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化人,而是宗教人。现在——只培养文明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错误的教育体系深入到了几乎所有的国家。这个体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文学科的研究大量减少,有时甚至缩减到了零,如有些西方国家甚至取消了教育学和哲学,把它们消融于各们具体学科当中。

人本主义指的是以人为本,突出人的文化和人的本质。儒家的人本主义追求和谐与道德,以群体利益为发展社会的基础。儒家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特色,孔子所谓的“成人之教”、“为仁由己”;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万物皆备于我”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等等,均体现出一种发展个体人格、弘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本主义精神特色。儒家人本主义的理论主要有“人性论”、“社会论”和“道德观”。人性论谈“善”和“恶”的问题。“善”即人的社会性,是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恶”是人的自然性,是不能与他

人和谐相处。典型的有孟子“人性本善”的“性善论”、荀子“人性本恶”的“性恶论”。社会论是专门研究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其中更是揭示了中国传统解决矛盾的方法。道德是人的社会性的最高表现。

(三)

儒家本着人性本善的精神,提出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在当今时代的教育中显得特别重要。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地球村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变得空前旺盛,不仅是大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连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也变得国际化起来,以我们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我校的国际教育中心就有三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我们的附属中学、小学用于服务人民,而不是拿来屠害人民和祸害百姓。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哲学家如尼采叫嚣“强力意志”,叔本华力争“生存空间”促使了恶魔希特勒运用最先进的杀人机器向人类宣战,这种战争只有西方文化才能孕育出来,那无“耻”日本便抓住有利时机也学起了这

种杀人游戏。

在现代教育中墨家思想的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对于以学习理工科的同学来说,一定要关注民生和爱好和平的思想,而不是把技术当做转化金钱和名利的工具。现在不是有这样的“专家”专门研究对大公司雇主有利的科研成果,而对广大人民和消费者不利的结果却隐而不报。这样就失去了一个“文化人”的良知。

我 们 知 道 中 国 古 代 优 秀 的科 学 家 无 不 是 关 注 广 大 民 生 的,如,张衡,徐光启,僧一行,祖冲之等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是为了救人民于危难之中而倾力之作。

(四)

有责任感和克己自律佛教的精神是见义勇为的心理基础中国佛教教育以现世的超越为目标,以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为核心,以自度度人的社会责任感为追求,以克己自律的人格追求为基本特征,既满足了中国人精神结构上出世的文化需求,又在精神结构的深层上以“自度度人、普度众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占主流形态的儒家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和大丈夫情怀相契,特别是克己自律、悲天悯人的宽容宽厚更与儒道两家在本质上趋于一致,因而在中国不仅立稳了脚跟,而且成了中国文化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佛教育追求的到善至真,为“不畏生死”的大无畏精神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佛教的影响下产生了宋明理学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儒家生死观,这种生死观使优秀华夏儿女在祖国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可以英勇就义;在和平时期,面对社会的上的一些邪恶现象,凡是热血之士都会“两肋插刀”,路见不平一声音吼,见义勇为。

一个冷漠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社会性,一个没有血性和正义感的民族是

没有前途的民族,而我们欣喜的看到我们的社会里充满了热情和正义感,特别是广大群众青年的正义和有作为精神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现代教育里要引导青少年树立责任感和克己自律精神,使其成为社会优秀一员。

上面是主要是华夏传统文化的主干流派作一个总体性的概述和讨论对现代教育的

启示,那么在具体的经典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下面我就再列举 一二。 (一)

“有教无类”普及教育的萌芽和教育公平的思想“有教无类”作为一个命题,首先是有孔子提出来的。依据前人的研究以及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教无类”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从人的外在性来看, “有教无类”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地域与国别,不分华族与夷族,不分贵族与平民,,从人的天赋素质以及后天的习惯与行为方面来看,“有教无类”是指

不论智愚、不论品行善恶,只要诚心求教,都应当给与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相传孔门弟子三千,可 考 的 仅在《史 记·仲 尼 弟子 列传 》中 载 有 姓 名 就 有77 他。人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受等级、地区、年龄身份等。因此可以说有教无类是现代教育普及教育思想的萌芽。

但是现代教育是一个正在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基本上普及了教育,但教育公平的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特别是在教育机会上发现一些地方和学校明文规定不招收农民工子女和外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中小学把学生按户口分

为几等,如本地城市户口,本地农村户口,外地城市户口,外在农村户口,并实行不同的收费和教育行为,这些都是与华夏优秀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

(二)

学而不厌的终身学习观与诲人不倦的专业教育者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代宗师,

他本人就是一个虚心好学的光辉典范。他认为,学习是为了充实与提高自己不是在别人面前炫耀。

孔子反 对 那 种“亡 而 为有、虚 而 为 盈”的 求 学 态 度。孔 子 所 称 道 的 是“以 能 问 于 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正是有了这种基本态度,所以,孔子好学不倦。《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孔子晚年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孔子有关论述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但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一点就是孔子的思想中有着终身学习的观点,这正是我们现代教育要发扬地方。

孔子不仅自己博学,而且善于因材施教,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热爱与关注。他主张诲人不倦,并且主张求学之道不耻下问,这些从现代教育看来都教师专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三)

孔子的知识观关于孔子的教育方法,《论语》为政篇第3章中,孔老夫子有教诲:“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许多人认为是对待学生问题的观点: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