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素材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全民阅读素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咸宁市开展全民阅读纪实发布时间: 2015-06-9

“桂花之乡”咸宁是一座香城。“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咸宁名歌《江南桂花香》所咏唱的正是这个城市之美。

近几年,该市大力推行全民阅读,让书香伴随桂香,飘四季、溢城乡。 基础设施种“香源”

午后,阳光透过玻璃洒到书桌上,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陈列着文化、科技、生活等各种书报刊物,上十名农民安安静静地阅读。

这里不是图书馆,而是赤壁市车埠镇芙蓉村、咸宁首个获得全省“五星级农家书屋”荣誉的农家屋。

芙蓉村书屋有图书8000余册,种类1200余种,光盘110种。图书管理员潘淼春拿出借阅登记簿,借阅人、借阅时间、还书时间等信息一目了然。村民每年的借阅量5000多人次。 用村民的话说,一到书屋,书刊、报纸、致富信息、电影都有,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他们打心眼里爱上了书屋。

咸安区图书馆2014年被省全民阅读办评为“十佳先进集体”。一走进宽敞明亮的馆厅,就切切实实感受到浓浓的阅读气息。除了馆藏的68600册图书外,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室一应俱全,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省少儿图书馆首家分馆2014年7月在这里对外开放。 在香城,这样的阅读阵地遍地开花。

近年来,咸宁全面构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以市图书馆为核心馆,以各县市图书馆为分馆,城区社区、镇村(社区)农家书屋为服务点,流动图书车为补充,构建了覆盖城乡的阅读网络。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95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70个,公益性社区书屋、职工书屋400余个,实现了村级服务点全覆盖。 这些文化基础设施就好比一个个“香源”,让人民群众从中品味出由阅读所带来的芳香。 特色大餐送“香气” 台上,《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侃侃而谈,台下,倾听的咸宁市各级领导干部、各单位负责人、大中专学生和市民奋笔疾书。这是咸宁市连续第9年举办“鄂南强市论坛”了。 “能和仰慕已久的‘大家’面对面,机会难得。”小闻兴奋地说。在他包里,讲座笔记更是记了厚厚几本。

由咸宁市委全力打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鄂南强市论坛”,被机关干部亲切地称为“开阔眼界的平台”,多次获得省委宣传部的表彰。市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吴学民介绍,8年来,“鄂南强市论坛”开讲55场,直接听众5万多人次,登台主讲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有于丹、易中天、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杨伟民等50余位。 “十进一创”活动也在咸宁开展得如火如荼。 今年“读书月”期间,咸安区的流动图书车载着1200多册少儿读物,开进桂花镇石城小学,操场上等待的师生欢呼雀跃起来:“图书馆又送书来了。”

石城小学是桂花镇一所初级小学,硬件设施差,没有条件配备图书室,区图书馆闻迅免费支援,为学校送去图书架和书籍。馆长胡光说,去年以来,该馆已组织了32次“四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 自2012年以来,咸宁市全民阅读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市教育局、总工会、团市委等21家单位,

组织全民阅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组、进社区、进家庭、进工地、进军营、进特殊人群等“十进一创”读书活动近千次,受益近十万人。 还有,市直机关的“读好书·诵经典”朗诵会,“学党史、知市情、促跨越”知识竞赛;市团委系统组织的“传统节日中华经典诵读”??一个个持续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逐渐形成品牌效应,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全市大学生中开展的“书香伴我行”演讲比赛;党报和中小学校联合开展的“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征文、“向爸爸妈妈推荐一本好书”??一项项精心组织的品牌读书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亲身感受那沁人心脾的文化之香。 诗书为伴铸“香魂”

说起推动全民阅读,还有一支来自民间的生力军,正是这些热心阅读推广的普通群众,使全民阅读如星星之火,在咸宁各地迅速“燎原”。

在咸安城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书店——知新书店。这里没有明亮的落地玻璃,没有柔和的柜灯,更没有宽敞的阅读空间,但为了守住阅读这片天地,店主程汉明已坚持了23年。至今,他热爱阅读、推动阅读的赤诚之心依然未变。

