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蒋介石日记解读1937年12月的南京形势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从蒋介石日记解读1937年12月的南京形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不介入”政策。(49) 与此同时,英国也把日中战争称为“日中纷争”,而对日本未采取敌对的立场。(50) 并且,苏联也贯彻了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武力冲突的方针。此时的国际格局使蒋的如意算盘落空。 四、蒋介石对南京形势的认识

蒋介石撤离南京后,是怎样了解到日军占领下的南京形势,特别是南京大屠杀的情况的呢?

蒋介石在12月14日上午游览三峡的船上对《南京撤退宣言(告全国同胞书)》进行了修改,下午在庐山训练班讲演完之后,乘飞机到武昌,傍晚6时到达。到达武昌的蒋介石开始着手进行军队的整顿和军事机关的改正。此时,蒋介石也开始考虑安置从南京逃出的大批难民的方案,为此他忙于筹措一笔特别预算等。(51) 但是这一时期的《日记》中,完全没有关于南京市内损失具体情况的记述。从23日起蒋介石因感冒发高烧,到27日病情还尚未恢复:“今日寒超(热)已退,但精神未复,卧”。几乎每天一丝不苟地写日记的蒋介石在24日与25日只写了2行对神的感谢和对病情的记述就没有了,这是非常罕见的。这时,也留下了蒋介石考虑生死的记录。(52) 蒋仍卧病在床的26日,烧还没有退的他了解到日本提出四个“和平条件”后,将注意力转向了“与倭满共同防共”等和平条件,“南京”的文字在《日记》中消失了一段时间。

作为对比,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此时也在武昌,他也有写日记习惯。冯玉祥的日记中对南京的情况有较详细记述。他在12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在南京5万青年被杀害,12岁以上的男子全被带走。(53) 可见,此时冯玉祥已经掌握了南京的情况。还有,当时在武昌较易见到的《申报》、汉口《大公报》等报纸对南京的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那么,蒋介石对南京的情况为什么漠不关心呢?这当然可能与当时蒋介石的身体与精神状态有关,他时常在日记中写“阴天,精神郁闷”。另一种可能是,没有一个部下敢在蒋介石发高烧时将南京的情况告诉他,使得蒋不了解实情。有资料显示,当时陈布雷与冯玉祥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有理由相信他们对蒋隐瞒了真实情况。

进入1938年,蒋介石开始集中精力筹措难民救助与护理伤兵的经费,并非常关注武昌的守备情况。同时,也开始考虑日方提出的中国若真正为“东亚和平计”,须放弃“容共抗日之政策”的提议。(54) 但是,其后日本宣布的“不与国民政府作交涉对手”(第一次近卫声明)对蒋介石的打击很大。此后,蒋介石决定“拒绝倭寇媾和之条件”。(55) 《蒋介石日记》中首次记到日军对南京民众的残酷暴行是在1月22日以后。(56) 这与《蒋介石秘录》中的记述相吻合。《秘录》中引用《日记》写道:“倭寇在京之残杀与奸淫未已,似此兽类暴行,彼固自速其灭亡,而我同胞之痛苦极矣。”(1938年1月22日的日记)(57) 但是笔者在斯坦福大学所读到的《日记》中,1月22日的记述却是:“倭寇在京之残杀与奸淫未已,彼固陷之深淖进退维谷,而我同胞之痛苦极矣。”(58) 并没有“似此兽类暴行”一句。现有资料对《日记》的引用,有时与《日记》原文不同。这一段是如何被修改的不得而知,但有可能是蒋介石自己后来进行了修改。可以确定的是,蒋介石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始于1938年1月22日。而且,在《蒋介石日记》中没有出现像冯玉祥日记那样关于具体受害人数的记载。

蒋介石对共产党看法与评价的变化似乎也从此时开始。蒋介石切实感觉到有使共产党“融化”的必要性,甚至到了提及“改称党名”的程度。(59) 不久之后,他还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利弊进行了认真分析。(60) 也就是说,蒋介石真正接受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军占领南京,他不得不放弃与日本“和谈”希望的1938年1月末以后。

