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1.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1)表现 ①民国初年,中国的新闻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 “报界的黄金时代”。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载,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 多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 家,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2 月12 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 日的8个多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 家。报纸的急剧增加,反映了社会大变动期间人们对新闻的渴求。有的报纸 为抢时间、多发稿,还增出午刊、晚刊,有的接电报后立即印发号外。

②政党报刊泛滥。当时的两个大党,即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为了争占国会席位,都争相创办报刊来为自己作宣传。民国初年,同盟会——国民党系的报纸遍布于各大城市。在上海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太平洋报》、《民国西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等;在北京有《国风日报》、《亚东新报》;在天津有《民意报》、《国风报》等。其他一些省市也有该系统的报纸。这些报纸拥护共和,反对专制,对袁世凯、黎元洪进行过抵制和斗争,表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和革命上的不彻底性,这些报纸革命的调子越来越低,甚至泯灭敌我,自相矛盾。共和党——进步党系统的报刊也遍布各地。两党对国内外一切事务的主张都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因而两党报刊也互相攻击,争论不休。争论的问题主要是:实行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实行“超然内阁制”、 “人才内阁”制还是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院对总统负责还是向国会负责,要不要向外国借款,建都于南京还是建都于北京,实行公元纪年还是实行民国纪年,要不要遣散民军等等,其中显然也有原则性的政治斗争。不过,两党报纸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争夺概略的斗争,是为本党在谇和政府中获得更多的席位和更大的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此外,还有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③除政党报刊外,还有一些其他各类的报纸。有政权机构的机关报;有政党的机关报;有民国新贵资产阶级政客出资创办的为自己作鼓吹的报纸;有知识分子为发表自己的主张而创办的报纸;有“专对女界立言”,争取妇女参政的报纸;还有一些是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创办的纯商业报纸。此外,新闻通讯社在这里也有较大的发展。 (2)原因

① “暂行报律”事件和《临时约法》对言论自由的规定 1912年3月4 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订了《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基本内容为(一)出版报刊必须发行登记手续;(二)“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三)“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但是这引起了上海报界和章太炎的反对。其主要论点是:立法权在国会,内务部无权制定法律;民国始造,杀人行劫之律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本末倒臵。孙中山知道此事后,政令撤消《暂行报律》。1912年3 月12 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新生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章太炎的文章意气用事,想借机反对孙中山和临时政府,更是错误。也有人是从“绝对新闻自由”的观点出版,反对任何报律。这表现了当时资产阶级新闻思想 还很幼稚,不懂得那种“自由”的实质和危害。这样,他们就迫使临时政府不得不放弃对新闻事业的管理和约束,这就为敌人(主要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了方便。

13

②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3 月17 日,孙中山应上海日报公会之请,下令交通部核减新闻邮电费,以利报业的发展。交通部接到孙中山的命令后,拟决“报界之电费,悉照现时价目减轻四分之一,邮费减轻二分之一”。3月27 日,孙中山批准了交通部所拟酌减报界邮电费办法,并要求交通部“仰即令行所属知照”,并同时致电袁世凯转饬北京邮电总局知照。 ③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 2.什么是“癸丑报灾”?它说明了什么?

癸丑报灾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趁着军事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镇压。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到 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和民国元年的500 家相比,锐减300多家,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因为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人们把报界的这次浩劫称为“癸丑报灾”。 它说明了资产阶级——袁世凯

3.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新闻事业有哪些手段?

扑灭了二次革命,袁世凯还想复辟帝制,为此,他采取多种手段加强了对社会舆论和新闻界的控制。

1.创办御用报刊,“自作新声”,为袁氏歌功颂德。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亚细亚日报》。该报为少有的拥袁最强的报纸。在袁宣布自己为“中华帝国皇帝”后,该报首先称袁为“今上”,文章署名“臣记者某某”。

2.收买报纸与报人,让他们“依声填词”,唱袁氏的调。

3.制定各种法律,不断清除异己,令报界同唱帝制赞歌。1913年以来,袁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限制新闻自由的法令。1914年4 月,袁政府又颁布了专门为报纸制订的《报纸条例》,主要规定:发行报纸必须经当地警察官署许可;禁止 25以下、曾受监禁之罪者、军人、官吏、学生等担任报纸发行人、编辑、印刷人;禁止报纸登载“淆乱政体”、“妨害治安”、“败坏风俗”以及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报纸发行前须将报样送警察机关备案等等。同年又颁布了《出版法》,对所有文字、图画印刷品也都制订了类似的规定。此外各级官署还擅自制订一些地方规定,对新闻界横加干涉。

