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现代教育原复习纲要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电大现代教育原复习纲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教学观念

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师生互动和参与的比重增大。教师和学生不再只是课程的对象,或仅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 如果说旧有的师生关系的实质是单方面服从,那么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平等的交往,通过交往师生互动加强,从而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2)教师的教学方式

改变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学科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位移,不再是“控制课堂”,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融入到学生中去,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共同探索知识;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别是综合课程的实施更是需要教师打破壁垒,介入别的学科中,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

(3)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传统的“被动学习”,“个体学习”、“接受性学习”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第八章 教育途径 第一节 教 学

(一)教学的地位和意义 1.教学含义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通过沟通和交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获得个性化发展,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多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分析:

(1)教与学的统一,教学是信息内化的过程,获取知识与想象并进。

(2)沟通与交往,教学是平等的独立主体间的思想交流。

(3)教学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建构过程。

教学与课程、教育和智育的关系。

课程是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主要通过教学表达、实施。教学是重要的教育途径之一,智育仅是教学的内容之一,教学促进各育综合协调发展,智育不是其唯一内容。 注意避免三种倾向:

(1)教学智育化,人为割裂各育协调发展。 (2)教育途径单一化,忽视其他教育途径的综合运用。

(3)教学与课程同一化,教学仅是促进学会上自然生长与社会化发展的艺术。 2.教学的地位与意义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2)教学是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手段 (3)教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注意统一,勿割裂:1.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2.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3.知与行;4.身体发展与心理生长。

(二)教学的任务

1. 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认知行为,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生存发展与终身教育。 2.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

加纳德多元智力结构学说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而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这九种基本智力,智力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个性化发展的结果,民主背景下善于突破传统习俗的社会氛围,鼓励差异。

4.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强调个人权利,突出个人法治范围内的利益,主张个人承担社会责任与有限政府相匹配,实现社会个体责权利的统一。

第二节 综合实践活动

(一) 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要的教育途径 1. 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综合实践活动是指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感受生活,学以致用的体验性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新时期对课外活动、活动课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分析:

(1)综合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为目的。

(2)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是面向社会生活,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

2. 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

(1)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

(3)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学生的服务意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1. 整体性: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 实践性: “考察”、“实验”、“探究”中培养实践能力

3. 开放性:面向学生地整个生活世界;立足学校面向社会

4. 生成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成长与学习任务完成同步进行;学习任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成

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 指定领域内容

(1)研究性学习:强调尊重个性,自主探究,过程性评价,学生、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地方学校特色突出,教师要求高。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需要社区组织与物质保证。

(3)信息技术教育:掌握信息技术与促进积极的信息伦理并进,重在信息伦理。 2. 非指定领域内容 (1)团队活动:注重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阶段性,遵循公民道德、理想信念、政治追求的渐进发展过程,强调内容广泛,形式活泼,讲求实效,避免空洞,以学生的思维视角开展活动。 (2)社团活动:以学生的兴趣和自治管理为基础,主要组织特长志趣活动。

第三节 咨询与指导

(一)学习指导

1. 学习指导的含义: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行的指导。

2. 学习指导的内容:观念指导、动力指导、方法指导、能力指导、分科指导

3. 学习指导的方式:讲座式、课程式、规程式、渗透式、交流式、诊断式

(二)职业生涯指导 1. 职业指导的定位

通过职业指导,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高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通过职业指导,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发展自我,扬长避短,发挥特长优势。调整自我,以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为依据,不断修正人生坐标;在选择实践中培养、提高自我选择能力。职业生涯指导的原则是以学生的志趣爱好为基础,以社会导向为辅助,目标是促进二者的平衡。(重点)

2. 初中阶段职业指导的目标要求

了解社会,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以了解自我为主

3. 初中阶段职业指导的内容

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提高素质;探索人生,打好基础;根据需要,正确抉择

4. 高中阶段职业指导的目标要求 5. 职业指导的途径和方法

(三)心理咨询与指导——必要性问题:压力与困惑

1. 心理咨询与指导的目标

了解自身心理状况,有意识的自我调适,掌握心理调适技巧,促进心理健康。

2. 心理咨询和指导的内容和方式

(1)心理咨询指导的内容:学习方面(焦虑与压抑问题)、生活方面(自立问题)、人际关系方面(宽容与双赢问题)、发展方面(积累、机遇与飞跃问题)。 (2)心理咨询指导的方式:直接咨询、间接指导、协调沟通、营造情境。

(四)休闲指导

1. 开展健康正当休闲活动的意义与特征

(1)意义:开展健康的休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开展健康的休闲活动,可以消除学生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拓展人际,增进交流。 (2)特征:有助于松弛过分紧张的情绪;有助于学生远离消极颓废的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优雅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心智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增进心理平衡。 2. 开展休闲指导的目标:

