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纲要16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纲要16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鼓吹乐:最为普遍,又叫“吹打”,如西安鼓乐、山东鼓乐、浙东锣鼓、苏南吹打等。 丝竹乐: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形式,如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潮州弦诗等。

弦索乐:只用弦乐器合奏的形式,现存有“弦索十三套”的曲谱,清蒙族文人明谊(荣斋)所编的

《弦索备考》。包含用琵琶、弦子、筝、胡琴四种乐器。

清锣鼓:打击乐合奏,如浙东锣鼓、十番锣鼓等。 五、学堂乐歌

1、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 2、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①西洋近代音乐文化的传入,如各种歌曲及其演唱形式,钢琴、风琴等乐器的弹奏,新的记谱法—

—五线谱和简谱,西洋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等,开始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积极的重要影响。

②学堂乐歌的集体演唱形式,为我国后来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为后来军歌、工农革命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

③在学堂乐歌的发展中,为我国造就了一批积极从事乐歌的编配、创作,传播现代音乐文化,热心创建与发展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音乐家。 3、沈心工的第一首乐歌是《兵操》。

4、沈心工自1904年起编写的《学校唱歌集》(共三集,1904—1907)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教科书。是最早开设乐歌课的音乐家之一。

5、沈心工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之一,也尝试自作曲调,其中以《黄河》一曲影响较大。 6、李叔同,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最早作贝多芬像和写介绍贝多芬文章的中国人。 7、李叔同填词歌曲有《春景》《送别》《西湖》等,也有少量创作歌曲,如《春游》《留别》《早秋》等,其中《春游》是一首三部合唱曲,也是现在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首合唱曲。 8、李叔同早年所编《祖国歌》曲调为《老六板》。

第七章 “五四”前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名词解释: 1、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于1922年10月初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基础上建立。蔡元培任所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1927年,北洋政府下令停办北京各高等学校所设音乐系科,北大音乐传习所宣告解散。

2、国立音专:北大音乐传习所解散后,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11月27日于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它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初建时由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次年9月蔡元培辞去院长职务,由萧友梅代理。1929年7月,国立音乐院奉命改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此后,国立音专在专业设置及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日趋完备,在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培养音乐人才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3、《黄河大合唱》: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1939年,光未然词)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该曲由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穿。各乐章的顺序为《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中音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三部合唱)、《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与女声三部伴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怒吼吧,黄河》(混声四部合唱)。全曲音乐主要建立在力量、崇高、苦难三个主题上。各个乐章相对独立,内容互相联系。其音乐通俗易懂、明快简洁,既有中国民间音乐风格,也有群众歌曲特点,同时又是史诗性和交响性兼具的作品。冼星海在《黄河大合唱》中创造的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新的合唱形式,对其后中国大型歌唱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合唱,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大合唱作品。 4、《白毛女》:歌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刘炽等作曲。全剧为五幕(原为六幕),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反映在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农民的血泪生活和反抗,歌颂人民军队发动群众进行斗争取得翻身解放。

第 - 9 - 页 共 16 页

此剧是我国最早一部比较成熟的大型新歌剧,在歌剧民族化、音乐戏剧化和用音乐刻划人物上,都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着深刻影响。音乐上选取民歌曲调作为各个主导主题的基础(如喜儿的音乐主题取自河北民歌《小白菜》,杨白劳的音乐主题取自山西民歌《捡麦根》),并有意识地吸取了戏曲音调及其发展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中国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5、秧歌剧:中国小歌剧的一种类型,是在传统秧歌形式的基础上,综合了歌舞、文学、曲艺、话剧等诸多艺术的优点,创造出的具有新形式、新内容和完整故事的小型歌舞剧。 几位重要人物:

1、萧友梅(1884—1940)

萧友梅字雪朋,广东中山人。 所作《今年初集》(1922)和《新歌初集》(1923)是我国最早的两本作曲家个人的创作专集。 其创作的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曲》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的钢琴曲和管弦乐曲。 所作歌曲(主要写于20年代)中较好的作品有《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 音乐思想:

他的音乐思想主要是“以西代中”说。 历史贡献:

我国近现代第一位真正改变“选曲填词”方式,完全根据诗词进行音乐创作(曲调及钢琴伴奏)的有重要影响的作曲家。

其器乐作品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器乐创作的开端。

创办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从事专业音乐教育工作,关心普通音乐教育,编写教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 作品:

反帝爱国歌曲:《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 校园生活歌曲:《女子体育》《好时光》《植树节》 抒情艺术歌曲:《杨花》《星空》《南飞之雁语》《晚歌》《问》 大合唱:《春江花月夜》《别校辞》 器乐:管弦乐《哀悼进行曲》(由钢琴曲改编)《新霓裳羽衣舞曲》等,弦乐四重奏《夜曲》《小夜

曲》等,大提琴曲《秋思》

2、刘天华(1895—1932)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

刘天华1927年发起组织了国乐改进社,创办了《音乐杂志》。 他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取西洋作曲和演奏技法,在民族乐器二胡和琵琶音乐的创作及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音乐思想:

平民音乐,他主张音乐要普及到一般民众去(受“美育”、“平民文化”影响)。 中西合璧,他企图通过“采取本国精华”、“容纳外来潮流”的方法来改进国乐。 历史贡献:

通过他的创作、演奏和教学实践,为民族乐器、特别是二胡音乐的提高和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一个独特的二胡乐派。是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 近现代音乐史上中西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的第一人。 近现代音乐史上用科学方法整理民间音乐的第一人。 《梅兰芳歌曲集》(1930)(共18出戏,京剧53段,昆曲41段) 作品:

