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佛两教的地狱教主道教太乙救苦天尊与地藏菩萨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试论道佛两教的地狱教主道教太乙救苦天尊与地藏菩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试论道佛两教的地狱教主──道教太乙救苦天尊与地藏菩萨

提 要

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以救苦為职司的神祇,虽然道经中说祂可以三界救苦(接引东方长乐净土,人间救苦,地狱荐拔),但以文献所见,自六朝而下,和太乙天尊相关的经典,都以地狱救赎為主,太乙救苦天尊儼然成為道教的地狱教主,专司度化亡灵。和此神格相近的,则為佛教的地藏菩萨。

地藏最早出现在西秦圣坚译《佛说罗摩伽经》中,但只是释迦说法时的听眾之一,并没有神跡可述。佛教译经中首次叙述地藏神格的,為北凉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八卷,经中所见的地藏,随机应现,救眾生苦难,神格和观世音相雷同。其后隋朝菩萨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所说地藏神格為引渡诸佛净土,其神格又和阿弥陀佛相近。入唐,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是《大方广十轮经》的第二译。上述三经,因其中的二经是同经异译,所以实际上仅是二经;此二经所说的地藏,或以人间救苦,或以接引至诸佛净土為主;二经所见的地藏,其神格和观世音及阿弥陀佛相近。

纵观唐前佛教诸译经,地藏均无地狱救赎神格;地藏和地狱救赎牵连上关係,以佛徒译经言,始於唐武则天朝实叉难陀所译的《地藏菩萨本愿经》;而《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说眷属為亡人修斋,七分功德中,生人获六分,亡者得一分,其说和藏川《佛说地藏十王经》相同。唐.藏川撰抄的《十王经》有两种,一為:《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简称《佛说地藏十王经》)及《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藏川地狱救赎修斋之说,乃出自道经《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八<生神品第十九>,是六朝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地狱救赎科仪,因而佛教地藏神格的转化成地狱救赎,实由道教太乙救苦天尊有以啟之。佛教地藏菩萨和地狱救赎相牵合,是出於唐世;至宋.淡痴《玉历至宝钞》,把地藏说成是地狱幽冥教主,因此而建立了地藏為地狱主神的地位。但以文献言,佛教地藏菩萨的地狱救赎神格,可以说是由道教太乙救苦天尊转化而来。另外,佛经中的地藏原无坐骑,至敦煌写卷s.3092号《还魂记》载唐大历十三年(778年)道明和尚入冥见地藏,写地藏真容,并说地藏旁有金毛狮子神兽;於是地藏而有了专属坐骑金毛狮子。但地藏之坐骑,似乎也是仿袭道教太乙救苦天尊之坐骑九头狮子。

地藏和地狱救赎牵连上关係,应是始於藏川自撰的两种《十王经》,及其后实叉难陀译的《地藏菩萨本愿经》。藏川《十王经》仿袭六朝道教太乙救苦天尊地狱救赎经典及科仪,将道教太乙天尊神格转化為佛教的地藏,使地藏成為地狱十殿中的亡魂救赎者。其后再经实叉难陀《地藏菩萨本愿经》阐扬女身地藏入地狱救母;至宋.淡痴《玉历至宝钞》的推波助澜,於是地藏菩萨便成為幽冥教主,专司地狱救赎亡魂。归结来说,地藏神格的转变,应以唐玄奘后的藏川為分界点,地藏的地狱救赎神格,始於唐.藏川两种《佛说十王经》,而《佛说十王经》所说的地藏神格及救赎科仪,则是仿袭六朝道教太乙救苦天尊地狱救赎神格及科仪而来。

关键字:地狱教主 太乙救苦天尊 地藏菩萨

壹、太乙救苦天尊与地狱荐亡──兼论為死者度亡与生者自己预修

太乙救苦天尊,又名太一救苦天尊、寻声救苦天尊,简称救苦天尊;祂以救苦為职司,属下眷属神有十方救苦天尊(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救苦真人、大惠真人、普慈真人、普救真人等等;这些神祇常是救赎亡魂时所常奉请的神祇。

