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古诗学习也快乐》(高海芳)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教学论文《古诗学习也快乐》(高海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古诗学习也快乐

——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

福建省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高海芳

【内容摘要】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让学生从小热爱它,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巧妙导课,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创编诗句,拓展延伸,情境表演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古诗。 【关键词】 创境 想象 拓展 激趣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让学生从小热爱它,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新课程标准规定了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每学年30篇以上(第一学段教材中共有古诗15首,其中第一册《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第二册《春晓》《村居》《所见》《小池》,第三册《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第四册《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意境深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低年级学生轻松快乐地学古诗呢?

一、巧妙导课,激情引趣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于漪语)用情趣教学法导入古诗,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就学生思维的灵动和创造的张力,达到“课亦始,趣亦生”的境界。

1、讲述故事,点燃诗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故事性强、有情节的内容。尤其是在古诗学习中,如果能插入故事,学生就更感兴趣了,而且能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情境中,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如学习《赠汪伦》一诗导入新课时,讲述了李白与汪伦之间关于“千尺桃花,万家酒楼”的故事。学生对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谊有了切实的了解,学习诗文的兴趣油然而生。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读或编说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2、利用插图,引导入诗。第一册《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语言浅显,音调流畅,颇有情趣。要猜出谜底不难,要读背全诗不难,难的是了解画面景物及特点。在这首注音诗的左侧描绘了一幅卷轴画卷,上面有连绵起伏的山脉,有潺潺流动的溪水,有迎风怒放的花朵,有在枝头吟唱的鸟儿。上课伊始,请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开始是看到一处说一处,只要是完整的句子,都给予鼓励,再请他们按照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等把整幅图描述一下。这样既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完整表达的能力,又为学生走入诗做好准备。

二、创设情境,妙趣横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但是低年级学生阅历浅、阅读量少,要让他们从精练、跳跃的诗句中体会到诗中之情更是难点。所以让学生结合实践对熟读的古诗去感悟和体验,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具体的的情境,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情景。

1、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诗中情境。儿童的情感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借助多媒体优美、生动的音乐进行古诗教学,可以烘托意境,渲染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准确理解诗意,感受作品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草》一诗时,老师在音乐《永远的草原》那优美的旋律中绘声绘色地描述辽阔原野上的草一岁一枯荣的景象,学生闭目倾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亲眼目睹了草的无限生机,心也奔驰在原野上,陶陶然不由自主地吟诵起诗句来。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出示“飞流直下”的视频,瀑布的雄伟壮美使人心潮澎湃,加上古筝曲《高山流水》的烘托渲染,声声震撼心灵,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达到“课进行,趣正浓”的境界。

2、联系实际,创设语言情境。古诗源于生活,学习时当然应还原于生活。在古诗教学中如能有效地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学生学古诗就会感到简单、有趣,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显著地提高。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在古诗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的古今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为学生创设运用古诗的平台。惟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如熟读了李白的《静夜思》后,我就创设:中秋节到了,远在广东的妈妈非常想念家乡,她就吟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学生争先恐后地吟起来。如熟读了李绅的《悯农》后,我会创设:我吃饭时,有饭掉在了桌上,妈妈会提醒我??(生读)我看见弟弟在玩米,我对弟弟说??(生吟)。

三、放飞想象,感受童趣

古诗词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古诗配图,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画来体会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丰富的人生感悟。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每首古诗都配有色彩鲜艳的插图,它从总体上或某个侧面展现出诗的主旨或诗的意境,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启发性,便于帮助小学生理解诗意。因而,凭借插图,启发学生想象确实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对古诗的理解能力的好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如在教学《春晓》这首诗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初读全诗,然后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插图,进而讨论、想象,看图说话。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想象情境,首先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再来感知有些难度的诗句,就容易多了。这样由表及里,不但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而且对学生进行了说的训练,培养了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易于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再如教学《绝句》一诗,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明丽的色彩让人赏心悦目,活泼灵动的画面更令人心驰神往。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可爱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说着什么?唱些什么?白鹭飞翔的动作又是什么样的?它们心情怎样?想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催化了情感,与诗人心灵碰撞,欢快愉悦洋溢在脸上,美美的情趣荡漾在心头。

四、创编古诗,表达童趣

写景诗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创设想象点,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移情和共鸣,从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如第四册《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语句简单直白,多数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它的意思,但诗句所透射出的那份童真童趣,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针对这样有画面感的诗句,可请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这首诗

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诗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个镜头。你仔细看,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然后让学生以“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入耳际,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为开头展开想象说故事。在孩童与蝴蝶的互动中,一个天真活泼、好奇好胜,最终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展现眼前。这样,诗句的学习就不只是掌握一首诗,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五、拓展延伸,诗兴盎然

课堂教学是有限的,而古诗学习是无限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有主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因此,可以依据课内教材内容,适当而有效地拓展诗文,为古诗学习带来广阔的空间,将学生的视野引到姹紫嫣红的古诗百花园中,古诗的芬芳将无声地涵养学生的身心,催化智慧,培育人格,塑造灵魂。

如教学了《春晓》,拓展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咏柳》《绝句》《春日》,春天的勃勃生机牵引着学生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触景吟诗,诗兴盎然。如教学了《回乡偶书》和《赠汪伦》后,教师可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描写思乡的、送别的古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再如教学了《静夜思》,让学生搜集李白其余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燕山雪花大如席”“黄河之水天上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诗仙的作品让学生驰骋在异彩纷呈的神话里,比赛吟诵,怡然自得。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并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丰富课程资源。

六、情境模拟,其乐无穷

课堂教学的情趣来源于小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这样不仅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即使是古诗教学,也可以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大脑这种机器开动起来。”教学中根据诗文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得到最大的“宣泄”。

为更深刻地体会《回乡偶书》中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叹,对重回家乡已物是人非的感慨,在理解诗意后,请学生小组合作,演一演贺知章见到家乡的孩子们的情景。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五十多年了,诗人终于回到了故乡,他心里有多少想说的话呀!充满童真的孩子们对于从未见过面的诗人,又有多少想问的问题呢?”(课件出示:诗人回乡的四幅画面)看,诗人回来了,走在回乡的小道上,走在村口的大树旁心里真是感慨万千,在村子遇见了玩耍的孩子们,再听到孩子们说不认识自己。孩子们,让我们来想想小孩子会对贺知章说什么?贺知章又怎么回答?再如袁枚的《所见》一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表演再创造,活泼可爱的牧童活跃在课堂上,传统文化在学生丰富多彩的演绎中焕发勃勃生机,课结束,趣犹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古诗教学也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激情引趣,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拓展延伸,表演再创造等,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的快乐之旅。

参考文献:

【1】房延美,《浅谈低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2011.11.29 【2】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2011.3.7宁波出版社 【3】《语文课程标准》2015版

【注:2015——2016学年校论文评选“优”】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