这是因为《第一次近卫声明》,还是对南京的惨状的了解呢?为什么1月22日以前蒋

介石未谈及南京呢?是因为未得到情报吗?如果是他未得到情报,是谁对他封锁了消息呢?这些问题仅依靠《蒋介石日记》不能解析清楚。为了全面了解当时的情况,今后必须发掘其他史料,如蒋介石周围的人的日记等作为补充材料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五、简单的结语

本文以《蒋介石日记》为主要史料,以当时刊行的《大公报》《新蜀报》《申报》《大晚报》《大美晚报》等作为补充资料,对1937年12月蒋介石“离京”的背景、“从撤退南京命令”进行证实,对蒋介石对南京形势的认识进行分析。关于这段历史,过去因为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刊《中央日报》《中央周刊》《中央党务月刊》等停刊,史料缺乏,有很多情况不明瞭。所以,学者们一直在等待《蒋介石日记》的公开。蒋介石是日中战争的中方最高领导人,其《日记》的史料价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如笔者所展示的,也不应该期待通过《日记》了解到全新的史实。

《日记》的史料价值,与其说是分析史实,不如说是可以通过它了解蒋介石的思想情况。但是,这些情况如何与现实的政治史连贯起来分析是非常难的。蒋介石12月7日离开南京,12日下达从南京撤退的命令等事实,即使不参考《日记》也可以确认到。但是,下令撤退的原因,则不参考《日记》就不能了解到的。从这方面能够解读的是,蒋介石在复杂的国内形势和与各有用心的列强谈判中的痛苦和犹豫。我们可以充分理解统率近代以后一直未能统一的中国领导人的难处。但是,笔者认为,蒋介石在预测到南京民众可能受到的“灾祸”后,仍然决定从南京撤退,是令人遗憾的行为。 注释:

① 公约的正式日文名为《支那二関スル九国条約》。中文名为《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英文名“Nine-Power Treaty”。该公约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签订,强调尊重中国之主权、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② 公约的正式日文名为《戦争抛棄二関スル条約》。中文名为《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英文名“Kellogg-Briand Pact”。该公约1928年8月27日由以英、美、法为首的15国列强在巴黎签订,主张在国际纷争中放弃战争、和平解决。

③ [日]家近亮子:《蒋介石的外交战略与日本》,载[日]《近邻》(1998年5月)第33号第11页。

④ 蒋介石:《外交为无形之战争》(1931年11月30日在顾维钧举行宣誓就职时讲演),中央宣传部编《政治建设言论集》,正中书局1938年版,第74—76页。

⑤ 美国的《中立法》虽然于1935年8月31日通过,但那是有时间限制的临时立法。后来经过修改于1937年5月1日正式通过。它禁止对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及可能对战争状态的国家提供援助的中立国出口武器、弹药、军用器材,并对其金融交易也进行限制。[日]加藤阳子:《美国中立法》,川岛真、服部龙二编《东亚国际政治史》,[日]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7年版,第159页。

⑥ 蒋中正:《中国之命运》,(台)“中央”文物供应社版(出版年月不详),第66页。

⑦ The New York Times, Monday, August 23, 1937.

⑧ 《赫尔向中日两国申请停战,王正廷斥日破坏国际条约,美实施中立法将尽量延缓》,《新蜀报》1937年8月25日。

⑨ 《我国向国联提出第一次声明书全文》,《中央日报》1937年9月11日。 ⑩ [日]加藤阳子:《从满洲事变到日中战争》,[日]岩波新书2007年版,第213页。

(11) 秦孝仪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篇初稿》卷四(上)册,(台北)中正文教基金会1978年版,第136—138页。《中央日报》1937年11月3日。

(12) 《英美两国相互转嫁举办九国会议的责任》,[日]《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11月3日。

(13) 《九国会议今天开幕》,[日]《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11月11日。 (14) 秦孝仪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篇初稿》卷四(上)册,第135页。

