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 细胞膜(Cell Membrane)/质膜(Plasma Membrane):细胞膜是指围在细胞质外

表面的一层薄膜,因而也称为质膜。其基本作用是保持细胞有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内环境,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信息、能量的出入,同时还参与细胞的运动。

2. 细胞核(nucleus):细胞核是真核生物中由双层单位膜包围核物质而形成的多态性结

构。是细胞遗传物质储存、DNA复制和RNA转录的场所,对细胞代谢、生长、分化及繁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

3. 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质是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外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

质的总称。由细胞质基质、内膜系统、细胞骨架和包容物组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4. 膜性结构(membranous structure):膜性结构包括真核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膜和膜性

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和过氧物酶体等) 5. 非膜性结构(non-membranous structure):包括真核细胞中的核糖体、中心体、

微管、微丝、核仁和染色质等。

6. 单位膜(unit membrane):生物膜在电镜下观察所呈现的较为一致的3层结构,即

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厚约3.5nm的电子致密度较低的中间层。 7. 生物膜(biological membrane):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膜性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8. 双亲媒性分子(amphipathic molecule):既亲水又疏水的分子被称为双亲媒性分子。 9. 分子团(micelle)/双分子层(bilayer):由于细胞膜的三种主要脂质都有双亲媒性分子的

特点,因此在水相中都能够自发地以特殊方式排列起来——分子与分子相互聚拢,亲水头部暴露于水,疏水尾部则藏在内部。这样的排列可以形成2中构造:球形的分子团和双分子层。在细胞膜的双分子层中,2层分子的疏水尾部被亲水头部夹在中间。 10. 镶嵌蛋白(mosaic proteins)/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是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

者,占膜蛋白的70%~80%,可能是双亲媒性分子,可不同程度地嵌入脂双层分子中,其与膜的结合非常紧密。

11. 边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外在蛋白(extrinsic protein):是指以弱的静电键结

合于脂分子的头部极性区域或跨膜蛋白膜区域的蛋白。外周蛋白是水溶性的,可用离子溶液分离提取。

12. 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磷脂分子以脂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蛋白质或

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脂双层;糖类附在膜外表面。细胞膜具有液晶态特性。

13. 脂筏(lipid raft):脂筏指在以甘油磷脂为主体的生物膜上,胆固醇、鞘磷脂等形成相对

有序的脂相微区。该区域流动性较差,如同漂浮在脂质双分子层上的“脂筏”一样。脂筏中含有各种各样执行某些特定生物学功能的膜蛋白。

14. 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细胞内结构、功能、发生上密切关联的所有

膜性细胞器。

15.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ER):有各种大小的管、泡吻合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多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内部区域。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位置不局限于内质,也可以是分布在整个细胞质中。

16. 粗面型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R):RER呈扁平囊状,排列整齐,

膜围成的空间称为ER腔,依靠核糖体连接蛋白与核糖体的大亚基相连。与蛋白质合成修饰加工与转运有关。

17. 滑面型内质网(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SER):SER呈分支管状或小泡状,

无核糖体附着。是一种多功能的结构,在一些特化的细胞中含量比较丰富。

18. 微粒体(microsome):密度梯度离心后内质网断裂而形成。仍保留内质网的基本特性,

是研究内质网极好的材料。

19. 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几乎所有真核细胞中都可看到的一种网状结构。是由

一层单位包围而成的复杂的囊泡系统,由小泡、扁平囊、大泡三种基本形态组成。 20. 溶酶体(lysosome):溶酶体是由一层单位膜包围而成的囊泡状结构,内含多种酸性水解

酶,能分解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被称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

21.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又常称微体,是一层单位膜包围而成的圆形小体,普遍存

在于真核细胞中。内含多种氧化酶,是细胞内糖、脂和氮的重要代谢部位。

22. 小泡/囊泡(vesicle):聚集在GC的顺面一侧,由RER出芽生成,载有RER所合成的蛋

白质成分,运输到扁平囊中,并使扁平囊的膜结构和内容物不断地得到补充。 23. 大泡(vacuole):多见于扁平囊的分泌面,可与之相连,因而也称分泌泡。一般是由扁平

囊的末端或分泌面局部呈小球状膨大而成的,带有扁平囊的分泌物质离去,在其中分泌物继续浓缩。

24. 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即核膜(nuclear membrane),是整个内膜系统的一部分。

核膜的产生是细胞区域化的结果,它将核物质围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电镜下,核膜包括内、外两层膜,核周间隙,核孔复合体和核纤层。 25. 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指物质顺浓度梯度,从浓度高的一侧经细胞膜转向浓度

低的一侧,它不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

26.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不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不需要专一性膜蛋白分子,只

要物质在膜的两侧保持一定的浓度差即可发生这种运输。

27. 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细胞膜中的一种贯穿膜全层的运输蛋白,在膜上形成许多

小孔,其亲水基团镶嵌在小孔的表面,小孔持续开放。水和一些大小适宜的分子及带电荷的溶质可经此小孔以单纯扩散的方式顺浓度进出细胞。

28. 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有的闸门通道仅在细胞外的配体与细胞表面

的受体结合时发生反应,引起通道蛋白构象发生变化,使闸门开放,这类闸门通道称为配体闸门通道。

29.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有一些闸门通道只有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才

开放,称电压闸门通道。

30. 帮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借助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的构象变化而顺浓度梯

