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农村社会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农村社会学

单选(10个) 多选(10)名词解释(6) 简答(3) 计算(2) 论述(1)

? 农村社会学诞生于美国 ? 农民的“经济理性”

所谓的“理性”就是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其中包括目的的选择和确认,调整达到目的的手段以及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等。 代表人物:舒尔茨

农民都在与成本、利润和风险打交道,他们都是时刻算计个人收益的经济人。 ? 农民的“生存理性”

概念:是指生产活动不受利润原则制约,劳力和资源配置也不是从最大经济效益原则出发,而受制于伦理、道德与习俗等传统力量。

首要原则:“安全第一”,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 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念的二重性,主要表现在: (1)务实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观念。(2)家庭主义和个性的压抑。(3)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保守心里。(4)眷恋故土情感和自我封闭观念。(5)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6)均平思想与特权理念共存一体。(7)重义轻利与追求功义并存。 ? WTO框架下的农业补贴包括:“黄箱”、“绿箱”、“蓝箱”三种。

黄箱补贴:是指对农产品的生产、价格、贸易产生直接影响的补贴,对生产和贸易可能产生不公平的政策,受到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限制。

绿箱补贴:指由政府提供、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服务计划,成员方无须承担削减义务的补贴,是对农产品的生产、价格、贸易不产生直接影响的补贴,这种补贴不受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限制。

蓝箱补贴主要指休耕补贴,如中国目前实施的退耕还林项目等,现实中能给得起这种补贴的主要是发达国家。

? “三农”问题的集中表现 1、 农业问题:农民种田不赚钱

农村环境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农村经济制度 农业产业结构 2、 农村问题:农村经济落后

基础设施 医疗卫生 义务教育

3、 农民问题:收入低,增收难,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收入增长慢 城镇化滞后 劳动力转移困难 农民权益 城乡差距扩大 ? 现代西方人地关系研究理论

1、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观点:人类像生物体一样,在一定地理环境中进行生存竞争。 2、可能论和或然论

可能论:代表人物——白兰士

观点:自然界没有必然性,但到处都存在着可能性,人类作为可能性的主人,才是利用它们的主宰。

或然论:代表人物——斯帕特

观点: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可能性的选择,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可能性的概率大于另一些可能性

1

4、 生态论:又称适应论

观点:缘于生态学的产生,主张用生态的观点,研究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5、文化景观论 代表人物: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

观点:人地关系应该研究人类及其劳动所创造的能反应人类集团文化和经济的景观。 ? 历史上人地关系的形成和变化(标题) ? 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1、特点:缓慢性、波动性 2、和平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

(1)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 (2)高粱、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 (3)税制方面的变化

3、人口波动的原因:战争、自然灾害、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

(1)人多地少的矛盾 (2)农村的“圈地运动” (3)农村人口过剩 (4)农村耕地抛荒 (原因)

①经济原因:农产品收益低 ②社会原因:劳动力转移

③自然原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④政策原因:土地流转困难 ⑤圈地运动 ? 农村经济理论概述 1、 施坚雅的市场理论

三级市场:基本市场(农村集镇)、中间市场(乡镇集市)、中心市场(中心集市) 2、 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

得益于克利福德.吉尔茨“内卷化”:对爪哇稻作业中由于劳动力过量投入导致的边际报酬递减现象的称谓。

边际报酬: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水平下,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

3、 费孝通的“农工相辅”理论 ?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类型

(1)诱致性变迁:是指农村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变化和替代,或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制度安排的创造。 (2)强制性变迁:是指通过政府行政命令或法律法规等正式途径引发实行的农村经济制度变化和更新,如:人民公社化运动。 ? 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要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到1978年,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发展。整个阶段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实际上进行的是政府颁布政策、文件的一场强制性的制度变迁。

第二阶段,从1978年至今,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要特征。这一时期的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迅速,方向明确,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制度还是农村股份合作制度,每一次制度创新一经问世就释放出巨大的制度潜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引发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提升和变革。 ? 中国农村经济制度的演变

(1) 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制度。

①互助组:是在个体经济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内容可以描述为“农户拥有土

2

地、耕畜和农具,按照自愿的原则,在农忙季节组织起来进行换工互助,财产依然为农民个人所有。”

②初级社:按自愿互利的原则,社员将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成为全体社员的共同生产,社员对入社的资料不再享有直接的支配权,使用权和占有处分权。初级合作社成功地分割了私有财产。

③高级社:农民的土地、农具等资料被强制集体化,财产的个人股权,无偿地转让给集体,完全取消个人财产主权。高级社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产权的模糊开始带来分配的不合理和激励严重不足。