二胡独奏曲十首 苦闷彷徨之作:《病中吟》《苦闷之呕》《悲歌》《独弦操》 赞美自然之作:《月夜》《空山鸟语》《除夜小唱》(《良宵》)《闲居吟》 追求光明之作:《光明行》《烛影摇红》 琵琶独奏曲三首

第 - 10 - 页 共 16 页

《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二胡练习曲四十七首,琵琶练习曲十五首,丝竹合奏一首。 3、王光祈(1891—1936)

王光祈字若愚,四川温江人。

王光祈在研究本国民族音乐和东方民族音乐方面有重要成绩,他是我国第一个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音乐史的,也是第一个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在中国音乐史的研究中,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和有启发性的见解。 音乐思想:

政治思想,改良主义“盖中华民族者,系以音乐立国之民族也”。 音乐思想,“谐和精神”“民族精神”(同封建礼教相结合)

实质,建立一种无阶级,无革命精神的音乐文化,同封建礼教不谋而合。 历史贡献:

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在“音乐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音乐家。 研究领域主要为“音乐史学”和“比较音乐学”,是比较音乐学的先驱。 作品:

音乐论著(1923—1936)

16种音乐专著,14篇音乐论文,14篇用德、英文研究介绍中外音乐的论著。 中国音乐研究: 《中国音乐史》《东方民族之音乐》《论中国古典歌剧》《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等。 西洋音乐理论: 《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史纲要》《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等。 中西音乐比较: 《东西乐制之研究》《各国国歌评述》《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关系》等。 4、赵元任(1892—1982)

赵元任字宜仲,江苏武进人。

1910年留学美国学习文学,以语言学著名。 音乐创作特点:

他的歌曲作品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曲调优美流畅,富于抒情性,既善于借鉴欧洲近现代多声音乐创作的技法,又不断探索和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尤其钢伴)。他的歌曲作品既富于韵味,又十分口语化(歌词为白话体新诗),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的艺术风格。 历史贡献:

他是较早收集、改编民歌的音乐家,曾为数十首中国民歌配上钢琴伴奏并进行演唱,为中国的新音

乐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作品:

编写了100多首歌,多收编于《新诗歌集》。

《新诗歌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歌词都为新诗歌。 反帝反封建:《卖布谣》《老天爷》《西洋镜歌》(电影《都市风光》插曲等。 抒情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 大合唱:《海韵》(1927)徐志摩词,接近清唱剧性质,分别以独唱、钢伴和合唱来表现女郎、大海

和作为第三者的诗人这三个不同的形象,并给与不同的主导主题。

5、黎锦晖(1891—1967) 黎锦晖,湖南湘潭人。 音乐创作: 二十年代

儿童歌舞剧(创始人)12部:《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麻雀与小孩》是我国第一部儿童歌舞剧。 儿童歌舞表演曲24首:《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等。 三十年代

第 - 11 - 页 共 16 页

热衷于城市歌舞音乐及爱情歌曲的创作,如《毛毛雨》《特别快车》等。 音乐创作特点:

童谣风,口语化,如《神仙妹妹》中的《老虎叫门》。 吸取大量民间音调,如《麻雀与小孩》中引用了《大开门》《苏武牧羊》等。 历史贡献: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颇接近于传统的民间歌舞小戏,又吸取了一些西洋的和日本歌舞艺术的某些特点,对于后来新歌剧的创作具有启迪作用。 黎锦晖是我国流行音乐的先驱。 6、黄自(1904—1938)

黄自字今吾,江苏川沙人。 音乐创作:

各种歌曲45首,改编歌曲10首 群众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九一八》《热血》等。

《抗敌歌》和《旗正飘飘》是九一八后最早出现的两首抗日救亡合唱歌曲。 生活歌曲:《天伦歌》《农家乐》等。 艺术歌曲:《南乡子》(辛弃疾词)《玫瑰三愿》《点绛唇·赋登楼》《花非花》《卜算子》《春思曲》《思

乡》等。

管弦乐:管弦乐序曲《怀旧》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中最早的一部交响性管弦乐曲。 《都市风光幻想曲》(电影《都市风光》的片头音乐)。 清唱剧:《长恨歌》是我国近代创作中第一部大型声乐套曲。歌词是韦翰章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

同名诗作和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写成的。

歌词为10个乐章,音乐只写了7个乐章。

(4、7、9三阕原拟写成独唱曲,因故未作)

一为填补合唱教材缺乏中国作品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有针砭时弊的积极意向。 一、《仙乐飘飘处处闻》(混声四部合唱)单三部曲式 二、《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部合唱及女高、男中二重唱) 三、《渔阳鼙鼓动地来》(男声四部合唱) 四、《惊破霓裳羽衣曲》(未作) 五、《六军不发无奈何》(男声四部合唱) 六、《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 七、《夜雨闻铃肠断声》(未作) 八、《山在虚无缥缈间》(女声三部合唱)素材来自中国古曲《清平调》 九、《西宫南内多秋草》(未作) 十、《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四部合唱及男高音独唱)

音乐论著:论著《和声学》《音乐史》(均未完成),论文有《音乐教育》《勃拉姆斯》等。 音乐创作特点: 作品结构严谨。

旋律线条清晰,层次分明。

对旋律及和声的民族风格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历史贡献:

为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音乐教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研究领域,音乐教育、音乐理论、音乐创作等。 黄自四大弟子: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 7、聂耳(1912—1935)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又作紫艺),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 新的创作道路,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 1933年聂耳创作了《开矿歌》(电影《母亲之光》插曲)是我国最早的革命歌曲。 音乐形象主要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

第 - 12 - 页 共 16 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