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库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庄子》)

4、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老子》)

5、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

6、 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 燿 ,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庄子》)

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

8、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

第二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 《 道德经 》 ; 2 、 “黄老学派”; 3 、 非常道 ; 4 、 “自然” 5 、 道枢 ; 6 、 绝圣弃智 ; 7 、 自化 ; 8 、 不敢为天下先 ; 9 、 圣人 ; 10 、 史官 二、单选题

1.B;2.B;3.D;4.D;5.A 三、简答题

1、轴心时代道家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答:( 1) 别于“认知”的“体知”认识论; ( 2 )通过相对主义而导向辩证思维的方法论; ( 3 )观念、心态上的开放精神与恢宏气象。 2、先秦道家主要有哪个代表?

答:( 1)老子;(2)庄子;(3)稷下学派。 3、 简述道家社会论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对战争的态度。“故兵者非君子之器。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果而已矣,不以取强。”第二,理想国的描画,老子所代表的道家主张由顺乎自然的方式去构建起理想国家——小国寡民。第三,和谐的伦理向度。 《 老子 》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简述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论的内涵

答: 三层含义:不胡为;自然而为;以不变应万变。 5、 道家思想经历了哪些重大变化?

答:(1)由主流进入非主流的变化;(2)道家思想与玄远之风;(3)儒、道、释三家鼎立与中国文化的格局。 四、论述题

1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请谈谈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答:魏源《老子本义》释此二句时说:“苟美善而使天下皆知其为美善,则将相与市之论之,而不可常矣。”这就如同《朱子治家格言》中所说是“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这是相对待地看问题,才如是说。相对待地看问题,只是方法,关键不是“相对待”,关键是在相对待中看出的问题是什么。

《老子》一部书,其所推崇的最高价值就是“自然”,“自然”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中心价值。“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即如“自发”。自发的美与善,是最本然的、最真实的美与善。而这种自发的美、善,是不计其美耶善耶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当其时、适其情的。一自觉,则易假。而当天下自觉地共逐于美与善时,则往往追逐的是人们事先赋予的“美”与“善”的“名”。天下若只为此名相上的“美”与“善”生活,则如生活在被遮蔽的世界里,生活在假象的世界里。则“美”是假美,“善”是伪善,则“恶”矣,则“不善”矣。

2、试论 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形成的条件

答:道家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政治观之形成,应该说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从道家思想发展的谱系上说,这是以“天道”作为其思想依据的,《吕氏春秋》在其《序意》中引用黄帝教诲颛顼的话说:“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此即老子法地法天法自然之论,而“无为而治”本就是一种以天地为依据,不违自然的一种政治运作的理想方式。另一个条件即是现实政治的坏象激发出的一种反思。此诚如韦政通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所说:“ 老子首次能由广阔的背景上透视了作为人类政治核心的权力问题,他十分敏锐地观察到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安,是起因于在上

位者的予取、予求及横加干涉。政治上的种种扰民是引起上下之间紧张关系的主因。无为的政治理想,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化解这政治的核心问题”。 3、老庄思想中返朴归真的人生论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老子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克欲之说;有“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之说,这是与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人生态度相适应的一种修身的工夫论。这些修为的工夫,就是要使人的一生是绝假纯真的一生,是澄明的而非遮蔽的一生。所以他讲返本复初,返朴归真。返回到、恢复到婴儿的状态,成一种“昏昏”“闷闷”的“朴”的状态。这就叫“复归其根”、“复归于朴”。返朴归真的人生论,所针对的是人文的异化。这显然有助于人性的真实体现。少私寡欲,致虚守静,为的是去蔽澄明。避免造作与异化,这是一种心灵的修为,一种人生的锻炼。 4、 如何理解老庄学说中的去蔽澄明主张?

