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1503007(1万5版)水厂设计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12111503007(1万5版)水厂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沿程水头损失=il=1.614‰×6.5=0.012m

连接管中产生局部损失的配件,附件及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管道水流进口 阻力系数:0.5

局部水头损失=0.5×0.862/2×9.81=0.019m 全程总水头损失=0.012+0.019=0.031m

沉淀池出水渠水面的标高为:6.534+0.031=6.565m

集水槽水流至出水渠跌落高度:0.1m,槽底标高:6.565+0.1=6.665m 集水槽内水深0.31m,淹没深度取0.07m; 跌落高度取0.05m,集水槽超高0.07m; 故集水槽内水面标高为:6.665+0.31=6.975m 集水槽顶面标高:6.975+0.07+0.07+0.05=7.115m 沉淀池中水面的标高为:6.975+0.05+0.07=7.045m

沉淀池超高0.30m,故沉淀池池顶的标高为:7.045+0.3=7.345m 已算得沉淀池总高度为4.7m,故沉淀池池底标高为:7.345-4.7=2.645m 据经验,斜管沉淀池中的水损为0.05~0.1m,取0.1m 故过渡区水面标高为:7.045+0.1=7.145m 8.5.往复式隔板絮凝池

水流从絮凝池进入过渡区水损考虑0.05m

网格絮凝池的出水水面标高:7.045+0.05=7.095m 据经验,絮凝池本身的水头损失为0.52m 絮凝池起端水面标高为:7.095+0.52=7.615m 絮凝池总高度为:1.2m,超高0.3m, 絮凝池池顶标高为:7.615+0.3=7.915m 絮凝池起端池底标高为:7.615-1.0=6.615m 絮凝池末端池底标高为:7.615-1.4=6.215m 絮凝池进水管淹没入水深度为0.5m,

絮凝池进水管位置标高为:7.615-0.5=7.115m 8.6.管式混合器—往复式隔板絮凝池

量取管长为5m,管道选用铸铁管。流量0.2431m3/s,流速范围为0.8~

1.2m/s,由水力计算表取流速:0.86 m/s,管径600mm,i=1.614‰。

沿程水头损失=il=1.614‰×5=0.0081m

连接管中产生局部损失的配件,附件及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管道水流进口 阻力系数:0.01 90°弯头3个 阻力系数:0.52

局部水头损失=(0.01+0.52×3)×0.862/(2×9.81)=0.059m 总水头损失=0.0081+0.059=0.067m

管式混合器埋于地下1.20m处,通过管式混合器的水损为0.33m。则由管式混合器进水端至絮凝池进水端的水头损失为h=0.067+0.33=0.397m。 8.7.配水井—管式混合器

量取管长为10m,管道选用铸铁管。流量0.2431m3/s,流速范围为0.8~1.2m/s,由水力计算表取流速:0.86 m/s,管径600mm,i=1.614‰。

沿程水头损失=il=1.614‰×10=0.0161m

连接管中产生局部损失的配件,附件及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管道水流进口 阻力系数:0.5 闸阀1个 阻力系数:0.05 90°弯头1个 阻力系数:0.52

v2局部水头损失=?=(0.5+0.05+0.52)×0.862/(2×9.81)=0.04m

2g总水头损失=0.0161+0.04=0.056m 8.8.配水井

配水井中出水水面的标高为:7.615+0.397+0.056=8.068m 配水井采用溢流式,溢流堰上水头为:0.085m 配水井进水水面高度为:8.068+0.127=8.195m 配水井有效水深为3.0m,

配水井池底标高为8.195-3.0=5.195m,

考虑配水井0.3m的超高,配水井池顶标高为5.195+0.3=5.495m。

9水头损失计算表

管径(mm) DN600 DN600 0.86 流速构筑物内(mm/s) 部水损(m) 0.86 0.127 0.33 0.52 构筑物间水损(m) 0.056 0.067 配水井 配水井—混合器 管式静态混合器 混合器—絮凝池 往复式隔板网格絮凝池 絮凝池进入过渡区 斜管沉淀池 沉淀池—滤池 普通快滤池 普通快滤池—清水池

DN600 DN600 0.86 0.86 0.05 0.1 2.5 0.031 0.0341 总结

在此次设计中我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处理工艺,并结合当地的经济概况和地理地质条件,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是我此次设计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设计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在高程计算过程中就遇到许多难题,同时也有些地方设计的不准确,高程图也有瑕疵。

在以后的设计中我会更加认真仔细,力求做到论据充分,计算精确,设计合理,运行达标。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给水排水标准图集S3. 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1996.

[2] 夏卫红.宝鸡市冯家山水厂设计介绍[J].中国给水排水,2000.

[13] Jeppsson et al. Status and Future of ICA in Wastewater Treatment-A European Perspective. Wat. Sci. Tech. 2002,45(4/5):485~494.

[4] 陆柱,蔡兰坤,丛梅.给水与用水处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 张勤,张建高. 水工程经济[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 李圭白,张杰. 水质工程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 Peng Yongzhen et al. Use of ORP for Controlling SBR Aeration Cycle. WEFTEC Asia Singapore,1988.

[8] 姜乃昌. 水泵及水泵站[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 水网中国http://www.watering.cn/ .

[10] 南国英,张表刚. 给水排水工程工艺设计[M]. 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 2004. [11] 严煦世,刘遂庆.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2] 游浩,王景文. 市政工程设计施工系列图集[J].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