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言接触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汉语语言接触论文目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目 录

一、汉语(含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 ........................................... 1 二、汉语(含方言)与外语的接触 .................................................. 10 三、普通话与方言或方言之间的接触 ................................................ 19 四、理论 ........................................................................ 22 五、语言接触与教学 .............................................................. 23 六、述评类 ...................................................................... 24 七、语言接触与翻译 .............................................................. 24

1

一、汉语(含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

吴福祥 2014 语言接触与语义复制——关于接触引发的语义演变 ,《苏州大学学报》第1期。 吴福祥 2014 结构重组与构式拷贝——语法结构复制的两种机制,《中国语文》第2期。 吴福祥 2013 语言接触与语法复制,《百色学院学报》第5期。 吴福祥 2013 语法复制与结构演变,《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六),商务印书馆。 吴福祥 2012 侗台语差比式的语序类型和历史层次,《民族语文》第1期。 吴福祥 2012 闽语差比式的历史层次,《励耘学刊》,学苑出版社。 吴福祥 2011 南方民族语言里比较句语序的演变和变异,《贝罗贝先生六五寿庆文集》,台湾中研院。 吴福祥,覃凤余 2010 南宁粤语短差比式“X+A+过”的来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覃凤余,吴福祥 2009 南宁白话“过”的两种特殊用法,《民族语文》第3期。 吴福祥 2009 南方民族语言动宾补语序的演变和变异,《南开语言学刊》第2期。 吴福祥 2009 南方民族语言“得”义语素多功能模式的来源,《励耘学刊》,学苑出版社。 吴福祥 2009 南方民族语言领属结构式语序的演变和变异,《东方语言学》(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吴福祥 2009 南方民族语言关系小句结构式语序的演变和变异,《语言研究》第3期。 吴福祥 2008 南方语言正反问句的来源,《民族语文》第1期。 吴福祥 2008 南方民族语言处所介词短语位置的演变和变异,《民族语文》第6期。 吴福祥 2007 南方民族语言里若干接触引发的语法化过程,《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 蓝庆元,吴福祥2012 侗台语副词“互相”修饰动词的语序,《民族语文》第6期。 曾晓渝 2013 汉语侗台语接触类型及其变异机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曾晓渝 2009 从汉借词看侗台语的送气声母,《民族语文》第2期。 曾晓渝 2009 论“壮汉语”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语言研究》第4期。 曾晓渝 2003 水语里汉语借词层次分析方法例释,《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曾晓渝 2003 论水语里的近、现代汉语借词,《语言研究》第2期。 曾晓渝,高欢 2010 论诶话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民族语文》第2期。 曾晓渝,尹世玮 2011回辉话的性质特点再探讨,《民族语文》第3期。 陈保亚 2005 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陈保亚 2006 从语言接触看历史比较语言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陈保亚 2000 汉台内核关系词相对有阶分析,《中国语文》第4期。 陈保亚 1995 从核心词分布看汉语和侗台语的语源关系,《民族语文》第5期。 洪 波,意西微萨·阿错 2007 汉语与周边语言的接触类型研究,《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祖生利 2013 清代旗人汉语的满语干扰特征初探——以《清文启蒙》等三种兼汉满语会话教材为研究的中心,《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六辑),商务印书馆。

林 亦 2013 语言接触与给与义动词的变异——以广西粤、壮语为例,《语言的演变与变异——首届历史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西书局。 龙海燕 2011 关于语言接触的几个特点,《贵州民族研究》第3期。

雒 鹏 2004 河州话语法——语言接触的结果《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金理新 2008 借词的形式判别标准-以苗瑶语中的汉语借词为例,《民族语文》第5期。 希日娜依·买苏提 新疆“民考汉”群体维汉语语言接触的社会变量分析——以“民考汉”维汉双语使用为例《语言与翻译》2014年第1期

范祖奎,易红 2013 基于新疆民汉语言接触的关联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孙叶林2013 语言接触视域下汉语借词对塔山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孙叶林 2011从语言接触看常宁塔山汉语对塔山勉语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 贾晞儒 2013语言接触中的青海汉话及其文化衍生《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贾晞儒 2006语言接触中的汉语青海方言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1

贾唏儒 2011 语言接触影响与汉语青海方言《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赵江民 2013 试论语言接触的语外和语内因素,《新疆社会科学》第6期。 赵江民 2012 语言接触影响下的新疆语言规划调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赵江民 2012 民族交往视域下的新疆民汉语言接触,《新疆社会科学》第6期。 李兰兰 2013 语言接触中的声调特征和声调对应——以云南维西普米语为例,《昆明学院学报》第1期。 马 伟 2009 语言接触与撒拉语的变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刘 青 2012 云南山区多民族杂居村落的语言接触《昆明学院学报》第4期。 闵 爽,沈利德 2005 新疆汉、维语言接触中部分语法现象探讨,《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马梦玲 2007 青海多元文化交融下的语言接触现象,《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蒋 颖,赵燕珍,常俊之,邱 月2008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和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敖特根其其格2002 语言接触中的音变模式--谈语言学家越杰教授的音变理论,《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姜根兄 2007从语言接触看蒙古语科尔沁土语的演变发展,《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李连进 2012壮、汉语言接触引发的广西南宁市五塘平话古全浊声母音值变异,《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孟万春 2011 语言接触与汉语方言的变化,《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曹 波,张利桃 2012 简论维-汉语言接触及其语言规划问题,《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班 诏,肖荣钦 2011连南八排瑶语使用状况与语言接触情况,《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罗安源 2008 从“主谓谓语句”看汉语在语言接触中的强劲活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孙明霞 2012 新疆维汉语言接触的社会变量分析——以伊宁市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杨再彪 2004 语言接触与语音的不稳定性——蹬上苗语音位变体个案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徐 彦 2012 语言接触的诸因素分析——以新疆民汉语言接触为例,《学术探索》第8期。 罗自群 2011 从语言接触看白语的系属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罗自群 2006 从汉语方言“鸡公”“公鸡”看动物名词雌雄南北异序的成因,《方言》第4期。 林 涛 2003 东干语在多民族语言接触中的变异现象,《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王兆春 2011 汉、彝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汉译地名——毕节地区古彝地名考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0期。

