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学专业论文:浅谈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师范学专业论文:浅谈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富有家庭教育传统的中国,历来重视父教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颜之推的家训、曾国藩的家书和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堪称父亲角色对孩子影响研究的典范。我国心理学界对幼儿社会化的研究起步虽较晚,但进展甚快。中国学者李维在《从母子的依恋到父子的互动》中对国外有关父亲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1)文化和传统观念影响着父亲的角色概念的形成,文化传统间的差异决定着父亲对儿童教养的特性;(2)儿童对父亲都会形成依恋,有时甚至对父亲显示出的直接接纳行为比对母亲的更多;(3)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的不同之处在于,父亲把儿童引向外在世界,不再局限于母子的亲密关系。父亲是向儿童呈现外在世界的关键性人物,他激起儿童对外界的兴趣,引导儿童对现实的观察。(4)父亲在儿童面前起着行为榜样作用,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念和态度。(5)在父亲缺失的家庭里,儿童认知测验的成绩往往很差。儿童对父亲缺失的反应有两种典型倾向:(1)儿童认识到父亲缺失;(2)儿童完全贬低父亲。 2.2.1 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人格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父亲角色行为不仅影响着孩子的身高、体重、动作发展、营养等方面,而且还影响着孩子的智力、情感、性格、品质方面。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人格发展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据调查,受过良好父亲角色行为影响的幼儿,一般表现出人际关系良好、积极进取、较为自信、独立、坚强、果断、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由于父亲引导孩子参与的游戏往往较多是运动性、技术性、合作性和智能性的,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合作性、自信心等影响孩子。他们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等特征,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学习。这就与孩子从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诸如关心别人、同情心、温和、善良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结合起来,形成孩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

英国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作为孩子成长阶段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年男性,父亲对幼儿人格的作用绝非一般。

人们常说“严父慈母”,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既是对母亲的一种强化,配合与补充,也是减少母爱负面效应的一种巨大力量。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孩子眼中的父亲乃是集法律、约束力、威严、疏离、权力于一身的超人,也因此使得孩子又敬又怕。

心理学家观察发现,在同婴儿交往时,母亲习惯的做法是与孩子玩他熟悉的游戏,心神沉浸于玩耍之中;父亲呢,则常常吸引孩子做一些要用力气的玩耍,以及那些特别使孩子开心的新奇的玩耍。在抱孩子的动因上,父母也不一样。母亲抱孩子主要是为了照顾他,竭力使他安静,限制他的活动;父亲抱孩子则大多是为了玩,为了让孩子多探究,或者是要他抱。此外,面对不同性别的孩子,母亲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相差不大,而父亲通常倾向于鼓励男孩玩一些探索性的、竞争性的、活动量大的游戏,鼓励女孩玩一些平和的,家庭式的游戏,因此,父亲在子女性别角色的定向方面比母亲所起的作用更大。

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对北京、山东、江苏、广西、新疆五省市区2100多名在校中小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调查分析后,认为“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4 据沙格等(1982)研究证实:父亲较多地参与幼儿交往,能日益提高幼儿的认知技能、成就动机和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许多研究还证实,男孩早期失去父亲会使他智商低、认知模式女性化。这些不足在他入大学后还能观察到(Blanchard & Biller,1971;Carlsmith,1981)5 据海兹灵顿等人报告,学龄前期父母离异的孩子在智商测验、方块设计、算术得分等方面落后一截。正是由于父亲性格、智力的一些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幼儿交往方式的开放性,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可从父亲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想像力和创造意识。由于父亲常常引导孩子在社交活动中更广泛地接触客观世界,使幼儿得以接受大量信息刺激,这对培养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及兴趣爱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这些又是幼儿人格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正是父亲与幼儿的交往方式,决定了父亲还是幼儿疲劳与心理烦闷的调节者。因为父亲是孩子外部世界的引导者,外界信息的传播者和闲暇时间游戏的伙伴。

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幼儿生活在只有母亲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中。调查显示,缺乏

父爱会使孩子出现诸如烦躁不安、害羞胆怯、自暴自弃、沉默寡言、缺乏自信、感情冷漠、游离集体、抑郁易怒等所谓“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典型症状。 2.2.2 父亲角色行为对幼儿社会性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

