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20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隋朝、唐朝的政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随堂检测 精品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金版新学案》2020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隋朝、唐朝的政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随堂检测 精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6讲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话说长江》的解说陈铎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字。这两项工程是

( )

A.长城、都江堰 B.秦兵马俑、都江堰 C.长城、京杭大运河 D.长城、隋朝大运河

【解析】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山象征阳刚,水象征阴柔,故可以排除秦兵马俑,故B项错。结合材料中“巨大的中国‘人’字”可知阴柔的一捺是京杭大运河,因为隋朝大运河呈现“〈”形,而不是“一捺”。

【答案】 C

2.下图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中连接山阳与江都的是

(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解析】 隋朝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及江南河四段。其中邗沟连接了山阳和江都,将江淮连接在一起。

【答案】 C

3.(2020年徐州一模)中央电视台热播大型历史题材剧《贞观长歌》,其剧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下列剧情符合历史的是

( )

A.创新人才选拔制度,重用狄仁杰 B.民族政策开明,册封怀仁可汗 C.革新政治制度,明确三省职权 D.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

【解析】 A项史实发生在武则天统治时期;B、D两项史实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只有C项史实符合题意。

【答案】 C

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请问图中①②两处应为

( )

A.唐高宗统治与唐玄宗统治 B.武则天统治与“开元盛世” C.“开元盛世”与唐高宗统治 D.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解析】 本题是对唐朝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②是唐朝鼎盛时期,很明显属于“开元盛世”,①是继“贞观之治”,开启“开元盛世”,应是武则天统治。

【答案】 B

5.(2020年宿迁模拟)钱穆在《国学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能够说明唐代“委员制”的有

( )

①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②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 ③诏书需三省六部长官共同议决 ④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从三省之间的关系分析②④正确。 【答案】 B

6.(2020年石家庄一模)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有

( )

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 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③戒奢从简 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③④都是唐太宗在吸取隋亡教训的基础上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以史为镜”;②善于纳谏体现了“以人为镜”。

【答案】 D

7.(2020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测试)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 【解析】 相对于图一、图二中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答案】 B 8.《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此材料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是

( )

A.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 B.府兵制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C.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均田制的破坏使府兵制失去了推行的经济基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府兵制的重要特点“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说明兵将平时不在一起。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因此有利于中央控制军权和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答案】 C

9.(2020年秦皇岛模拟)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社会变化的是

( )

A.均田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募兵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明平常百姓也能功成名就,富贵加身,在唐朝只有科举制才能够起到如此效果。

【答案】 C

10.(2020年湖北百校联考)据吐鲁番、敦煌出土文书,武周时出现了“括户逃使”和“括户采访使”等新职衔,其职责是调查登记逃离本土的农户情况。这说明下列哪些制度已受到破坏

( )

①均田制 ②租庸调制 ③两税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已经提及到了“武周”时代的背景,从两税法(唐末)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的时间即可判断出③④时代不符合。

【答案】 A

11.(2020年河南示范性高中联考)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这一变化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因为

( )

A.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B.中央政府掌握了选任官员的权力 C.科举制不再按门第选官

D.地方世家大族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解析】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 B

12.(2020年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统考)唐代两税法成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在

( )

A.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B.税收主要依据由人丁转向资产 C.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 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税为主的征税标准是重大变革。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20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才学出众)等,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材料二 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科)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国家之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二十五史》之宋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朝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度在东汉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采用什么方式选拔人才,分析其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认为唐朝选官制度的弊端是什么? 【解析】 第(1)问,依材料一可直接找出答案。第(2)问,可结合材料二的相关知识综合判断。第(3)问,依材料中的“进士科尤为重要”可以判断唐朝选官实行科举制,然后依所学知识总结其影响。第(4)问依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改革等知识分析即可。

【答案】 (1)品行、才学。

(2)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或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政治腐败(或封建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或声望影响被官僚家庭所支配)。

(3)设科考试(科举制)。

抑制门阀势力,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易造成士人忽视实用性的学问。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人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户主)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旧唐书》

材料二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

材料三 “(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同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

——《新唐书》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各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材料一所述的制度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若不役,则收其庸”是何意思?有什么作用? (3)由材料二制度转变为材料三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中“以贫富为差”是指什么?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和局限性?

【解析】 本题围绕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选取材料,解答时应注意这三种制度的实施及作用。

【答案】 (1)材料一是唐初的均田制;材料二是唐初的租庸调制;材料三是唐后期的两税法。

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农民可以“纳绢代役”。作用:保证了农民生产劳动的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