程汉明从小喜欢阅读,酷爱收藏各类书籍。2002年单位改制下岗时,家中藏书上万。那时网络尚不发达,电脑也未普及,买书看书的人很多,他在本地开了第一家个体旧书店,把自己的藏书从私人收藏提供给大众共享。他说一个城市文化的发展应该丰富多彩,要有新书店,也应该有旧书店。

程汉明爱阅读,也爱公益。20多年来,他收集的旧书报、地图册足足可以堆满几个房间。他曾3次向国家博物馆捐赠藏品,事迹两度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

城市里的爱书人热心推广,固然令人感动;农村中的阅读播种人,同样令人钦佩。

崇阳县内洲村的王旺国就是这样的播种人。从文化干部退休的他,干起公益事业能量惊人。 2001年,退休后的王旺国用自己8000册藏书,又自费订15种报刊,办起崇阳县第一个农家书屋“碧荷斋”。他利用自己写作特长,每两月出版一期《天城》小报。为了培育和发现文学新苗,连续6年组织周边4个村的小学生进行作文竞赛,自掏腰包买字典、作文选作为奖品。

2010年,王旺国用攒下的5000元稿费,在村口建起阅报亭,让村民学习政策。为了活跃村民文化生活,他多次举办棋艺比赛和灯谜竞猜。2014年元宵节,他在县文联支持下,举办了“内洲第二届灯谜有奖竞猜”,引得内洲村周边200多人参赛。那天,王家一进三重的古宅,比赶集还热闹。

农舍翰墨飘香,乡村便有了儒雅之气。王家书屋广聚人气,14年,共接待读者38000人次,举办读者读书心得交流会、知识竞赛17次。

民间阅读活跃,则全民阅读活跃。目前,咸宁市有各类民间公益阅读组织达200多个,全民阅读群体还在不断壮大,阅读氛围越来越浓。

书香溢襄阳:人文古城“读”出新气质发布时间: 2015-06-10

5月4日,襄城区慧苑社区组织辖区青年来到市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让辖区青年多读书,读好书,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襄阳日报记者张文华摄

荆楚行襄阳采访组(记者朱卫民王夙志谢白蓉王露)百年古城静静伏卧,悠悠汉水穿城而过。 拥有2800多年厚重历史的襄阳,曾孕育出诸葛亮、孟浩然、杜甫、米芾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即便是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襄阳仍是一片文化的热土。2012年开始的“书香溢襄阳”全民阅读活动,更是让这座人文古城充满了浓郁的书香,也因此升华出独特的城市气质。 体系建设打造书香气质

作为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襄阳自古有崇文尚学之风,历史上饱学之士数不胜数,今天的襄阳,同样有许多热爱阅读、倡导读书、传递书香的动人故事。

而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以“三个保障、三个平台”为内容的全民阅读体系。三个保障即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财力保障。组织保障上,襄阳市成立了全民阅读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有关事宜,开展督促活动;制度保障上,每年印发“书香溢襄阳”全民阅读实施方案,全市各单位开展书香机关、书香学校、书香社区等创建活动已经形成制度,定期向机关干部和市民推荐相关书籍;财力保障上,市财政每年拨出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三个平台指的是干部夜校、汉江讲坛和文化场馆。干部夜校重点针对党政机关,利用节假日、每周四晚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夜校为干部“充电”;汉江讲坛则是面向全体市民开展的知识性公益文化讲座,截至目前已举办讲座120多场;文化场馆则成为覆盖城乡的学习平台。 不仅如此,襄阳还积极探索县、乡镇、村三级全民阅读网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保康县图书馆馆长张维军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保康县还在10个乡镇文化馆建设分馆,并投入60多万元搭建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县乡两级图书室“一卡通”,居民不用办理任何手续,用身份证即可在县图书馆和任意乡镇文化站统借统还。

此外,保康县图书馆每个月派出车辆,在全县257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流动,充分调动全县图书资源,让基层群众随时能够看到不同种类的图书,率先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服务。 全民阅读体系建设,提升了城市的价值,彰显了襄阳文化特色,提升了城市气质,打造了襄阳阅读品牌。

品牌活动引领全民阅读

4月22日,世界读书日前夕,“书香荆楚文化湖北”2015年湖北省全民阅读月启动仪式在襄阳举行。作为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襄阳持续开展各项全民阅读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品牌。