培养富有个性的健康的休闲价值观,掌握休闲的技能与技巧。

3. 休闲指导的方法:

着眼于休闲价值观的培养和行为方式的养成,注意疏通、渗透与引导,避免“禁、堵、防” 。

第九章 教育形态 第一节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基本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和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教育在涵义上几乎无异,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社会教育指的是狭义的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愈加重要,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2.社会教育不仅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3.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学校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它很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的限制,能很好体现教育的民主性。4.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在时空上是天然联合体,学校教育不是个人的成长过程的全部。学校教育有利于个人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社会教育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

社会教育主要有社会举办型和学校兴办型两种类型。

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第二节 家庭教育

本节探讨了家庭教育的涵义、意义与特点。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从其涵义上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1.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2.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3.家庭教育更能适应个体发展。 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特点。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内容的零散性与方式的随意性上。

第三节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种主导的教育形态,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

学校教育具有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教师奉献、牺牲是片面的,但教师的这种精神也是具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及形式的有职业特点的,自古在伟大的教师身上都体现出了这稳定性等特点。 种崇高的精神。

尽管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园丁”、“工程师”、“临床医生”的职能:但其在学生个体身心发展作用上的局限性也日益彰这些教师职能的术语,都是时代(农业、工业社会和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时空上来看,学科学主义时代)的产物,是国家主义时代,教育的政校教育只占个体活动的部分时间和空间,它只是个体治、经济功能被作为教育的主要职能的时代对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特定阶段的影响要素,而不像家庭与社会职责的规定。这个时代也是行为主义、民族主义盛行伴随着个体的一生;其二,从学校教育自身特点来看,的时代和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时代。 学生生活被制度化(组织化)、非主体化和符号化了。 “学者”、“研究者”的职能

第四节 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做“学者”、“研究者”,是信息社会对教师提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出的要求。教育学不再是对人类进行改造的工程学、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它们也各自有着自身难于克园艺学,而是人类发展的人学,学习成了专门的领域服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和学问。教学第一次被作为一种专业。这样,教师作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三为一种专业人员,被赋予“学者”、“研究者”的职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责。

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加强各 “伴奏者”“协助者”“促进者”“领导者”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实现教育的整体效应。 职能

社区教育作为整合三种教育力量的一种新形式, “伴奏者”是信息时代的新的教学前景,信息时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教育代,教师已经不可能以知识的唯一源泉和权威来扮演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独奏者”角色了,即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务与社区,社区依赖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系,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它具有协调育人、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环境优化、组织协调、管理监督等功能,主要有以学 “促进者”是从教育目的角度提出的。以往的教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和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教育两种育是以经济的增长为目的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是“旨组织模式。社区教育机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 了学校与家庭之间关系的沟通 “领导者”是从教师角色的社会地位角度提出的

第十章 教 师 教师的新职能。未来的基础学校是一个学习化的社区第一节 教师职业 大家庭。家长是合作伙伴,而教师就是领导者。学习

1.教师职业的产生 社会,教育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教师则是其中的领 教师职业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在产生导者、核心人物。

之初教师职业是根据文献资料传授知识的职业。在当 综上可见,教师的职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时文字是传承文化的主要工具,教师职业就是在专门发展变化的。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列举的有关教师的机构根据文献资料传授知识的人。 角色职能的称谓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既有积极意

2.教师职业的发展 义,又有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 (1)古代教师职业的特点——学校是教师自己创定。 办的;教师自谋职业;教师靠收学生的学费谋生和维3.教师角色的地位

持学校;学生自由入学,学校没有固定的修业年限、 主要依据经济收入、社会声望和权力三项指标来入学年龄的限制;个别教学方式;教师自由讲学;教衡量。从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师群体的社会地位;教师一个人承担读、写、算知识及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师角色个体的业内地位。

