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浅谈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策略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浅谈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策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浅谈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策略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

本要素。然而,现实中,某些政府失信事件成为政府失信于民、公信力下降的潜在因素。本文主要从民众需要的满足、群体心理、舆论、个体的期望和认知等方面浅析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字:社会心理学,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

一、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及现状分析

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1]政府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具体涉及到两个方面:政府行为的客观效果;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主观感知。政府公信力,是评价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和公众是否认同的基本标准。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政府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率先做到诚信,而对政府信用的认识要从政府的权力开始。深层次上讲,政府所行使的权力并非源自国家,而是来源于国家背后的公众委托;政府行使权力最终所维护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意志,而是具体的公众要求。依照西方契约论的观点,政府实际上是掌权者与人民订约的产物,这种关系是一种以行政权为中心的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公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行使,同时期望获得能维持其利益的政府产品,这实际上构成了政府的义务或职责,如维护和平与安全、保护产权、制定法律规范、提供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等。政府代理公众行使行政权,并通过履行职责获得相应的利益:政府作为一个组织,通过履行其职责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政府官员作为真正的利益主体,获得工资、地位、荣誉及其他利益。所以,在这种契约关系下,如果政府无法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就会出现信任危机,政府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甚至失去公众的信任,公信力弱化,就会威胁到委托-代理关系的存续,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概括起来,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行政管理和评价体制不健全;2、政务透明程度低;3、政府职能定位不当;4、公共事件处理能力低;5、公众自身因素等。

二、公信力提升策略

(一)及时关注民众的需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当大众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身心就不能正常的发展,对政府的满意度就会下降,政府公信力相应的也就慢慢流失。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时期,各方面制度还不够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就医难、就业难、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等问题都反映出一个问题,人们的缺失性需要、生长性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此时便会面临一场公信力的考验。

(二)积极关注群体心理

很多群体性事件表明,政府如果无法把握好群体性事件中群体心理并及时的给与疏导的话,民众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将越积越深,政府公信力也将随之下降。

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群体行为发生过程中,会形成区别于个体的“群体心理”。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体之中,由于匿名、模仿、感染、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个体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而具有攻击等的过激行动。通过对近年来所发生的社会泄愤事件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社会泄愤事件主要表现出如下群体心理。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并不仅针对起因事件本身。其二,逆反心理。一些地方政府长期的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严重损伤了政府整体的威望和公信力。其三,表现欲和英雄情结。个人进入群体后,总会有一种表现欲。这与人在现代社会里孤独感增强有关。其四,盲目从众。许多参与事件的人,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事件发展的严重性,更无法说清自己参与该事件的目的和动机,只是“看着别人跑过去,我也跟着跑过去了”。其五,法不责众心理。群体性事件中,法不责众心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8年6月28日,贵州瓮安1名女中学生意外溺水死亡引发民众围攻政府的打砸烧群体事件。县公安局、县委、县政府大楼均不同程度被烧,大院内另有数十辆汽车被烧。这起事件之所以会逐步升级,最终造成恶劣的影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没能把握好群体的心理,并给以正确的引导,致使政府的公信力流失。

(三)关注大众心理,关注社会舆论

舆论作为大众社会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个人或群体发生一定的影响,它既可以约束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同样也可以鼓励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所以当我们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政府公信力时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此时就要发挥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2009年,上海市发生的两起“钓鱼执法”事件引发了网民广泛关注。 此后,上级政府及时纠正错误,承认存在“钓鱼执法”现象,并向当事人道歉。 然而,这迟来的政府道歉和当事人“清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推

动, 而就在这种遮遮掩掩———坚称没有真诚道歉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已经被大打折扣。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公布,上海市交通行政执法部门的“钓鱼执法”成为排行榜上十大“舆情热点事件”中最有损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事件。2003年非典来袭,由于一开始时政府和媒体没有发挥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社会舆论层面出现了“致命病毒”、“米荒粮荒”、“人瘟”等一系列核心的词汇和由此而导致的核心事件。尤其是在北京出现疫情以后,2003年5月3日到5月6日蔓延全国14个省的“哑巴说话”事件\,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心理,事后当事情的真相得到公布时,政府的公信力自然就下降。

三、参考文献

柳朴芳.浅析中国政府公信力现状.[J].中国期刊网 伍小峰.近年来中国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J].中国期刊网 周红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J].中国期刊网 方向新.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J].中国期刊网

于建嵘.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J].中国期刊网

司新艳.特殊时期看媒体的公开性与舆论引导省略与甲型H1N1流感时期为对比.[J].中国期刊网

徐乃龙.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警察职业生涯.[J].中国期刊网 卢盛荣.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腐败.[J].中国期刊网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