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四、自然地带学说

(一)自然地带学说的形成背景

自然带和自然地带————纬度带和纬度地带; 气候带研究(柏拉图————斯特拉波); 中国《禹贡》划分九州:气候差异和地带性差异; 布申———谢苗诺夫.天山斯基:探索地带性分异规律。

(二)自然地带学说的本质

1,道库恰耶夫是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899年和1900年的论文和图。

2,自然地带学说的主要内容:

(1)能量基础;

(2)动力学原因:行星因素(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 (3)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4)并非惟一规律,还有非地带性规律。

(三)地带性理论的“危机”与发展

1,危机

道库恰耶夫在世和去世后,地带性理论受到责难。

2,发展

A,牛文元的观点:三阶段 B,作者的看法:

突破单纯考虑热量因素; 从要素到整体自然地理环境;

将地带性规扩展到海洋;

揭示沿海与大陆腹地地带谱的差异;

确认非地带性区域存在地带性地域分异; 分异规律的量化和模型化研究。

第三节 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应该摈弃。 一、海陆分异

1,陆地与海洋景观:两类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系统。 2,海陆分布的表现

A,固体地球的形状似葫芦体。

三对大陆和一独立大陆; 大洋与大陆之间存在对跖分布。

B,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

C,陆地集中于北半球,海洋在南半球。 D,陆半球的海洋面积仍然比较大。

二、海陆起伏分异

1,海陆起伏曲线:陆——875m,海——3800m。

2,海陆起伏在任一具体地区,都是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垂直带性分异的背景。

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1,大陆的形状:

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地中海为陆间海。

2,面积愈大的大陆地域分异愈显著和复杂,面积小的大陆地域分异则可能比较简单。

四、陆地干湿分带性

1,广阔大陆的干湿度分带性表现为以周边海岸为起点,愈向大陆腹地而愈干旱的多向辐合模式。

2,地表自然界的干湿度分带性与任何经度值都没有确定关系。

3,干湿度分带性在高纬和极地并不十分明显,但在中低纬度区表现很典型。

4,大陆的地带性分异图式,实际上是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可分三类:

A,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分布区(大陆内部和边缘),纬度地带性表现明显。

B,干湿度分异占优势的地方,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严重偏离纬线方向:北美大陆西部。

C,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热量分异和干湿度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与纬线斜交。 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

1,大地构造总具有其地貌表现,其发生统一性导致区域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于是进而形成一个自然区。

2,山地、高原和平原内部的次级构造——地貌分异,同样可以形成次级自然区。

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1,属于中尺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各种地方气候的特点

A,海岸气候:相对湿度高。 B,湖岸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C,森林和灌区气候:似海岸气候。

D,城市气候:气温高,湿度低,风速小。乡村风,辐射少,能见度低,降水增加。

E,地方风影响地方气候

地方气候不仅可以导致自然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地域分异,有时甚至可以起主导作用。

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1,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主要由地貌——气候分异引起。 2,赤道内的非地带性分异不及中纬度区,但比之高纬度依然不可忽视。

如非洲和南美洲。

3,中纬度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常明显,其中尤以北半球中纬度为甚。

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

1,地貌部位——小气候变化引起的分异

2,岩性、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地域分异

第四节 垂直带性分异 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

1,垂直带性分异的前提

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

2,垂直带性分异本质上是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其能量基础是地球内能。分异的特点体现在垂直带结构。

二、垂直带谱的特征

1,带谱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度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谱与大陆性带谱之分。

森林型与草原荒漠型

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

A,山地纬度愈低,海拔愈高和相对高度愈大,垂直带性分异愈显著,垂直带谱也可能愈完善。

B,从沿海向内陆,相同高度和相对高度下,垂直带谱由复杂变得愈简单。

3,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完备的标志,其取决于山顶海拔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