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河 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姓 名:

学 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学 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4年2月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郝 子 杰 2014年2月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弊端的讽刺小说,这部作品通过

周进、范进等各类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吴敬梓运用朴实、灵活、幽默的语言,假借明代,实际反映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他以独特的视角对封建阶级用以禁锢人们思想的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儒林外史》问世后,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扬,尤其是它婉转的讽刺艺术,更是令人叹而观之。吴敬梓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加以自己得创造,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的见解并不是直接塞给读者的,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说明,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等,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的思想.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作者明确的正义观。

关键词: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 夸张 科举制度与严肃的写实

1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提起《儒林外史》,人们往往都会想到有关“儒林”内的各色人物,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等。 吴敬梓讽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冷静的运用白描手法,作者从内心隐藏着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把可笑、可鄙的故事情节加以巧妙地组织,用准确、朴素的语言叙述出来,甚至其叙述口吻也十分冷静、平淡,让读者自己反复体会其中的讽刺寓意,读来给人含义深刻、韵味悠长的享受。 下面就《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作几点具体的分析。

一、《儒林外史》通过人物外貌、言行举止的描写,表达对人物的嘲讽之情

例如,第二回里,薛家集的一个小乡官夏总甲,作者把他写成一个乡间土皇帝。你看他:“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个动作表现出夏总甲在乡民面前是多么的骄傲自大。为什么他能如此目中无人?他的衣服怎么“就如油篓一般”?作者接着描写他的一番话语,巧妙揭开了这个谜底,“俺如今倒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了。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贴子来。我怎好不去贺节?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从新年这七八日,何曾得一个闲?恨不得长出两张嘴来,还吃不退”。以上的几句显现出夏总甲这个土皇帝是多么的炫耀,多么令人讨厌!而这种认识是从字里行间领会出来的,并不是作者明白告诉的。

吴敬梓十分痛恨迷信,在四十四回中,他借书中人物杜少卿说过,最好请朝廷立个法,将那些骗人的风水先生头砍下来,将那些因风水迷信而迁祖坟的人凌迟处死。在第四十五回中,作者描写了两个风水先生余殷、余富,从这两个人物身上表现作者是充满了强烈的厌恶,写这两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余家兄弟二人为某人的祖坟看风水,那主人拿来红布口袋装着几块土,余殷“拿出一块土来放在面前,把头歪在右边看了一会,又把头歪在左边看了一会,拿手指掐下一块土来,送在嘴里,歪着嘴乱嚼。”“余敷把土接在手里,拿在灯底下,翻过来又把正面看了一会,翻过来又把反面看了一会,也掐了一块土送在嘴里,闭着嘴,闭着眼,慢慢的嚼。嚼了半日,睁开眼,又把那土拿在鼻子跟前尽着闻。”为了让主人看得清楚,余殷用手蘸着酒水,在桌上乱画。还拣了两根面条,在桌子上做了个弯弯曲曲的长龙,睁着眼道:“我这要出个状元,葬下去中了一甲第二也算不得,就把我的两只眼睛剜掉了!”作者在这段文字中,生动又夸张地描写了余家二兄弟各种可笑无知的动作,语言极其讽刺。那些风水之事,本是不存在的,而余氏兄弟却把它搞得神神秘秘的,既便真有风水,也是能从一块土上就能看出来、嚼出来、闻出来的吗?还发毒誓说那样骗人的大话,简直太可笑了。

二、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来表现讽刺意义

2

第四回中,范进中举后,他的母亲“欢喜”死了,在去拜访汤知县时。席上摆的是燕窝、鸡、鸭等好吃又好看的美餐,餐具用的是银器制成的。范进退前缩后不肯用,汤知县忙换了磁杯,范进还是不肯用,随即又换了一双白色的竹筷,这才用了。汤知县担心范进“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之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这段故事中作者对范进前后矛盾的行为进行了客观的叙述,深刻地讽刺了范进的虚伪。

还是这一回中,严贡生正在向人吹牛皮:“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来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正在这时,他家的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正在家里吵哩。”作者巧妙将严贡生言行的矛盾运用在一起,达到了批判讽刺的效果。再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常把女婿骂得狗血喷头,说范进“尖嘴猴腮 ”、“现世宝穷鬼“、”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把此人说的一文不值;中举以后,胡屠户就说范进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开口“贤婿”,闭口 “老爷”。这些语言明确说明这种市井小人的丑恶嘴脸。

三、通过故事情节前后对比来表达讽刺意义

有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讽刺意义的表达,是通过故事情节前后对比来完成的,这要求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要前后兼顾,综合体味。

第二回中,周进六十多岁了,还以老童生的身份在薛家集观音庵教私塾,一年才十二两馆银,生活窘困,地位低下,村中新中秀才青年梅玖也奚落他。虽然他年纪大,但梅玖茶杯中有枣,他只是清茶。到第七回中,周进中了进士,做了官以后,梅玖就无耻地冒充自己是周进的学生,薛家集的观音庵里也供起了周进的长生牌位。梅玖见了周进早年写的一幅对联,贴在墙上,红纸都发白了,竟吩咐和尚用水喷了,剥下来,装裱收藏。这一对比既写出了周进做官前后截然不同的待遇,也写出了秀才梅玖的庸俗、势利眼以及社会上一般人的趋炎附势和巴结上司的行为。

所以,《儒林外史》的讽刺,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讽刺,更是对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的揭露、控诉和批判。小说对匡超人这个形象的塑造也主要运用了前后对比手法,揭露了科举制度和不良社会风气对读书人的迫害和不公平。

匡超人本是贫寒人家子弟,有一些小聪明,因生计流落杭州,靠拆字度日,父亲病重也回不了家。马二先生见他年轻好学,又有孝心,便资助他回家的路费和回家后做生意的银两。匡超人回家后,一面侍奉瘫痪在床的父亲,一面用马二先生的钱做磨豆腐杀猪的小生意,晚上还在灯下读文章。这时的匡超人勤苦、孝顺、诚恳,小说在这之间充满了赞扬。后来匡超人考上了秀才,到城里结交了一批名人,也开始攀比富贵,休妻再娶;为抬高自己,竟忘恩负义贬低马二先生。吹嘘自己。古人把已去逝之儒称“先儒”,匡超人无知吹牛竟如此!以做官为钓饵的八股考试,导致读书人只为功名利禄,轻视学业品行和道德修养,匡超人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开始有一个纯朴少年变成了一个无耻之徒,作品通过这个人物前后品行的对比,深刻批判了当时的科举制度。

四、讽刺中对不同的人物给予不同的感情

吴敬梓在讽刺的基调中对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有的讽刺是无情抽打,有的讽刺则是同情和可怜。人们熟知的严监生临死时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示意家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太费油了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乡绅极端吝啬的嘲讽。

又如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周进中了进士之后,钦点广东学道,主持童生考试,刚拿到已经是五十四岁、一共考过二十余次的老考生范进的卷子,认为写得不好;坐了一会儿,还不见人交卷,又拿来范进的卷子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过了一会儿,第三次又看

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