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信仰,究竟始於何时,难以有确定的时间,但大抵可以确定在六朝中晚期,甚或三国时已经存在。现存《正统道藏》及敦煌史料中,六朝道经中和太乙救苦相关的经典,较重要者约有下数诸种:吴.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懺》十卷【1】、《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2】、敦煌写卷p2384号《天尊為一切眾生说三涂五苦存亡往生救苦拔出地狱妙经》、《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十卷【3】、《太上洞玄灵宝转神度命经》一卷【4】、《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妙经》【5】、《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6】、《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7】等。上述的道典有许多种已可确定在六朝中晚期已存在,如吴.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法懺》十卷(《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草字号》,新文丰刊本十六册六五一页至七六三页)此经标名為三国时葛玄所集,容或有依託,但经前有唐玄宗朝李玄光序,知此书应是六朝时之作品,经中已提及东方长乐世界,已有敬礼寻声救苦天尊、太一救苦天尊之称。足证太乙救苦天尊居东方长乐世界的思想彼时已存在。

上述诸经中,尤以《太一救苦护身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為叙述太乙救苦天尊神格之主要经典。此二经所重,略有不同。《太一救苦护身妙经》偏重在三界救苦(天界长生、人间救苦、冥界度亡);《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偏重在冥界度亡,后世度亡,大都诵念此经。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说:「此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一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8】随处应化,拯救眾生。在道经中太乙救苦天尊,有接引东方长乐净土,人间救苦,地狱荐亡的三种神格,类似佛教阿弥陀佛、观世音与地藏。但自六朝起,道经中所见,太乙天尊及其眷属神,大都被囿限在地狱荐拔上,唐宋以后的道书,太乙救苦天尊更是超拔亡魂的主要神祇。太乙救苦天尊接引东方净土及人间救苦的这二种神格,道经中反而较少见到。

唐宋后与救苦天尊地狱救赎相关的经典及科仪更多,收录於《正统道藏》者,如《地府十王拔度仪》、《太上三生解冤妙经》、《黄籙九阳梵炁灯仪》、《黄籙九巵灯仪》、《黄籙破狱灯仪》、《黄籙五苦轮灯仪》、《太上玉清谢罪登真宝懺》、《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懺》、《黄籙救苦十斋转经仪》、《黄籙九幽醮无碍夜斋次第仪》、《黄籙斋十天尊仪》、《太一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懺》、《青玄救苦宝懺》、《慈尊昇度宝懺》、《灵宝五经提纲》、《太上三洞表文》、《太乙元真保命长生经》、《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太乙火府奏告祈禳仪》、南宋.宁全真授、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道法会元》、《灵宝玉鑑》、明.宋宗真编《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收录於《道藏辑要》的有:《太上玄门晚坛功课经》、《懺法大观》卷三孟拱撰〈太乙救苦宝懺〉。收录於《藏外道书》的有: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血湖正朝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九炼返生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九天鍊度全集》、《詔亡科》、《清微詔赦玄科》、《青玄济炼铁罐施食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四正生神早朝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四维生神午朝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血湖大斋三申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血湖迎真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血湖三涂五苦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破暗燃灯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血湖曲赦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血湖大斋科品全集》、《清微仪制灵宝玉籙血湖集》、《清微仪制血湖正朝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度人题纲上部左右案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度人大斋一过集》至《十过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救苦遶棺全集》、《太上灵宝遶棺燃灯救苦朝二集》、《清微灵宝遶棺三夜救苦度亡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九幽正朝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中元大会兼行回燿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大斋行符告简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四大归空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五灵梵度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亡斋藏棺隐景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关摄亡魂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诸品斋醮安建寒林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十王转案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诸品斋醮请经啟事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十王绞经全集》、清.陈仲远校辑《广成仪制水火鍊度全集》、《太极灵宝祭炼科仪》、《太极仙翁神鍊玄科》;另,香港青松观所藏本《关灯散花仪》。以上这些道典,在谈及地狱救赎时,常会触及太乙救苦天尊及其眷属神。