襄阳为阅读服务打造了全新的“流动”模式。在图书馆、新华书店、大型宾馆及公共活动场所,设有阅读专柜、流动图书站、“图书漂流”站。市民无需借书证,也不需要押金,只要在图书附后的表格上留下自己的读书感言,传递给下一位想读书的人,就可免费借阅图书。 目前,在襄阳市共有171个流动图书站和10个“图书漂流”站,共有超过一万册图书。大部分流动图书站,每半个月就更新一次书目。常见常新的图书,让不少市民都成为“每天阅读一小时”的参与者。

读书需要交流,阅读需要分享。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知识得到了传递和升值。今年4月,襄阳启动万名文化志愿者“传递书香”活动,组织全市万名文化志愿者开展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向群众荐好书、评好书、说好书,倡导全民阅读。

2013年,襄阳被列入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打造“十分钟阅读圈”成为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打破阅读时间、地点、地域的限制,吸引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加入到阅读行列,增强全民阅读的时代感、参与性,是阅读圈建设的目标。 襄阳今年继续开展图书进社区、书香满校园、寻找书香门第等10大全民阅读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努力在全市营造人人参与阅读、人人热爱读书的浓厚氛围,让古城襄阳处处溢满书香。

榜样示范引导阅读新风

襄阳市昭明小学位于襄阳古城脚下。课间休息时间,走进昭明小学,可以随时捕捉到惬意的读书场景,浓浓的书香氛围扑面而来。 把阅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昭明小学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亮点。整个校园就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立体书卷。这里,一个教室就是一本书,每个班级都是名人班、名篇班。“孔子班”造“孔子文化”,“孟子班”养“浩然之气”,“三国班”颂“英雄豪杰”,“水浒班”唱“情义无限”??

学校的太子书廊,是同学们最喜欢来的地方,阅读、交流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昭明小学副校长付襄红告诉记者:“整个学校就像一个开放的图书馆,就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只有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觉得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时候,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书香校园的建设。”

几年前,施营社区图书室还只是一个狭窄的小屋,书籍陈旧,杂志更新很慢。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社区整合资源,拿出20万元对图书室进行改造扩建。建成了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图书室,配备了书架、桌椅以及10台电脑,同时图书室配置专职工作人员。

社区图书室建成当天,辖区单位施营小学、新华医院及邮政局就送来各类图书、报刊1500余册。几年来,社区图书室已经拥有政治、财经、科普、少儿、文学等各类图书1万多册。爱书、读书、用书,在全民阅读活动的引领下,施营社区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并因此被评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

今年83岁的李运生,曾是襄州区峪山镇的一名小学教师。1982年因伤残提前退休后,他毛遂自荐成为了全镇40所中小学、万余名学生的校外辅导员。1992年,李运生在家中办起了襄州区第一家校外辅导站,30多年来,这个家庭辅导站先后帮扶、转化学生1000余人,其中100多人考入全国一、二、三类大学。辅导站也多次被评为“十佳辅导站”。

虽然身有残疾,李运生却竭尽所能发挥余热,引导孩子们热爱阅读、学习知识。多年来,他坚持实地探访革命老区,收集整理200多篇革命历史故事,字数累计达到80多万字,这些资料被当地教育部门汇编成册,作为学生的乡土教材使用。

在榜样示范的引导下,广泛开展的“书香溢襄阳”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市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

化物无声的“荆门悦读” ——解读荆门全民阅读

2015-6-12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经久传唱;宋玉、陆九渊等群贤辈出;郭店楚简、明显陵、龙泉书院、讲经台等文化遗产蜚声世界??素称“荆楚门户”的荆门,自古就是重文之邦、尚学之壤。

荆门名胜“文明湖”有一石碑,上刻“明”字由“目”和“月”组成,“目”比“日”多出一笔,提醒世人要多读书。

“荆楚行”采访组记者走进“荆楚门户”,第一时间就感受到荆门人对书籍的眷顾,对知识的信仰。

于无声处读书,声声入耳;在有情中着墨,滴滴润心,更是化物无声的现代版“荆门悦读”! 暖心和净心,让生命多一条新道

5月28日上午,荆门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带着精心挑选的各类图书,准时来到沙洋陈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