度的物质运输方式称为帮助扩散。

31. 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载体蛋白是镶嵌于膜上的运输蛋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其上有结合位点,能特异性地与某一种物质进行暂时性地可逆结合,从而运输该种物质。 32.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指物质从低浓度地一侧通过细胞膜向高浓度一侧地转运。

需要载体地参与和消耗代谢能。

33. Na+-K+泵(Na+-K+pump):具有ATP酶活性,有Na+与K+的结合位点,能够逆浓度梯

度向细胞两侧输送离子。

34. 伴随运输(co-transport):氨基酸、糖类、部分离子等主动运输的驱动力来自离子浓度

梯度,但维持离子浓度梯度依赖于Na+-K+泵的主动运输。

35. 囊泡运输(vesicular transport):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在跨膜转运过程中,先被质膜包

裹形成转运小囊泡,再进行转运,因此称为囊泡运输。

36. 胞吞作用(endocytosis):被摄入的物质先被细胞膜逐渐包裹,然后内陷形成小泡,再

与细胞膜分离脱落进入细胞质,这个过程称为胞吞作用。

37. 胞饮体(pinosome)/胞饮小泡(pinocytic vesicle):胞饮作用形成的囊泡称为胞饮体或

胞饮小泡。

38. 胞饮作用(pinocytosis):细胞周围环境中的液体和小溶质分子先吸附在细胞表面,然后

通过该部位细胞膜下微丝的收缩作用,使膜凹陷,包围了液体物质,接着与膜分离、脱落形成直径<150nm的胞饮体或胞饮小泡进入细胞质内。

39.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在特定细胞中发生,形成吞噬体或吞噬泡运输较大颗粒或大

分子复合物。

40. 吞噬体(phagosome)/吞噬泡(phagocytic vesicle):吞噬作用形成的囊泡称为吞噬体

或吞噬泡

41.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大分子物质先和特异性受

体结合,膜内陷形成有衣小窝,继而形成有衣小泡进入细胞。

42. 网格蛋白(clathrin):是一种高度稳定的纤维状蛋白,由1条重链和1条轻链组成的二

聚体,3个二聚体组成一个三角蛋白复合体。许多三角蛋白复合体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五边形或六边形网格的篮网状结构。是有被小泡的衣被蛋白的一种。

43. 胞吐作用(exocytosis):细胞内某些物质由膜包围形成小泡,从细胞内部逐步移到细胞

膜下方,小泡膜与质膜融合,最后把物质排出细胞外。

44. 结构性分泌途径(constitutive exocytosis pathway):真核细胞中不断产生分泌蛋白。

它们合成之后立即包装入高尔基复合体的分泌囊泡中,然后被迅速带到细胞膜处排出,

这种分泌过程为结构性分泌途径。

45. 调节性分泌途径(regulated exocytosis pathway):一些细胞所要分泌的蛋白或小分

子,贮存于特定的分泌囊泡中,只有当接受细胞外信息的刺激时,分泌囊泡才转移到细胞膜处,与其融合将囊泡中分泌物排出,这种分泌过程称为调节性分泌途径。 46. 分选信号(sorting signals):蛋白质物质在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由蛋白质分子上的分选

信号决定的。主要分为信号肽和信号斑这2种。

47. 门控转运(gated transport):门控转运主要是指蛋白质分子及其形成的蛋白质颗粒通

过核孔(或核孔)复合体进出细胞核的蛋白质转运方式。

48. 蛋白转位装置(protein translocator):非折叠的蛋白质通过蛋白转运装置直接穿越细

胞器膜进入细胞器内。

49. 膜泡运输(vesicular transport):转运小泡从一个细胞器以出芽方式形成,小泡内含有

被运输的蛋白质,小泡膜上镶嵌有膜蛋白。当转运小泡达到靶细胞器即与其融合,将蛋白质从一个细胞器运送到另一个细胞器。

50. 信号肽(signal peptide):存在于多肽链上的一段连续的氨基酸序列,可引导蛋白质定

位到内质网,线粒体和细胞核。

51. 信号斑(signal patch):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构成信号斑的信号序列之间可以

不相邻,折叠在一起构成蛋白质分选的信号。

52.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是指一类与其他蛋白的不稳定构象相结合并使之

稳定的蛋白,可以帮助实现转运及蛋白的折叠组装、降解。

53. 信号假说(signal hypothesis):多肽链上的特殊氨基酸序列(信号肽)可指导蛋白质转

至内质网上合成。

54. 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核糖体在内质网的定位与肽链的穿膜转

运还需依赖信号识别颗粒(SRP)及其在内质网膜上的受体及转运体蛋白。

55. 起始转运信号(start-transfer signal):可溶性蛋白的氨基端信号肽可作为蛋白质穿膜

的起始转运信号,在整个穿膜过程中,信号肽始终保持与膜上的蛋白转位装置结合,其他部分则陆续穿过膜形成一个套环。当蛋白质的羧基端通过膜后,信号肽被信号肽酶切除,蛋白质被释放到内质网腔。

56. 终止转运信号(stop-transfer signal):大多数膜蛋白除了1个或多个起始转运信号外,

还有1个终止转运信号。根据转运信号的位置和多少,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形成不同类型的膜蛋白。

57. 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核质蛋白的C端有一个信号序列即核

定位信号,可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入核后信号不切除。

58. 动位蛋白(dynein):可分为胞质动位蛋白和鞭/纤毛动位蛋白。胞质动位蛋白由两条相同

的重链和一些轻链以及结合蛋白构成。借助于动位蛋白激活蛋白连接膜泡,还可以调节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