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人物论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国通史人物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论苏

【摘要】苏秦(前?—前317年),字季子,战国时期的洛阳轩里人(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虽然出身农家,但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张仪同出鬼谷子门下。苏秦提倡合纵(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配六国相印,进军秦国,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历史上对苏秦的评说不一,单从两个成语就可看出。悬梁刺股和朝秦暮楚的典故均来源于苏秦。可以说,苏秦的一生,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生。

【关键词】苏秦的兴衰荣辱,苏秦的多面人格,苏秦形象的误读,借鉴和意义。

【绪论】长久以来,对苏秦这个人物的评价往往陷入了极端。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要正确客观的评价苏秦,必须根据正确的史料。研究和考证,都表明《战国策》和《史记》中关于苏秦合纵六国的事迹属于后人拟作,而苏秦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为燕昭王反间。当初苏秦由燕去齐,目的正如他所说“臣循用于齐,大者可以让齐毋谋燕,次可以恶齐赵之交,从而使得王之大事”。而历史正如他所预料,在苏秦的鼓动下,齐湣王三次攻宋,招致了五国伐齐局面的形成,最终实现了燕国的报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秦完成了他一生的使命。

【正文】一、苏秦人物平生介绍和兴衰荣辱

①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一无所成。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1】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于是得太公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2】苏秦读太公阴符之时,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这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

②游说六国过程:至秦而不得用,秦惠文王列举了十条不可行,拒绝了苏秦。接着去说赵,奉阳君不理他,然后就去了燕国。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3】于是苏秦得到燕国重用。至此,苏秦完成了他一生最重大的转折,同时开始了他反间的重任。

说韩:苏秦激怒韩宣王,使其专心合纵。 说魏:同样以人臣自私来劝说魏襄王专心合纵。

说齐:晓之以秦国不可能越过赵魏来攻打齐国,而齐国居然臣服于秦国,很令人蒙羞的。 说楚:苏秦说楚威王说,六国中其他各国已经联合,楚国不参与,则必然为秦国所攻。经过这样一番劝说,苏秦成为合纵长,据六国相印,叱咤风云。当苏秦声名显赫、衣锦还乡之后其家人,上至父母,下至妻嫂,无不对他殷勤献媚,与之前狼狈归家时受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不得不叹,“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戒。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 【4】 ③合纵失败及身亡

六国合纵,本来就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所以根基不深。秦国派犀首出使齐国,魏国,一起征伐赵国,以此来破坏六国合纵,苏秦离开赵国,合纵就瓦解了。当时齐国乘燕国正在发丧,侵占了燕国十座城池,燕王让苏秦讨还。苏秦于是游说齐王:燕王是秦国女婿,您夺取燕国领土,就是引来秦国精兵么!所以齐王归还了燕国这些城池。

燕文候死,易王立,苏秦与文候夫人有染,被易王发现,苏秦畏惧被诛,遂离开燕国到齐国去,受到齐宣王重用。其后,宣王死,湣王立,多有与苏秦争齐王宠信的大夫刺杀苏秦,苏秦伤重。齐王捉拿贼人,但不得。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苏秦作乱为名,在他死后车裂他于市中,使贼人出现。齐王用其计,果得贼人,诛杀了贼人。后来,苏秦为间谍在齐为燕做事泄露,齐国憎恨且愤怒燕国。 二、苏秦的多面人格

苏秦是矛盾的,复杂的,是应该被歌颂与赞扬的,也是应批判和反思的。但也正是他复杂又多变的人格使他能在战国那个群英辈出的时代一直熠熠生辉,在今天仍为人们所称道。其多面人格具体表现为:

(1)他勤奋且理智,自省而宽容。苏秦最初主张连横,近数十次欲劝说秦王攻打六国而不得,最终貂裘破损,床头金尽,形容枯槁,面有愧色。归至家中,妻嫂不理,父母冷漠,苏秦只是感叹了一下家人的冷漠但也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非单纯的怨天尤人、怨恨世态炎凉,而是认真的发奋读书,“乃也发书,陈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2)他豪放不羁,积极进取,反对儒家的信廉孝。苏秦的才华被所

(3)关于选贤举能,他主张无妒而进贤。许是之前没有被秦王赏识,后来又被燕王身边的近臣所污,对于人才的选举方面,苏秦表现出强烈的惜才心理。他激怒张仪,投奔秦国,让秦国强大,同时更催化了合纵抗秦的迫切性。

(4)他有远见,有谋略,他的思想成熟到使今人都自愧不如。就如之前提到的使张仪入秦,使敌人强大,从张仪来投奔秦国开始,苏秦计划的齿轮就已开始运转。这一盘大棋,布棋、撤兵,指挥者都是苏秦一人,这番气度与智慧,非普通人所能及。冷静的对待,辩证的思考,面对别人害怕的事他迎难而上,于是便能创造奇迹,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4)他善辩,也是间谍。秦昭王约齐王一起称帝,并约定秦为西帝,齐为东帝。此时,苏秦面见齐王,排比、铺陈、汪洋恣意,以问为答,层层深入。让齐王亲口讲出不称帝而是合纵楚燕韩赵的政治方针,掩盖其反间阴谋。看似为齐国着想的论辩,实则为了维护燕国的利益。以看似维护敌方的利益的态度示意,深入齐国内部影响高层的政治决策,不得不承认苏秦是一个聪明的手段高超的间谍。

(5)他现实自私,爱权势,爱财,这在中国传统的人才评判标准里面会是一个不太光鲜的特点。在《苏秦始将连横》中提到他声名显赫、衣锦还乡之后其家人,上至父母,下至妻嫂,无不对他殷勤献媚,与之前狼狈归家时受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不得不叹,“在政治混乱的年代,富贵显达是基本上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何况是命途多舛的苏秦,明白时间竞争规则的苏秦。” 三、苏秦形象的误读

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儒家所谓的礼义廉耻是完全失效的,何况在政治活动当中,不能以简单的道德来衡量。不是有句话说的好么: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这本该无可厚非的,只是中国2000多年的独尊儒术让我们对他形成了一个坏的印像。正所谓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苏秦的一生,是自我价值不断实现的一生,他留得身前身后名,让后人瞻仰。 四、借鉴和意义

苏秦这个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战国时代谋士们苦心孤诣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他既表现了谋

士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灵活策略,也反映了他们朝秦暮楚立场不定追求功名富贵的庸俗心态,他在事业上的成败得失正是战国时代政治局势演变、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生动折射。诚然,“功利主义”的泛滥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容易导致弱肉强食的残忍竞争。然而我们又要意识到,这种追求自我表现和实现的锐意进取精神对于社会的巨大推动力。 【结论】:苏秦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他因权谋显贵,又因权谋而死。他并不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而是一段永远抹不掉的传奇。就像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亚非欧大陆建立起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帝国,虽然死后帝国分崩离析,但无法否认的是这就是一段无法超越的神话,无人企及。世上只有一个苏秦,他为我们奉献了一段智慧谋略翻云覆雨的故事。 【注释】

[1]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司马迁著 [2]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司马迁著 [3]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司马迁著 [4]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司马迁著

2013.12.1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