答:《老子》书中讲“涤除玄鉴”;《庄子》书中讲“坐忘”讲“朝彻”讲“见独”。都是讲要内心澄明,去除遮蔽。

能在万物生死成毁的纷纭烦乱中保持宁静的心境。这就是内心澄明。由此内心澄明,而对万物变化、人之死生,都能超然看待,不为所动。这是道家思想推尊的一种健康人格和理想境界。这种人格,颇类似于西方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自我实现者大多伴随着个人力量无限增强的体验,这很像道家所说的圣人、至人、真人的状态。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中,的确有这种内心修为的传统,所谓修身养性,也是为了涤除内心的遮蔽,而能超然物外,站在更高处来观照世界,即老子所说的“涤除”与“玄鉴”。若不能“玄鉴”,则无以看清大事小事的分别。内心不澄澈,也无从对事物洞若观火。

5、 如何理解道家理念在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地位?

答:(1)功成身退、安贫乐道的处世之道。老子讲“反者道之动” ,主张“功遂身退”,认为这是“天之道也”。道家时时提醒着人们要归根,要返本、要复初、要慎终如始,就是认识到事务的发展是有个限度的,无限夸大事功,就会过度,就会走向反面。

(2)内心澄明、超然淡泊的人格精神。能在万物生死成毁的纷纭烦乱中保持宁静的心境。这就是内心澄明。由此内心澄明,而对万物变化、人之死生,都能超然看待,不为所动。这是道家思想推尊的一种健康人格和理想境界,在历代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中,也蕴藉着这种澄明的人格力量。

(3)负面影响。道家之于中国文化最大的负面影响在于有意无意间变得“超脱老猾”。“超脱老猾是中国人聪明才智的结晶,它的最大缺点是与理想主义和行动主义相抗衡。它击碎了人们任何改革的欲望,它嘲笑人类的一切努力,认为它徒劳无益,它使中国人失去了理想,不去行动。” (林语堂 《 中国人 》 ) 五、古汉语翻译句段

1 、参考译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由于丑恶已存在的缘故;而皆知何为能,才会訾议 \不能 \。有无相互依存而生,难易相对而言才成,长短相互比较才有,高对比于下才会有盈,高低音相配音声才可相和,前后相互跟随才有方位不同,这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自然规律。

2 、 参考译文: 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他还有什么依持的呢!所以说: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 、参考译文: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了大道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 “ 是 ” 是无穷的, “ 非 ” 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然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4 、参考译文:懂的人不说,说的人不懂;没有对外交流,没有外出的大门,神光内敛,纯朴如尘,不露锋芒,没有纷杂,这种封闭原始的精湛状态,就叫做玄同——与玄的状态相同。所以,因玄同是不可能得到的而存在亲近,也因其不可得而存在疏远;因其不可得而存在利,也因其不可得而存在害;因其不可得而存在高贵,也因其不可得而存在低贱。因此,玄同就是天下最可贵的状态。

5 、参考译文:弃绝圣贤之誉、奸诈巧伪之智,百倍有利于民众;弃绝尊卑分明之仁、善恶立判之义,百姓就会恢复孝慈;杜绝智巧之谋、可欲物之利,则盗贼自然就会绝迹。这三句话,仅以其为文还不足以完全说明问题,因而还需要再进一步阐释如下:不饰雕琢,保持本色;不谋私利,清心寡欲;弃绝那些自以为是的有为之学,就可以万事无忧了。

6 、参考译文: 抛却智巧与事故,遵循自然的常规。因而没有自然的灾害,没有外物的牵累,没有旁人的非议,没有鬼神的责难。他们生于世间犹如在水面飘浮,他们死离人世就像疲劳后的休息。他们不思考,也不谋划。光亮但不刺眼,信实却不期求。他们睡觉不做梦,他们醒来无忧患,他们心神纯净精粹,他们魂灵从不疲惫。虚空而且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

7 、 参考译文: 道,永远都是清静无为,一切顺应自然造化。侯王若能遵行这个原则,则万物都将自然治化。若治化之后侯王又欲争名夺利,我将用默默无名之朴为例去警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