教师具有广博知识和多方面才能;学生课业重复,教 教师角色的社会地位:决定教师社会地位的主要师工作也很繁重;学校体罚严酷且盛行。 因素——教师角色的社会地位,我们认为是受两方面 (2)近代教师职业的特点——学校是国家和地方因素制约的。一方面是知识在社会中的价值,即与人的,教师职业不是教师个体私营的;教师职业从业者生存间的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作为知识人的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公务员;教师的生活费不是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本质量。前者为社会制约因素,是靠收取学费而是国家发给的;教师之间实行分工制度;根本的条件;后者为教师角色素质的因素,是决定的学校教学有严密的计划性;近代教学是班级授课制;条件。内外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具有“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教师社会地位的前景: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教师在课程上只有执行权,教师的活动时空也是被严代,知识已成为生产资料的重要部分。这个时代从20格限定的。近代的教师是在师范学校按照大机器生产世纪80年代已显现其特点:知识已形成产业。我们已方式培养的“师范型”教师。 经进入“知识价值社会”,可以预测,在“知识价值 (3)现代教师职业的特点 社会”,教师作为知识产业中的从业者,其社会地位 20世纪上半叶教师职业的变革 会有显著的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提高的外部社会条件 在20世纪上半年,教师职业经历着一场传统方式已经越来越充分了。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还需要与现代方式的激烈的冲突,在传统职业模式的变革与一个条件的满足,那就是教师必须是具有“知识”和继承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模式上: “智慧”的人。 1英国的新学校模式; 教师角色的业内地位: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个 2美国的进步学校模式:昆西学校模式;道尔顿职业对他来说就是他生活的方式、生存的价值和生命中学模式;文纳特卡学校模式。 的意义。(1)适应学校圈子的方式;(2)独立于学校 英国的新学校模式和美国的进步学校模式共同的圈子的方式;(3)适应或独立于同事外社会圈子的方和主要的特点是以一种与传统学校极端对立的方式进式。对这个问题还可以获得如下认识:校长、学生、行教学即由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书本、学校)向儿家长对教师个体业内地位的获得影响作用很大;教师童、活动、社会三中心转型。 个体业内地位获得靠专业能力和业绩;教师对角色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教师职业的发展趋势:教师位的追求目标是可以改变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职业职能转变,在二战后以“学会生存”为其根本职对角色地位的追求不一样。 能,要求以“四个学会”作为教育的原则;教会学习第三节 教师职业专业化 是教师职业的新的工作方式;教师职业被认定为专业1.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提出

性职业;教师的终身教育得以实施;教师成为教育改 提出背景——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革的重要因素。 劳工组织在巴黎召开了“教师地位与政府间特别会

第二节 教师角色 议”,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教

1.教师角色的特点 育工作应被视为专业。从此,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 从作为知识人、职业人、生活人三个方面多角度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并且形成教师专业化运认识教师角色的特点。 动。当今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最初提

2.教师角色的职能 出教师职业专业化有两个目标:其一,争取专业的地 通过对这些教师的“称谓”的意义的分析来认识位与权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二,提高教师的教师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怎样的社会职能。 质量。

“教书的”、“传授者”的职能:“传授者”是 专业化程度的职业的特点——专业活动依赖并包教师角色的本体职能。 含一套普遍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它融专业服务、专业 “蜡烛”、“春蚕”的职能:这是对教师作为社研究、专业学习于一体,属于脑力劳动或智力性实践,会人的精神、人格方面作用的比喻性说法。一味强调从业人员需要接受长期的专门的智力培训;一门专业向社会提供某种具有一定独特性的公共服务;专业具有广泛的高度的自主性,作为这种自主性的前提保证,它对从业人员的入职和解职标准严加控制,并且厉行一套对专业行为具有约束力的伦理规范。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必要性——教师职业基本上属于脑力劳动,但它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不强,教育研究并未真正成为职业活动的一部分,而且,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也不长;教师职业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共性,但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教师职业有一定的入职和解职标准以及职业道德规范,但要求不高、控制不严。教师职业未取得广泛高度的自主权。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可能性——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延长教师培养年限,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使教师成为集“教者” “研究者”“学者”于一身的教育专业人员;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伦理规范。

2.教师的专业结构构成

教师专业精神:所谓“精神”,是指人的主观世界。

教师的专业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看。 (2) 专业态度和动机。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3) 自主发展需要和意识,是教师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

教师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个人实践知识。 教师专业能力:一般能力和教师专业特殊能力。 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阶段性特征

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因划分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纽曼等人,按年龄将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分成3个阶段;休伯曼等人依据教师教职生涯不同阶段的发展主题,按教龄把教师职业整个历程分成了7个阶段;费斯勒把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看成是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人与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将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分成8个阶段;利思伍德突破了对教师发展的单一的关注模式,提出了专业知能、心理发展和职业周期三维模式。

第四节 教师教育

1. 教师教育的发展

从以下三方面去把握其发展的轨迹和变化的特点——职前教育由低向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 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

2. 教师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

教师教育体系是职前、入职、职后教育的统合,因此,其体系的构成上这三阶段的三种教育就成了不可缺少的三要素。三种教育之间是具有连续性。教师教育是灵活、多样、,开放的体系,在纵向上具有连续性,在横向上具有多样性。

3.国内外教师职后教育情况

日本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建立了体系完备的教师职后教育体系。日本教师的在职研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依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分类法。

日本的教师研修,根据研修场所可以分为校内研修和校外研修。根据研修内容可分为基本研修、专业研修、课题研修三种。根据研修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不脱产研修;脱产研修;自主研修;命令研修;利用休假的研修。