总计来说,自六朝至清,道藏中和太乙救苦天尊地狱救苦有关的经典,不下百餘种之多,撰成年代由六朝至清,各朝皆有。 六朝道教在地狱救苦方面,以文献所见而言,大抵可分為「度亡」与「预修」两种。「度亡」或荐拔,是指活人為死者超度,拔出地狱苦,超昇天堂乐。「预修」则是指活人生时,在特定的时间上,持斋诵经,為自己死后积累资粮,可以免除死后入地狱受苦。

一、六朝道经中所见之度亡斋仪──懺悔、放生、燃灯、竖幡、诵念经文

六朝所见的度亡经典,和地狱救苦相关的经典,如吴.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懺》十卷、《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敦煌写卷p2384号《天尊為一切眾生说三涂五苦存亡往生救苦拔出地狱妙经》、《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十卷、《太上洞玄灵宝转神度命经》一卷等等,这些经典,都是以太乙救苦天尊与十方救苦天尊等救苦有关的神祇為礼敬、懺悔、度亡的对象。借由懺悔、立经像、竖幡、燃灯、布施、放生、诵念经文等来消灾病、救度亡魂。而度亡所重视的时间,据敦煌写本p2868号《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所说,则為一七至七七及百日等八个忌日。

六朝道经中吴.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懺》十卷及《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所见的斋仪,以深度懺悔為主,来消灾度厄及超度亡魂。《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救赎之法,是以存思东极宫中寻声救苦天尊為主,借由燃灯及竖立旛旗,来超度亡魂。《太上洞玄灵宝转神度命经》救度之亡為:请道士立经像,布施行道,散花然灯,放生赎命,诵经懺悔。举例来说,如《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

「為其亡人造诸功德,供办香油,然灯续明,转经行道,亡者即得捨离地狱,而上天堂。诸是男女,临终之后,七七之内,定其罪名,百日之中,配入五道。……一切眾生从初终之后,一七、二七、三七之内,造诸功德者,最為上法。七七日内,造诸功德者,此為次法。百日之内,造诸功德者,此名為下法。七七、百日,造诸功德次第法者,汝等諦听。第一造象,第二造经,第三造斋戒,第四造幡华,第五造然灯,第六脩道场,第七赎生命,第八持布施,第九广救济,第十持摼心,第十一慈悲捨,十二平等心。尒时天尊重告道君、普救真人曰:為过去亡者,能行此十二脩福,及诸功德者,名曰具足脩福,亦名曰慈孝之辈。所有男女备脩前福足者,一切亡人定获快乐。」(《中华道藏》第四册三0四页至三0五页)

经中以家属在亡者一七至七七、百日等特殊时间,造经立像,斋戒立幡,燃灯行道,放生布施,坚心慈悲等等,為救赎亡魂之法门。这些特定时日,后被唐.藏川《藏川十王经》所沿用。

二、六朝道经中所见生人预修地狱救苦斋仪

六朝道经中已出现了生人為自己预修死后斋仪,以求死后可以不必进入地狱,直昇天堂的诉求。这一类的经典有《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妙经》、《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及敦煌写本p2868号《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等经中所见之救苦天尊及其预修科仪。

上述诸经除叙述救苦天尊的地狱救苦外,并叙及预修科仪;其预修法门,《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说生前修福,计功补过,可以不入地狱。《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妙经》以布施财物、就师请法、转读经文,及以受戒、披心懺悔等方式,来救赎亡魂,兼為自己预做将来死亡时之救赎。《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六〈救苦品〉教人「常以月一日、十五日、月尽日,教诸男女到此日中不食酒肉,制止六情,清净烧香,於其家中及至玄坛灵观持斋授戒,诵念是经,六时行道,至心敬礼(十方救苦天尊)。」借由每月三日持斋修道,懺悔礼敬十方救苦天尊之名,可以使亡者得升天界,生人消除灾厄,无地狱苦难。敦煌写本p2868号及日本龙谷大学藏本539号、p2433号等三种写本合成的《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有荐拔亡魂及生人预修之法;其生人预修科仪為写经造像,