张益家,周焱,张秀娟 2010澜沧老缅人的岁时丧葬礼俗、宗教信仰和语言接触调查研究,《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李 强 2008 语言接触在民族文化关系中的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洪勇明 2007论语言影响的若干规律——以新疆语言接触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孟盛彬 2009语言接触与达斡尔族社会文化发展,《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杜兆金 2011 类型学差异对语言接触中声调匹配及回归的影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王 莉,赵 平 2008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多民族语言接触使用及发展趋势,《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向 亮 2012 湘西民族聚居区母辈亲属称谓词释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向 亮 2011 湘西土家语借词的语音特点,《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2

晁 瑞 2010《醒世姻缘传》“父亲”义称谓词的来源和演变,《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韦茂繁 2010都安壮语te η^42的语法化分析,《民族语文》第6期。 陆淼焱 2013壮语影响在那坡官话中的体现,《百色学院学报》第1期。 钟江华 2013湖南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民家腔”的“子”尾,《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闫新红 欧阳伟 2013语言接触对新疆南部地区汉语方言的影响,《新疆社会科学》第2期。 张永斌 2013黔西北诸语言(方言)音段音位对比研究,《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第9期。 刘宗艳 2013酸汤话的混杂性观察,《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姚春林 2013城市化进程中甘青藏区语言文化生活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为个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吕嵩崧2013 汉语对靖西壮语构词法的影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钟江华2013 桑植芙蓉桥“民家腔”中“哒”初探,《贵州民族研究》第2期。 戴庆厦,袁焱 2002互补和竞争:语言接触的杠杆——以阿昌语的语言接触为例,《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梁国杰2009宗教和传媒对语言接触的影响探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塔里木大学学报》第3期。 戴庆厦,杨再彪,余金枝 2005 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小陂流苗语为例,《语言科学》第4期。 周玉蓉 2007 族群互动下的语言接触——以广西富川为例,《青海民族研究》第4期。 曹波,张利桃 2012 简论维-汉语言接触及其语言规划问题,《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罗自群 2011 从语言接触看白语的系属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罗自群 2007 从语言接触看汉语方言“哒”类持续标记的来源,《语言研究》第4期。 贾晞儒 2010 语言接触与方言及其文化迁移——读莫超教授的《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有感,《甘肃高师学报》第1期。

贾晞儒 2012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以青海汉话和青海蒙古语的关系为个案,《青海民族研究》第1期。 薄文泽 2002语义成分的叠加——从文昌话亲属称谓看语言接触的一种方式,《民族语文》第3期。 张明仙,杨文华 2006罗平布依族当代语言演变动因——语言接触与语言兼用,《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姚艳颖 2006 试谈语言接触中的借用现象,《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陈丽湘 2009 从语言接触看拉祜语的结构变异现象,《长春大学学报》第11期。 马 伟 2009 语言接触与撒拉语的变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张 琦 2009 从借词看现代汉维语言接触及文化影响,《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孟盛彬 2009 语言接触与达斡尔族社会文化发展,《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吴雅萍 2011 从语言接触看比工仡佬语语序类型的变化,《百色学院学报》第3期。 叶 君 2008 语言接触中的文化潜移与认同,《长白学刊》第4期。 邹粉玉 2013 汉语和西双版纳傣族语的接触及产生的影响,《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5期。 包萨仁 2006 从语言接触看东乡语和临夏话的语序变化,《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舍秀存 2013 湟水河流域的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李兰兰 2013 语言接触中的声调特征和声调对应——以云南维西普米语为例,《昆明学院学报》第1期。 李云兵 2008 语言接触对南方一些民族语言语序的影响,《民族语文》第5期。 李云兵 2005 论语言接触对苗瑶语语序类型的影响,《民族语文》第3期。 郑武曦 2009 试论语言接触引发的羌语对当地汉语的干扰,《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 张永斌 2011 接触使用中的红丰仡佬语语音及借词,《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第11期。 张建军 2009 甘南藏语与周边汉语方言的接触类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马 媛 2012 语言接触视域中的回族话借词研究——以昌吉回族话为例,《昌吉学院学报》第2期。 刘宏宇 2007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语言使用情况比较研究——语言接触与语言转用,《满语研究》第2期。 闫新红,欧阳伟 2013语言接触对新疆南部地区汉语方言的影响,《新疆社会科学》第2期。

包联群 2013 民族语言中的双语动词——北方少数民族社区语言中的蒙/满汉双语动词个案研究,《民族语文》第4期。

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