目前我国教师在职进修的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学分累进制进修;研究生课程进修;教育硕士学位课程进修;重点骨干培训进修;校际交流网络;电大课程进修;校本进修。

第十一章 学生

本章包括三个部分:认识学生,当代学生观,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本质,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哪些属于自身的特征。思考当今的学生有什么不同与以往的特点,并从当今学生的特点出发,理解教育如何更好的培养人。

其次要掌握当代有哪些比较先进的学生观。特别要深入挖掘这些学生观背后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学基础。

再次要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这些特征进行教育。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独生子女教育。

第一节 认识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

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2.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 3.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 (二)学生的时代特点 1.主体意识增强

这里的主体性主要指三个方面: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能动性主要表现为学生不是单纯受制于教育活动本身和教师而被动地学习,而是能够自觉的认识到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并积极地配合教育者的施教活动,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意结构去主动探求外界的一切。

学生的创造性是在吸纳和融汇优秀文化基础之上,具有的一种能“创造”新文化、新知识、新产品的能力。

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媒体的极度发达,各种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光碟等等学生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的接触。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学生更是坐在家中挥舞小小鼠标就可以知天下事,网络信息的传输速度比人类社会历史上任何的媒体都要快捷和方便,当代学生的这一特点就为打破教师权威提供了信息技术上的支持,也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

中小学生处在改革开放和巨变中的中国,他们容易接受新的文化,尤其是在社会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时尚的文化,有时仅仅因为它们是新鲜的,流行的。但是接受某种文化有时会让他们感到迷茫,因为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往往与新的文化相冲突。学校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文化和价值引导。 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同辈群体的相处模式代表着孩子们未来与人交往的模式,未来的合作与竞争更多的发生在他们中间。因此,在同辈群体中个体的地位和得到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且这也是他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现代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居多,没有了过去兄弟姐妹作为玩伴的优厚条件,他们的视角就不得不投向外界。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了合作与宽容、规则与纪律、竞争与忍让等,也体验到了同情、关心、喜爱等情感因素。

(三)学生对教育的期待与要求

教育关注学生的期待和要求并满足他们。

1.使学生达到基础性、发展性与创造性学力的统一

所谓基础性学力就是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学力。所谓发展性学力就是学生以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未来自己能发展自己的能力。所谓创造性学力就是学生在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信念基础上,把握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意识与能力。 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价值观引导

面对新世纪价值多元化以及青少年日益觉醒并日渐增强的自主意识,如果教育无价值导向,学生很难养成一种清晰而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甚至产生所谓的“价值病”,即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讲的,人因缺乏价值体系而引起的颓废、冷漠、绝望、玩世不恭等症状。

教育的引导必须使学生发展对事物价值的观察力、思考力以及明辨是非的批判能力,并最终形成其稳定而与个体发展与人类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

第二节 当代学生观

对学生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至今,对学生的认识即如何看待学生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基石,人是教育生成,教育行为存在的前提,是推进发展的“思想内涵和逻辑内核”。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自然就是“以学生为本”。教育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的课程适合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尊重的教育理念

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的分析和问题探源,可以很清楚的发现,我国的教育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

对人的忽视。尊重的教育恰恰把人看作是教育的出发点,坚持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并依据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 (三)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表明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同时又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教育之所以进行就是以学生的可教育性为基础。教育应看到学生的未完成性,给学生创造发展的环境和机会,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持久的期望会给学生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四)依法施教的理念

依法施教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的教育法规相继出台

和实施使我国的教育逐渐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使社会上每个人、家长和学校中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依法施教。 (五)自我教育的理念

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审视自我教育,其过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监督、自我反馈和自我发展几个阶段。

第三节 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一)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所谓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 (二)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童年期是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年龄阶段。从发展速度上看,童年期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童年期学生因其身体发展的平稳性和心理发展的无尖锐冲突性的特点,为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教育者来说,由于童年学生所具有的天真、无邪,对成人的依赖、平静的心态,可塑的品格,极强的吸收能力等特点,使童年期成为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 (三)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少年期是指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这个年龄阶段。这是学生开始向成熟期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进入少年期的学生,随着其身心发展的急剧变化,年龄特征更为鲜明,如既走向成熟又带有童稚,既走向独立又具有依赖性,是学生在矛盾中发展的时期。教师应针对少年学生生理急剧变化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少年期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形成良好品德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加强少年学生的情感、品德和理想教育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教育者应当重视这一时期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四)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青年初期是指十六七岁至十九、二十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一时期是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阶段。

对于这些已基本具备自我教育能力的学生,教育者应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面对社会选择这个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问题上去。 (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群体特征,但是每个学生还有不同于别人的独有的特征,这就是人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中,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性别差异、智力因素差异、非智力因素差异等。教育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真正因材施教。而且,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的大量存在也为教育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课题,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