4.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进行反袁斗争。中华革命党人在国外和国内办报宣传革命主张。较为著名的有在东京办的《民国》、《甲寅》杂志和1916年年初在上海租界内办的《民国日报》,该报由陈其美创办,叶楚伧主编,邵力子为总经理。 4.简述反袁宣传。

5.民国初年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

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

6.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黄远生新闻敏感性极

14

强,他的报道很注意时效,这从通讯的标题就可以看出??还能够注意其背后的信息??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黄远生报道过的人物在孙中山、袁世凯、唐绍仪、陆征祥、熊希龄、梁士诒等,其中有总统、总理以及内阁中的许多部的部长。他们是中国政治的代表,黄远生善于抓住这些人物并从他们身上发掘重大新闻,??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黄远生的通讯北半球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嬉笑怒骂,涉笔成趣??四是语言通俗生动。黄远生提倡“以浅近文艺普通四周”,为此,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 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被戈公振称为“报界之奇才”。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在新闻思想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

1.《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在《新青年》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

《新青年》创刊之季正值中国处于学生的内忧外患之中。在国内,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国成了个空招牌,政治上是封建军阀专政,袁世凯回归策划复辟帝制。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袁世凯操纵报刊舆论,极力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鼓吹复古思想,宣传鬼神迷信。在国际上,除继续受欧美帝国主义侵略外,此时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令人震惊的“二十一条”。在当时中国不但依旧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而且还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现实的教训引起先进人士的深思,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分子认识到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民主共和政体之所以名存实亡,是因为中国广大人民还没有摆脱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文化束缚,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 手,广泛开展一次“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 唤起民众。 《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新变化运动的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新青年》(第一卷名叫《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 日在上海创刊,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 月止,共出刊9卷54号。 作为《新青年》的创办人和长期的主编、主持人,陈独秀主要从三个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一)制定刊物宗旨和不同阶段的办刊方针。(二)提出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三)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其主要的宣传贡献 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批判尊孔复辟。(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三)发动文学革命。

2. 《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它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它的后期有何变化?

《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于1918年12月22 日在北京创刊,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1919年8 月31 日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共出刊37期。 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不但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而且倾向社会主义。但从第26期起因陈独秀被捕,李大钊出走,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改变了它的革命的政治方向,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点,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每周评论》是4开的小型报纸,栏目新颖多样。除正张外,有时还抓住重大事件,增出

15

《特别附录》一张,随报奉送。《每周评论》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中,以《每周评论》为首的各种民主报刊结成的无形的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还针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报刊攻击五四运动谬论进行了反击。为了充分报道五四运动,《每周评论》等报刊还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

3.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在五四时期是怎样从事报刊活动的?有何贡献? (1)李大钊

(2)毛泽东

《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 日创刊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五四运动前,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深受《新青年》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8年4 月,他和蔡和森等人组织了新民学会,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同年秋,他第一次 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馆员,参加北大新闻研究会的活动,进一步受到新文化运动及其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等的影响。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在长沙领导学生投入运动,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出版报刊,大力开展反帝反军阀的斗争。《湘江评论》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主要任务是传播“新思潮”,1919年8 月出版到第5号时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它以述评为主,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毛泽东署名发表的政府、述评、杂文将近40篇。他精心编辑这张 报纸,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它最突出的内容有: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及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宣传;阐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 (2)周恩来

(3)瞿秋白

瞿秋白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中共中央领导人之一,中共早期新闻事业的缔 造人。他于1921年初到1922年底,坚持在苏俄采访活动两年,写有通讯报告集《俄乡纪程》 和《赤都心史》等书。瞿秋白的作品如实地、深刻地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的状况,增刊了中国人民对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马克思主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了解,在一代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3年回国后,先后主编《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向导》周报和《热血日报》。1927年10月主编《布尔什维克》杂志。30年代在上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