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学案测试题:必修2 专题5 第25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三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学案测试题:必修2 专题5 第25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修修补补,洋务运动是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两者都未彻底改变旧体制。 答案 C

10.(2013·福建六校联考)“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

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D.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解析 苏联历史上的“蛮干政治家”是赫鲁晓夫,他在位期间,开展种植玉米运动。A、C两项分别是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 答案 B

11.(2013·无锡模拟)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

率对比示意图”,对1953、1958、1963、1973、1978、1983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解析 根据题干提示苏联的工业化完成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的工业化具有强烈的国防色彩,重工业发展特别的迅速,高度集中和计划化,故A项所给时间错误;赫鲁晓夫下台是在

1964年,而且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的原因应该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是在1985年,1978年苏联的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故应排除D项;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 C

12.(原创题)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

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材料二 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材料三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经济政策中

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6分)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有何启示?(4分)

答案 (1)严峻形势: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原因: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2)措施:新经济政策。

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资(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4)实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启示: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14.(2013·宣城模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3年是苏联

解体22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 目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 1918年 1929年 1.6 57.0 1930年 1934年 85.9 233.3 1937年 243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1)材料一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4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