燃灯设幡,布施斋戒,披心懺悔,各自首罪。

六朝两种地狱荐拔方式:生人為亡魂超度,及生人预修死后斋仪的观念及做法,对唐初的佛教影响甚深,唐.藏川并因此而撰写成地狱十王经典;六朝道经度亡科仪所重视的一七至七七、百日等特殊日子,藏川《十王经》则又加入一年忌及三年忌,而形成十个忌日,来和十王相搭配。六朝生人自己预修斋仪所重视的初一、十五、三十等三个特殊生七斋日,至唐.藏川则改為每月二时(十五日及三十日)持斋;藏川同时把道教太乙救苦天尊地狱救赎神格,挪转至地藏身上;并因此而把佛教地藏菩萨,由人间救苦、接引诸佛净土,类似於观音及弥陀的神格,转变為地狱救赎神格,此部分将於下详述。

[1]收入於《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草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六册六五一页至七六三页。此书题為「太极左仙公葛玄纂集」,葛玄為三国时人,经前有唐玄宗朝「三洞法师玄静先生李含光撰」的序文。此书既為李光含撰序,则应在六朝时已存在。

[2] 《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收入於《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服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册六五八页至六六一页。

[3]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十卷,收录於《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木字号》,新文丰第十六册七六五页上至八一四页上。此经撰作年代未详,但以经中有预修科仪,疑和《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妙经》、《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等经相同,皆是六朝作品。

[4] 《太上洞玄灵宝转神度命经》一卷,收录於《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文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册四五0页上至四五四页下。

[5] 《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妙经》,收录於《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服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册六六三页上至六六九页下。

[6] 《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十卷,收录於《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文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册三五三页上至四二七页下。

[7]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一书,收录於《正统道藏.太平部.仪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四十一册六六八页上至七0七页下。

[8] 《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字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册五一三页上。

贰、地藏源起及其初期的神格──论东晋至隋末唐初佛经中的地藏

地藏,究其义,应是护持大地化育之神;与此相对的,则為天藏,天藏是护持天界之神。《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七〈须弥藏分第十五非时风雨品第三〉提到地藏菩萨说陀罗尼咒云:「以此陀罗尼力,令一切眾果报所须及以地味,悉无减损,夺地之精气。又亦放毒气者,亦復坏其美味,不能令其变為涩恶,亦復不能令其隐没,亦復不能令此大地不生五穀茎枝叶华果药草。」此中之地藏,类似护持大地之地神。

「地藏」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秦圣坚《佛说罗摩伽经》,称為「持地藏菩萨」【1】,是释迦说法时眾多听眾之一。圣坚的年代為东晋孝武帝时人,《大唐内典录.卷三.罗伽摩经》文末云:「晋孝武世,沙门圣坚於河南国為乞伏乾归译。」【2】西秦乾归為西元三八八年。其后「地藏」一词陆续出现在译经中,东晋末.佛驮跋陀罗译《六十华严.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一》作「大地藏菩萨」【3】、北凉.曇无懺译《大方广三戒经》卷上作「地藏菩萨」【4】、北魏.菩提流志译《佛名经》卷十二作「地藏菩萨」【5】;以上所见的「地藏」,都仅是提及神名,除《佛名经》而外,都是释迦说法时的听经眾,仅述地藏之名,未述地藏事蹟。地藏既是释迦说法时,在场的眾菩萨之一,地位并不殊特,这一类随意诌说的听经者,在大乘经中甚多,如《大方广三戒经》中所列,光是以「藏」為名的,即有:虚空藏、莲华藏、宝藏、日藏、净德藏、法海藏、遍悦藏、船藏、莲华德藏等等,这些听经者,类似中的路人甲、路人乙,仅是烘托性质,大都无事蹟可言,无神格可述。叙及地藏神格者,始於北凉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

