动总量中,各种不同的所有制成分所占的份额及其相互之间的组合协调关系。 (2)、分配结构

·主要从城市居民最终收入分配的角度,研究居民的收入状况及收入来源情况,包括居民的收入来源构成以及全体居民中,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比例关系两个方面。 (3)、消费结构

·主要体现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总额中,用于基本生活以及医疗、教育、娱乐、居住、交通等各项消费的支出比例。 (4)、投资结构

·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范畴的涵义。广义的城市投资结构,是指城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来源构成以及在城市各个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投资比例;而狭义的城市投资结构,则专指城市建设资金的投资来源构成以及在城市建设领域内部的比例结构关系。 (5)、流通结构

·是指城市经济系统中各种交换活动和方式之间内部的活动组织类型和构成关系。它由流通主体结构、流通客体结构、流通市场结构等三种主要的比例结构关系构成。 28、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型

·城市本身作为一个多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地域实体,为了从总体上直观把握其基本的空间结构特征,人们往往要借用模式研究的方法。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三种典型模式:芝加哥大学教授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以及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 1、同心圆模式 ? 2、扇形模式 ? 3、多核心模式

·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1925年根据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构成的空间分异模式,提出了针对北美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图: ? 图4—1 同心圆模式图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