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课堂重要笔记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国际关系史课堂重要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就是一系列的条约体系,以德国为中心的一些条约组成的体系。在德国统一之后,俾斯麦当时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巩固德国统一的成果,防止法国的报复,防止德国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境地,因此呢俾斯麦就营造了大陆联盟体系。在1878年柏林会议的五年里,俾斯麦通过德奥同盟、三皇同盟、三国同盟、德奥罗同盟以及奥塞同盟,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联盟体系,后来又通过《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最终完成了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那么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所取得的霸权地位。俾斯麦具体的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目的是维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然而,俾斯麦的体系却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因为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俾斯麦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另外俾斯麦联盟体系是俾斯麦凭借其个人高超的外交手段在欧洲国家间纵横捭阖的结果,但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基本矛盾如法德矛盾、奥俄矛盾、英俄矛盾等都没有解决,因此其所促成的对德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质上是具有脆弱性的。俾斯麦所建立的大陆联盟体系和他的大陆政策最后是被威廉二世抛弃了。那么威廉二世是怎样抛弃俾斯麦的外交政策的呢?威廉二世抛弃了俾斯麦的外交政策而实行新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1890年,俾斯麦被迫下台,威廉二世独揽德意志帝国大权之后,德国的外交策略就开始发生转变。威廉二世在具体的外交策略上是偏重于反俄联英,并且逐渐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威廉二世反俄联英的外交策略主要表现为德国在1890年3月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德俄《再保险条约》没有续约的直接后果便是扫除了法俄联盟的障碍。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大陆政策多局限于欧洲,目的在于防止法国的报复,所以他对海外殖民掠夺的热情不高。但随着德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威廉二世为代表的德国容克资产阶级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欧洲强国和维持一个欧洲霸权,为了满足德国容克集团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欲望,1897年威廉二世改组了政府,抛弃了“大陆政策”,推行全球争霸的“世界政策”。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导致了欧洲军备竞赛的加剧和相互敌对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还有一些大国的外交原则和外交政策也是很重要的,想我们谈到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还有一个就是英国在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所奉行的“光辉孤立”政策。那么英国的“光辉孤立”政策使得在和平时期英国不与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以此来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免受束缚。英国的“光辉孤立”政策是建立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和广大的殖民地的基础之上的。然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英国丧失了经济上的优势,海上霸权也受到了挑战。因此为了摆脱在世界事务中孤立的外交处境,英国开始调整其外交政策,比方说在1902年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在1904年签订了英法协定、在1907年签订了英俄协约,这就标志着英国逐步放弃“光辉孤立”政策。

还有一个典型大国的外交政策就是美国的,美国这一时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有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或称“门罗主义”)。“门罗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是“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争夺殖民地”原则、第二是不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同时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的“不干涉”原则、第三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指导原则,在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地区的独立。“门罗宣言”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反对欧洲列强对美洲殖民地的干涉和扩张,具有防御性质,另一方面它又潜伏着美国与欧洲列强争夺整个美洲控制权的斗争,就具有侵略扩张性质。

我们看到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甚至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了一些战争,

主要的大的战争我已经给大家提示了。我们也有必要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做一个比较。首先我们看到两个体系都是战争的体系,都是结束战争、召开和会来解决国际争端和国际问题。那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以会议解决争端的先例,维也纳体系创造了一个会议体制——“欧洲协调”,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之一。那么第二点呢是这两个体系都形成多级均势体系、多级均势格局,都是依靠列强均衡的实力维持国际秩序。第三个相同点就是说,这两个体系都带来了一定时期的和平。第四点是这两个体系都维护了专制的封建王权统治。第五个是这两个体系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因为两个体系的形成都是受列强操纵的,是列强的军事实力较量的结果,体系的特定模式和布局也是战胜国之间斗争和协调的产物。还有一个是两个体系都对外交机制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制度,维也纳体系确立了外交代表的等级制度,成为了外交惯例。你们自己还可以总结出更多啊。这两个体系的也以有一些不同点。首先这两个体系建立的社会基础是不同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属于欧洲从中世纪国际关系向现代国际关系的转换阶段,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第二的就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因为它体现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而维也纳体系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第三点是两个体系的主导者是不一样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强国是法国、瑞典、奥地利,那么维也纳体系是在英法俄奥普五大国之间建立了协调机制。第四点是这两个体系的性质与影响是不一样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欧洲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而维也纳体系包括了神圣同盟的建立和实践,它贯穿着复辟和巩固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正统主义原则维护了封建统治,具有历史倒退性。

另外还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东方问题”,大家也要了解一下什么叫“东方问题”~~~(见上)。我们下一节课讲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以后再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然后在学期末的时候呢~呃,我希望你们大家都把这些整理出来,形成文字写下来,那么我随时会抽查的。。。。。。我真的是诚心诚意希望你们要引起注意吓,因为真的是有些同学对问题都很了解很熟悉啦,考试的时候往往来不及准备,最后呢答不出来或者是没写完,这样影响了成绩对个人来说是很大的XXX,因为有过以一些先例。。。。。。(哎,后面的不想打了,好累,大家自己看吧,都是老师的忠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签署的《凡尔赛和约》,与后来战胜国陆续与奥匈、保加利亚、土耳其等签订的条约一起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体系。为了抵抗日本独占中国,拆散英日同盟,削弱英国的海上力量,挽回在巴黎和会上的损失,美国筹划召开了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比、葡、荷、中九国参加了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共批准并通过了7项条约和12项决议案。其中主要有《四国条约》、《(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又称《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与协定,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即华盛顿体系。为什么把凡尔赛体系与华盛顿体系连在一起说呢?因为华盛顿体系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和约》中的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它实际上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是对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一战后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一个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就此建立起来。

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大致过程

欧洲是现代民族国家和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发源地。三十年战争后,所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了主权国家平等和以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这也就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的产生。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后,国际格局已经变动,但直到一战前,英法德等大国依然在国际格局中处于支配地位。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因素,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均势。这些国际关系中的新因素主要是:1、拿破仑战争后俄国逐渐取代了法国的大陆强国地位,成为法国争取结盟的对象;2、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成为了欧洲强国之一。它使几个世纪以来依靠德意志分裂来维持的欧洲均势难以为继;3、美国的崛起使国际关系突破了欧洲范围,然后欧洲逐渐失去了世界政治中心的特权。

一战后欧洲列强是无法再建立一个新的均势了。德奥战败了,苏俄十月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在战后回到了孤立主义,英法在对德问题上矛盾重重。当国际关系突破欧洲的框架走向世界时,适用于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均势已经结束。而欧洲霸权的彻底衰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彻底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对世界的领导权。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凋敝,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受到了重创,经济困难又加深了社会矛盾。欧洲列强的一部分殖民地获得了独立。至此,欧洲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已经无法恢复以前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美苏在二战中逐渐掌握了全球战略的主动权,并构建了雅尔塔体系。由此,宣告了欧洲霸权体系的终结。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