一、北凉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八卷

现今所见叙述地藏神蹟功德的最早经典,当為北凉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此经专在叙述地藏功德,以為称念地藏名号,可以灭三毒,消厄解灾,其作用和鳩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称念观世音名号相近。北凉存亡年代在西元三九七年至四三九年,和东晋鳩摩罗什的年代相近【6】。《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第一》说:「是地藏菩萨作沙门像。」【7】佛经中的菩萨像,都是作瓔珞披体,华鬘庄严其身的富者居士像,而地藏菩萨则与其他菩萨造型不同,一般所做的地藏像,皆做比丘像,乃是根据《大方广十轮经》而来。

北凉.失名译的《大方广十轮经》,共八卷,卷一為释迦称述地藏功德,為此经之主轴。卷二、卷三前半為地藏问法,释迦告以十轮渡眾。卷三后半為天藏问法,卷四為地藏问法,卷五至卷八為金刚藏问法,佛告以修道精进之法。全经最能突显地藏菩萨神格的,在第一卷。第一卷载述了地藏称名救厄及随机应现的神格。

北凉.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第一》:

「若有眾生為无量亿种种诸苦恼飢渴切逼,有称地藏菩萨名者,悉能令彼饮食充足,灭诸苦恼,置涅槃道,皆得快乐。……若有眾生身心受苦,眾病所持,能称地藏菩萨名号,身心苦恼皆悉除愈,安置涅槃,得第一乐。若诸眾生恶心相向,能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令彼眾生柔和忍辱,更相惭愧,慈心懺悔,安住涅槃。若诸眾生繫闭牢狱,枷锁其身,具受眾苦,能称地藏菩萨名号,

一心归依者,令诸眾生皆得解脱,自在无碍。乃至应被繫缚,囚执鞭杖,能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亦復如是,皆悉解脱,安住涅槃,得第一乐。若有眾生诸根不具,疲极懈怠,颠狂放逸,忘失本心,贪欲瞋恚,愚痴嫉妬,慳悋邪痴,憍慢睡眠等恶,皆悉炽盛,能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如是眾苦,皆令解脱,安住涅槃,得第一乐。若有眾生,為大水漂流,猛火所焚,或坠高巖,投身山险,或坠树木及诸屋舍而身颠覆,有如是等无量怖畏,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有如是等怖畏之事,悉令解脱,安住涅槃,得第一乐。若有眾生為诸毒蛇,种种禽兽之所螫者,或被种种毒药所中,能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是诸怖畏,悉得解脱。……若有眾生,為诸罗剎恶鬼所捉,鳩槃荼所捉,富单那所捉,迦吒富单那,师子虎狼,恶毒蛊道,或為军阵战斗怨贼围遶,临敌惧死,贪生求乐,能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如是族姓子男女,速离眾苦,悉除患难,安住涅槃,得第一乐。若有眾生為多闻,為信,為戒,為施,為禪定,為神通,為解脱,為色声香味触,為诸功德,為工巧华果树木敷具,為增益财利,為诸医药房舍屋宅,為使水雨顺时,為得清凉,為求男女、妻子,方便修福,為除寒热,令得正念,求如是等种种因缘,能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此善男子威德力故,悉能称彼无量眾生功德所愿。」(《大正新修大藏经》十三册六八四页上中下)

上引所言称念地藏名号,一心归依,可以解除飢渴、疾病、身心苦恼、冤家恶心相向、牢狱繫闭、枷锁鞭杖、贪瞋痴嫉慳、大水所漂、大火所焚、高处坠落、毒虫猛兽所螫、罗剎恶鬼所害、军阵怨贼所围等诸厄难;可以得多闻、禪定、神通、诸功德、增益财利,得求男女妻子,得正念。