(2)人民公社制度。生产资料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产权,组织高度集中化,缺乏激励机制。

? 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理论的内容(道格拉斯.诺斯和戴维斯提出)

(1) 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制度是决定性的因素。

(2) 由于现有制度下的潜在获利机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市场规模扩大引致的制度

需求是最终产生制度创新的原因。

(3) 一项新制度的出现,只有当制度创新的预期收益大于客服原有制度所需成本时

才能成为可能。

? 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创新

(1) 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产生与推广 (2) 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其趋势 (3) 农村股份合作制度的发展 ? 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缺陷

① 土地产权的各项权能的边界不清晰,主体对自己责—权—利边界模糊。 ② 土地被分割得越来越碎,不适应现代大生产,难以产生规模经济。 ③ 土地的不可转让性,导致资源配置难以优化。 ?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生产专业化;布局局域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一体化。 ? 农村股份制的特点

(1) 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企业····

(2) 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出资方式多样化的企业。 (3) 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兼具资合人合性质的企业。 (4) 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是适合土地现代化经营的企业。 (5) 农村股份合作制必然赋予村民自治全新的含义。

? 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各科器物、风俗、习惯、语言、宗教、政治、经济等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综合体。狭义的文化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的总体。 ? 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关系

① 城市文化通过大众媒介向农村渗透,冲击着农村的传统文化。 ② 人口流动是城市文化向农村渗透的重要途径。 ③ 城市文化向农村文化渗透还依靠着乡镇这个中介。 ? 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文化传承涉及一个社会如何以某种方式将社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知识体系、谋生技能和生活方式一代代传递下去,它是文化或文明积累的基本方式,也是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够不断前行的基本条件。 ? 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

乡土性:依附于土地;封闭性:村落型聚居,孤立、隔膜;相对静态性:交流少,缺乏

3

创新;多样性:地域文化差异大。 ? 婚姻制度的形式(摩尔根提出) ① 血婚制(特征:在一个血缘关系内的同辈兄弟和姐妹结成夫妻集体,所有的兄弟姐妹互

为夫妻,仅仅排除不同辈人之间的婚姻关系。) ② 伙婚制(特征:同血缘的一群兄弟和另一血缘的一群姐妹结成夫妻集团。其妻的兄弟之

间和其夫的姐妹之间互称为普那路亚。) ③ 对偶婚制(特征:一个男子同时拥有许多妻子,但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称主妻;一个

女子同时拥有很多丈夫,但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称主夫。) ④ 专偶婚制:又称一夫一妻(特征:一个婚姻里只有一个丈夫和一个妻子,夫妻双方共同

承担。) ? 家庭的类型

(1)核心家庭 是指由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 是指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3)联合家庭 是指由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以及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4)其他家庭

①直系单亲家庭 指夫妇中的一人和孩子组成的家庭。 ②隔代家庭 指祖父母和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③单身家庭 一个成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④特殊家庭 包括由直系或旁系亲属组成的家庭,如:叔侄家庭,孤儿家庭。 ? 农村家庭的功能的变化

(1) 生产经营功能的变化:生产仍是农村家庭的重要功能,但农村家庭生产功能逐渐

被纳入到市场体系中。

(2) 生活中消费功能的变化:家庭的自给自足逐渐变为更多依赖社会交换。

(3) 生育功能的变化:仍然是农村家庭的首要职能,但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 (4) 赡养功能的变化:同城市一样,农村敬老院逐渐开始被农村居民所接纳。 ? 农村家庭关系的变化

① 家庭网络:家族内部关系开始弱化,邻里互助增多。 ② 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年轻人成为新权威。 ③ 夫妻关系的变化:家庭经济支配权力由夫妻共同决定。 ④ 亲子关系的变化:民主型亲子关系初步呈现。 ? 农村工业化三大模式

(1)苏南模式 (费孝通提出)

以集体经济为旗帜,大力举办乡镇企业,成为80、90年代集体经济的成功范例。 (2)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属于家庭经济(后发展到民营经济),“小商品,大市场”的本质特征,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为主要内容。 (3)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前店后厂,三来一补”为工业发展特色。 ? 三种模式的比较

答:从发动主体看: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主要以私人为主导,属市场主导型工业化,苏南模式工业化是在社区政府的直接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属于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主导型工业化。从资本形成看,珠江模式是内外资共同推动,以外资为主体的外源性工业化模式,苏南模式是以内外资共同推动,由内资转外资为主的外源性工业化模式,温州模式是以内资为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