45

《人民日报》,1988年1月2日,第3版)据沙格等(1982)

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0月版,P346页

国内外关于父亲角色行为对幼儿社会性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提醒人们重视的问题较多。

一些研究发现,父亲对子女的行为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子女的成就感或对成就的追求。另外,子女的社会能力也与父亲所扮演的角色有密切关系。

国外关于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研究发展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多,7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旨在用定量与分析方法系统实验地探讨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趋向,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A·鲍姆林德和安斯沃斯。

前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抽样调查得出了与美国学者相同的结论。社会学家协会副主席A·哈尔切夫认为:家庭、父母是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具有深刻的独特意义的因素。他指出,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家庭、父母对子女的社会化过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父亲做为一种情感方面的因素,不能直接介入幼儿认知结构本身,但它对幼儿的动机态度、情绪、性格、社会性等产生重大影响,而动机、态度、情绪、性格、社会性等对孩子的一生有重大影响。

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独特作用还体现在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和道德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在专业的科学研究领域,60年代曾有研究表明父亲的接受—拒绝与母亲的接受—拒绝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调适能力发展具有同样的预测效果。Lidz等在1956年宣称武断、粗暴拒绝型的父亲与精神分裂症患儿的病源有较大的关系。Peterson在1959年的一项有关父母双方的态度对心理障碍和正常儿童的影响的比较实验研究中指出:父亲的态度对孩子形成、呈现心理行为失调的影响至少与母亲态度的影响是一样的。Spivack在2001年的一项对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中发现,父亲缺失家庭中的儿童在

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Stanley等用Spivack和Shure编制的《学前儿童人际问题解决能力测验》(PIPS,2001)量表测查了25名父亲离开超过8个月的4—5岁幼儿,发现父亲缺失的孩子的得分要显著低于父亲存在的家庭的孩子,表明父亲缺失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1999年Amato和Gflenh在对父亲常住家庭的孩子的幸福感的研究显示,父亲的支持、鼓励和亲密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情感和心理健康均具有预测性。大多数

品行不良的儿童感

觉在家中被父亲拒绝和冷淡。Forehand和Nousisinea在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青少年与父亲的亲密关系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呈现显著相关。Rohner在1975年对101个代表着世界各种文化的国家的跨文化研究中发现:父亲经常在家的孩子比起父亲不常在家的孩子更易于被母亲和其他养育人接受,父亲在关注孩子与其他养育者的关系上花的时间越多,孩子就越易于被其他养育者接受。Hetheringtor(1988) 、Cathetal(1989)和 Ross(1984)研究发现: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导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法律和规范并作出适当反应,同时充当了母亲有时所加于孩子身上的各种过分的注意和情感,包括慈爱和发怒的缓冲器。因此,父亲成为孩子的除母亲之外另一个能提供指导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避难所,而且他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谢弗研究指出:孩子和父亲一起游戏,他们便会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进而对父亲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依恋,这种依恋能使儿童摆脱情绪上的失调和纷乱,弥补其社会性发展的不足。由以上研究结论可看出父亲对儿童社会性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男孩在生命的头6年里与父亲的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也就是说在这期间成年男性的出现是非常必要的。男孩可以通过现实社会的激励而学会适当的男性行为。否则,错过这一时期,孩子就难以忍受。父亲不仅为男孩提供模仿、学习男性的范型,而且为女孩掌握女性角色提供了重要的对照物。失去父亲的男孩常常表现出过于女性化的行为,5岁前失去父亲的男孩尤其明显,而到成年后这些男孩有可能表现出过度的男性化倾向,如攻击性强,反社会行为过度等。女孩子也一样需要父亲。在年幼时母亲遭到抛弃或者父亲过世的女孩,对男性倾向于回避性,她们竭力避开男性聚集的场所,与男性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状况有可能影响到成年后的婚姻生活。可见父亲在幼儿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这些研究结果都体现了父亲在孩子幼儿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父亲在家中是幼儿理性的榜样,是幼儿社会行为和品性的塑造者,是社会行为规范、道德、价值理念的直接示教者,并且这种作用是不能被继父所替代的。

我国心理学界对社会化的研究起步虽较晚,但进展甚快。据统计,1985年以前,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