以上所言称念地藏名号的功德,颇和称念观音名号功德相近。姚秦.鳩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所说观音功德神蹟,有入大火,火不能烧;為大水所漂,能得浅处;被罗剎所害,能得脱难;临刑被害,称念观世音名号,能使刀杖段段坏;有罪被杻械枷锁者,称念名号,可使杻械断坏;可以远离淫、瞋、痴;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等等;一般称之為免七难(火、水、风或罗剎、刀杖、鬼、枷锁、怨贼)、离三毒(贪瞋痴)、得二求(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两者相比,称念地藏名号功德,甚至胜过称念观世音名号的功德。不仅如此,地藏也和观音一样能随诸眾生而应现為不同身形,以教化眾生。

《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第一》:

「如是族姓子,或作梵天身成就眾生,或作自在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或作欲界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陀天、炎摩天、帝释身、四天王身,或作菩萨身,或作辟支佛身,或作声闻身,或作转轮圣王身,或作婆罗门、剎利、毗舍、首陀等身,或作男身女身,或作童男童女身,或作乾闥婆、紧那罗、摩睺罗伽、天、龙、夜叉身,或作罗剎身,或作鳩槃荼身,或作毘舍闍身,或作富单那身,或作师子身,或作虎狼身……或作地狱身,為诸眾生种种说法,随诸眾生显示三乘,皆悉令住不退转地。」(《大正新修大藏经》十三册六八四页下)

上述所说地藏的应化身神格,和姚秦.鳩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所说随机应化的神格相近。 《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云: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眾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為说法。应以毘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毘沙门身而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眾生。」(《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九册五七页上、中)

上引《大方广十轮经》和《妙法莲华经》二经文字虽有别,但都不外於在强调观音和地藏的随机应化的神格。

由於地藏具有观音的救苦及随机应化神格,且称念地藏名号的功德又比观音殊胜,所以《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第一》说: 「善男子!弥勒、文殊、观世音、普贤等而為上首,如是等恒河沙诸大菩萨,若人於百劫中,礼敬供养,欲求所愿,不如於一食顷礼拜供养地藏菩萨,功德甚多,所愿速得,皆悉满足。」(《大正新修大藏经》十三册六八五页上)

不仅地藏人间救苦神格和观音相雷同,观音能应现不同之身形以救眾苦,地藏也具有此神格。《大方广十轮经》是释迦称颂地藏功德之经,所以夸称礼敬地藏之功德胜过礼敬弥勒、文殊、观音、普贤等菩萨。佛经在地藏专属经典中夸耀地藏,把地藏说成在诸菩萨之上;但若在观音专属经典上,在夸耀观音时,则又把称念观音功德,说成在其它菩萨之上;佛经常有过度夸大,前后不一的弊病。

北凉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而后,和地藏神格相关的叙述,则為隋.菩萨灯译《占察恶业报经》二卷,略述於下。 二、隋.菩萨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

《占察善恶业报经》,收入於《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七册九0一页下至九一0页下。此经分上下两卷,两卷内容有别;上卷為占察善恶业报法;下卷為地藏菩萨為坚净信菩萨说空义法门。

上卷经文假借佛说,以掷转木轮来行占卜吉凶之事。经中木轮,是以大约小指长短的木块,中央部分為正四方形,前后尖斜,仰手傍掷,令其轮动。「用木轮相法,占察善恶宿世之业,现在苦乐吉凶等事。」其占法有三种,所用木轮各不一样,先后次第亦不同。

首先(第一轮):占宿世所行十善十恶,十善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綺语、不贪、不瞋、不痴。十恶业為:杀生、偷盗、邪婬、妄语、两舌、恶口、綺语、贪欲、瞋恚、愚痴。用十木轮,每一木轮上分别写上一善,背面写上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