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完成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调研报告完成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合肥市滨湖新区沿湖地段调研报告 毕业设计小组

手法三:引导

利用设施、场地将不同需求的人从不同方向引向滨水,扩大湖面的感召力。 ? 本方案对于一些难题的解决办法以及心得体会 1. 城市交通穿越滨水区,易使海滨、河岸成 为人们难以靠近的区域。道路交通用地作为异质 空间,将人群活动与滨水空间分隔,往往破坏了 城市与水域的关联性与整体感。对此,本方案的 对策有:(1)采用立体的交通组织,比如交通的 地下化或高架化。(2)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3)在滨水的特定区段组织步行街区。 2. 城市经济的发展要求提供高标准的工程防 护设施,保障人们的生活环境。但同时城市滨水

空间又要求较高的景观品质、体现滨水城市的独特风貌,两者在一定层面上相互矛盾。对此,本方案的对策有:(1)流域性防洪措施与城市防洪措施结合,降低市区防洪堤等级和高度。(2)建筑、道路、活动场所与堤坝相结合。(3)充分利用自然绿化,避免湖岸的硬质化。 3.水面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界面,因此天际线成为衡量滨水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要素。缺少节奏感和秩序感的天际线,会使人们感到单挑和乏味,降低城市形象品质。对此,本方案的对策有:(1)保留视廊,借阅城市山脉形成背景轮廓。(2)利用地标建筑形成制高点,统领松散天际线(3)高层建筑成簇群感,节奏感。(4)高低尺度的建筑相结合形成层次感,立体感。 ? 特色空间—步行系统

规划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步行系统,贯通各功能区,建立完整的步行网络系统。步行系统采用过街道、天桥等设施于车行交通分离,与中心片区、广场紧密联系,形成地面、地上、地下多层次立体的步行网络,满足片区人们旅游、休闲、生活、工作的需要。 5.2上海外滩的改建 5.2.1方案简介 ? 区位

外滩坐落于黄浦江畔,是近代上海城市的发源 地。在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中外滩由开埠之初的滩潦 码头逐步发展成为上海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区域和最 负盛名的公共活动场所。 ? 规划定位

(1)秉承外滩滨水地带是历史建筑配角的理念追 求整体简洁大气的空间形态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 外滩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与现代气息打造上海最 经典的滨水城市景观。

(2)集中关注活动和观景需求释放公共活动空间 最大限度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优美舒适的公共活动 空间。

21

合肥市滨湖新区沿湖地段调研报告 毕业设计小组

(3)改善外滩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化和整台其公共服务和旅游休闲功能全面提升外滩品质。 5.2.2方案借鉴 ? 活动场所营造

精心设计广场、平台、坡道、通道等公共活动空间,用通道连接不同主题的广场、平台,营造良好的滨水活动氛围,保障安全。最大限度满足人流量对于公共活动和观景的需求。 ? 防汛高差的处理

外滩防汛墙达到黄浦江千年一遇的防汛标准,顶部与地面有三米多的高差。可达性规划针对不同区段的人流活动特点、景观特征和腹地进深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高差处理方式如大台阶坡道楼梯、垂直绿墙等并增加垂直交通的密度,提供多重丰富有趣、具有选择性的可选路径,使防汛标高与地面的高差自然过渡。 ? 原有生态的保护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尽量保留黄浦公园的植被系统,对树木进行了详细调查,平台布局尽量以避让,局部采用特殊的处理方法保留原址。 通过增加乔木、灌木,形成立体式的绿化环境。

6 规划总体构思

6.1滨湖新区规划愿景

我们需要的滨湖新区,在任何时候都是属于所有合肥市民。从民众的活动聚集一种能量和活力,持续带动合肥的文化、城市发展和生活气息。 6.1.1滨湖新区对合肥整体发展的核心意义 ? 代表未来合肥追求城市生活品质的核心价值

滨湖的发展反映了合肥在城市发展过程,从以往为产业发 展为主的发散式发展转移到为提升生活环境质量的拥湖发展, 带动合肥中心城区的品质提升。

? 发挥并确保对合肥的生态环境保障功能

滨湖新区生态环境影响城市发展模式,避免城区传统的开 发模式进一步向湖边蔓延扩散,进一步发挥巢湖对合肥的生态 保障功能。

? 培育和成就合肥城市新功能持续发展的空间

滨湖新区规划突出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生态环境建设, 将建设成为商务金融、行政办公、旅游会展为主导功能,文化 体育、科技教育、研发创意为特性功能,生活服务、商贸物流 为支撑功能的多元复合互动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 连通合肥市民的生活,实现湖滨全民共享的城市梦想

滨湖地区无论从实质的空间、功能和视觉联系上都将会与 合肥市民生活连通,将融入和带动市民的日常生活,体现滨湖 新区属于合肥市民的理念。

22

合肥市滨湖新区沿湖地段调研报告 毕业设计小组

6.1.2规划概念结构 ? 湖+城市生活品质概念 ? 打造湖滨与生活融合的城市空间 1) 多样化的湖滨生活 2) 所有人的湖滨生活 3) 四季纷呈的湖滨生活

? 生态低碳发展模式 ? 高渗透零影响的开发建设

在公共绿地布置下 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 一系列设施收集调节雨 水,渗透补充地下水, 同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 收集屋面雨水,用作冲 厕、洗车、景观浇灌等 用途。

通过雨水策略,使 得规划区内雨水下渗量 在开发前后保持不变, 对生态环境零影响。以 生态绿地系统为空间为 载体,将雨水循环利用 系统及生态系统功能改 善相结合,达到雨水再 利用、高渗透、改善水 质、美化景观等作用。

23

合肥市滨湖新区沿湖地段调研报告 毕业设计小组

? 低碳城市发展与生态城市的区别

1) 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主要关注碳排放量控制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

境等;低碳城市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 2) 利用指标体系作为实施的主要手段 ? 低碳发展建设模式

关注城市的碳排放影响,实施低碳的发展模式,从建筑、能源、水资源、交通等降低城市产生的碳排放。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12 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向国际 2020年单位GDP碳减排社会承诺

目标比 2005年降低40-45%。

? 滨湖地区与市民共享 ? 多模式的环湖交通

改变目前多依赖小汽车或公交车到达湖区的局面,提供多种模式的环湖交通选择及接驳,使滨湖更接近不同地区和阶层的市民。

1) 带动人流的绿色交通体系(有轨电车) 吸引招商城和科技城两端的庞大人流共享湖滨,提供绿色环保交通工具

2) 与旅游功能配合的水上交通 进行内部和外部旅游节点的联系。

3) 以步行和自行车专用路组成的环湖慢行系统 强化对不同角落的可达渗透程度。 4) 以轨交站点作为多模式综合交通枢纽 未来轨交站点作为湖区主要门廊,接通合肥市

域各部分,并与多种环湖交通换乘。

6.2沿湖地段初步规划构思 6.2.1规划理念

“动静相宜,软硬兼具,打造亦动亦静的水岸生活”——依托天然的自然条件和上位规划,该地块的规划集滨湖旅游片区的动感活力和生态度假区的自然风光之美于一体,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创造独特的水岸生活。

2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