(15) 《昨日比京会议通过大会宣言书》,《中央日报》1937年11月16日。秦孝仪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篇初稿》卷四(上)册,第138—140页。

(16) 《比京会议席上顾代表作沉痛演说》,《中央日报》1937年11月24日。 (17) 《九国公约会议在懊丧中举行》,《新中华报》1937年11月24日。

(18) 《九国公约会议第二次宣言要旨》,秦孝仪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篇初稿》卷四(上)册,第143—144页。

(19) 《九国会议延期》,《新中华报》1937年11月24日。共产党认为,九国会议是完全失败的会议。

(20) 《由于支那代表的反对,宣言案审议中断》,[日]《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11月24日。

(21) 《国民政府迁都宣言》,秦孝仪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篇初稿》卷四(上)册,第140—141页。

(22) 秦孝仪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篇初稿》卷四(上)册,第142页。

(23) 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四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24) 《新中华报》社论:《为保卫南京而战》,《新中华报》1937年11月29日。 (25) 《蒋介石日记》,手稿原件藏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以下简称“《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2月1日。

(26) 秦孝仪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篇初稿》卷四(上)册,第147页。 (27)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2月2日。 (28)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2月3日。 (29)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2月5日。 (30)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2月6日。

(31)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2月7日。秦孝仪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篇初稿》卷四(上)册的第148页中描述蒋介石在离开南京时说的话为:“人民受战祸之痛苦,流离失所,生死莫卜??”,而《日记》记载是:“人民受战祸之痛苦,使之流离失所,生死莫卜??”。可见,在《大事长编》与《日记》之间有的地方记述存在着一些差异。 (32) 《蒋介石终于失去首都,南京掠夺横行》,[日]《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12月8日。

(33) 《蒋下野论抬头》,[日]《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12月8日。

(34) 《蒋介石声明下野,推举何应钦继任》,[日]《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12月9日。

(35) 《蒋发豪语,垂死挣扎的抗日,支那首都失陷,皇军跃进》,[日]《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2月21日。

(36) 《各地充满欢喜气氛》,[日]《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12月11日。 (37) 《唐生智关于从南京城撤退命令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七八七/7573。

参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②《南京保卫战》,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7页。

(38) 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四册,第216页。

(39) 《沉痛!兴奋!我军昨晚奉令退出南京,蒋在前线发表重要宣言》,《新蜀报》1937年12月14日。

(40)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宣言退出南京继续抗战》,《大公报》1937年12月14日。

(41) 《蒋介石日记》所用日记本为成品,印刷着月日、星期、天气、温度的内容。两行为“提要”、正文为10行。正文分为“预定”和“注意”的栏目。每天的字数在300字左右。还有,每周结束时有“本周的反省录”和“下周的预定表”、每月结束时有“本月的反省录”的栏目。

(42)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2月9日。 (43)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2月11日。

(44) 《粉碎军官学校》,[日]《东京朝日新闻》1937年12月11日。 (45) [日]家近亮子:《蒋介石与南京政府》,第30—31页。 (46)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2月11日“本周反省录”。

(47) 《国际学者杜威爱因斯坦罗素及罗曼罗兰联名宣言抵制日货》,《新蜀报》1937年12月15日。

(48)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2月14日。

(49) 《美国持不介入方针》,[日]《东京朝日新闻》晚刊1937年12月8日。 (50) [日]浅野和生:《英国议会对蒋介石的认识和评价——以1931年到1950年的贵族院的讨论为中心》,黄自进主编《蒋中正与近代中日关系》,(台北)稻乡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51)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2月16日。 (52)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2月27日。

(5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冯玉祥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18页。

(54)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1月12日。《日记》的原文是:“中国真正放弃容共抗日之政策,表示为东亚和平计”。

(55)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1月17日。 (56)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1月22日。

(57) [日]产经新闻社:《蒋介石秘录12(日中全面战争)》,产经出版1976年版,第70页。

(58)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1月22日。 (59)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1月29日。 (60)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2月4日。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