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离子运动会产生电流,在头皮表面形成微弱的(微伏级)电位,脑电装置通过高灵敏度的电极和放大器来探测这些电位。传统上,脑电主要是通过波幅、潜伏期和电位变动或电流的空间分布等指标来提供大脑工作过程的信息。

51. 脑磁图(简称MEG):脑磁图的工作原理是:大脑工作时所形成的电流,在头颅外表产生感应磁场,脑磁图通过捕捉这些极微弱的磁信号,便可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利用脑磁图,研究者可以从颅外记录到神经信号,并且能识别出颅内发出这些信号部位的信息。研究者利用这种方法画出了人类躯体感觉(触觉)和视觉皮层区图,并画出了脑的这些部位接受传入信号的神经通道。 52.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MRI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技术。它由以下几种成像技术组成:(1)基于血氧水平的大脑活动成像,用以显示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相关区域的兴奋状况。这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大脑的认知活动及其功能定位研究。人们通常所说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就是特指这种方式的成像。(2)微观水活动性成像,可用以提供由于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坏死过程的时态信息。(3)微血管血液动力学成像,用于显示脑血管病理学状态。fMRI的工作原理是:将被试放入一个强大的磁场,测量被试在强磁场中活动时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以此来确定神经活动的情况。因为有研究表明,这种含氧量的变化与神经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53. 简单反应时: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譬如说,短跑运动员在听到发令枪响后立即起跑,这一事件就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反应时任务。这种反应之所以称之为简单反应,是因为特定的刺激与特定的反应间的联系十分明确。

54. 选择反应时:根据不同的刺激物,而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并执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比如:一个视觉选择反应时实验可能会包括两个刺激,被试必须在其中一个刺激出现时,按左边的按钮;而当另一个刺激出现时,按右边的按钮。不同于简单反应时任务,被试必须在反应之前先判断哪个按钮是对当前刺激的正确反应。

55. 绝对阈限:通常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虽然理论上阈限是心理感受“全或无”的突变点,但事实上这样的阈限定义并不能在阈限的实际测量中起到作用。面对阈限的概念,实验者必须借助操作定义。由于个体所有时刻的感受性在分布上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根据统计学原理,可以把那个可以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以其算术平均数来表示,而这个平均数恰好为有50%的实验次数报告为“有感觉”的刺激强度,由此,可以把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设定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56. 相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57.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它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58. 平均差误法:平均差误法实验的实验程序相对其它的两种传统心理物理法较为简单。其基本程序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由于平均差误法要求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这种方法更能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在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由主试呈现,随后被试开始调整比较刺激。

59.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60.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这个方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

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61. 注意的操作定义:注意这一术语在使用中通常有多重涵义,注意和多种认知过程都有关。因此,在实验研究中,结合不同的情况,注意有几种代表性的操作定义:任务定义注意时,研究者常常把注意定义为“是否正确地执行了某项任务”;持续性注意描述的就是注意的保持过程,即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被称为持续性注意;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成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

62. 视适应:视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暗适应是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比如: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时,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明适应是指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经历的大约为1分钟的适应过程。明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与暗适应正好相反。

63. 视敏度: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视敏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到:(视角)(视敏度)α1=V

64. 双眼线索:主要是指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知觉立体物体和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重要线索。借助于双眼视差比借助上述各种线索更能精细地知觉相对距离。特别是在缺乏其他线索来估计对象距离的时候,双眼视差更为重要。距离和深度视觉主要是双眼的机能。

65.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其中又主要包括对时间顺序和时间间隔的知觉这两方面。 66. 系列回忆: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通常的做法是向被试反复呈现系列刺激材料(如词表),材料被反复呈现和测验,直到被试能够准确无误地将它们再生出来。

67. 对偶联合回忆:对偶联合法是由卡尔金斯于19世纪末提出的。在对偶联合测验中,向被试呈现两个配对的项目,分别称为刺激和反应。对偶联合回忆的程序通常为,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以检验其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68. 自由回忆:自由回忆任务的程序很简单,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多地记住。与系列回忆不同的是,在这里被试无须回忆呈现顺序,只要能够回忆出呈现过的材料即可。

69. 感觉记忆: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由于它的作用时间极其短暂,似乎只有瞬间的贮存,因而又可以称为瞬时记忆。比如,人们在观看电影、电视时,可以将相继出现的静止画面看成运动的图像,人们在看东西时可以不受眨眼和眼动的干扰而保持知觉的连续等。

70. 短时记忆:在瞬间记忆中被注意到的极少量信息会进入到信息加工的第二阶段——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71. 长时记忆:要使信息保持更长的时间,必须通过复述,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首要区别在于:它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其记忆痕迹最长可以保持一生。其次,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干扰因素也有所不同。 72. 内隐学习: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具有自动性,抗干扰性,抽象性,理解性等特征。

73. 前瞻记忆:根据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可以将记忆分为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前瞻记忆是指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它反映了将来的情况,使我们记得去做一些事情。

74. 回溯记忆:指的是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例如,回忆童年的生活,记住刚刚学过的这本书中前面章节的内容,再认一幅图片等等。

75. 元记忆:元记忆则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

76. 客体记忆:元记忆和客体记忆的划分,是按照记忆加工和控制的层面来进行的。所谓客体记忆包括如前所述的各种记忆类型,它们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

77. 出声思维:思维的其中一个研究方法为内省式的言语报告。在思维研究领域,通常会让被试在问题解决或推理的过程中,将其思路用言语报告出来,这种言语报告的方式被称为出声思维。

78. 个体差异: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个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背景都存在差异,而心理学研究主要关心的是个体在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的差异。

79. 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能表现出来,顺利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学习、工作等任何活动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这些能力。而个体的一般能力总是存在差异的。

80. 划消测验:是一种可以防止因被试的职业、文化程度不同而影响测量效果的

测验。它是一种测量一般工作能力的非文字测验。测验时要求被试在一个随机排列的数字表(也可以是简单的符号、英文字母或几何图形等)上,在限定时间内划去某一数字。

81. 动作技能:是指那些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已经自动化、完善了的动作方式。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通过练习而掌握技能的过程。

82. 特殊能力:是在某种专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完成相应的活动是必须的。由于特殊能力总是针对于某种特殊的专业活动的,因此对特殊能力的测量方法也很有针对性和特殊性。

83. 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人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情绪、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整合。人格个体差异是个体差异研究中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84. 大五人格:大量研究者试图对人格到底由多少特质、哪些特质组成、这些特质代表了什么的问题进行回答,他们对许多不同的人格研究资料进行因素分析时,发现存在五个基本人格维度——“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尽责性”,这5个维度就称为大五人格。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