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第六单元教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第六单元教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老师描述:在联欢会上,同学们唱歌跳舞表演节目,老师给他们搬来了饮料。(课件显示桌上的一箱饮料有24瓶,零散的有9瓶,一名女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

(2)求“一共有多少瓶”。

①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24+9。 板书:24+9

②分小组讨论怎样计算24+9。 ③组织交流计算方法。

甲组代表回答:24+9可以这样算,先把24根小棒凑成30,从9根里面取出6根,凑成30根后,再用30根加上剩下的3根是33根,所以24+9=33;也可以先把9分成6和3,用24加6等于30,再用30加3等于33。因此算出了有33瓶。

老师板书:

30+3=33

24+6=30

乙组代表回答:24+9,我们是这样算的,通过摆小棒,把单根的合并,4加9是13根,满了10根打一捆,20+10=30,30+3=33,所以24+9=33;还可以先把24分成20和4,4+9=13,再用20+13=33,通过摆小棒想到了24+9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4+9=13 20+13=33

丙组代表回答:24+9,我们是这样算的,因为9接近10,把9看成10来算,先用24+10=34,因为多加了1,再用34-1=33。

老师板书: 24+10=34 34-1=33 24+9=33

同学们分小组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24+9=33。 2.教材第65页“做一做”第2题。

在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老师板书:

6+7=13

40+13=53 46+4=50 50+3=53 8+2=10 10+61=71 8+3=11

11+60=71

5+5=10

10+30=40 8+9=17 40+17=57 48+2=50

50+7=57

1.教材第65页“做一做”第1题。 2 .计算下面各题。

26+7= 2+39= 6+18= 57+5 =

29+4= 48+5= 9+83= 37+9= 25+6=

3. 哪道题计算错了,把它改正过来。

(

+ 46 8

) (

+ 29 5

(

)(

7 53

4 37 (

(

) ) (

(

)

)

)

)

26+9=

课堂作业新设计

1.31 44 2. 33 7+4=11 41 24 20+11=31

35 62 33 53 92 46 31

6+8=14 30+14=44

3.思维训练

+ 46 8 (54)

7 53 (60) (53) (61)

教材习题

教材第65页“做一做”

71 + 29 5 (34)

4 37 (41) (33) (42) 40 57

2. 53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两位数加一位数,在用个位上的数加一位数后,还要加上整十数。

1.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探究解题方法,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算法的优化,可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出更简便的方法。

2.教学时,我充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避免学生感到枯燥,进而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开放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做到活学活用。

3.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一直都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评价能力。在这节课中,我就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

教材的内容分两层:第一层,呈现开联欢会的部分场面,并用图画和对话形式呈现计算问题和所需要的一个相关数据,图下配有算式。第二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讨计算方法。

学生有前面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又有动手操作的基本能力,计算时,不难发现:可以先把24凑成整十数,把9分成6和3,24+6得30,30+3得33;还可以先算4+9得13,再算13+20得33。下面的两幅图,分别用小学生的话说明上述两种计算方法,用实物图(整捆和单根的小棒)分别显示动手操作的过程。在计算完成的基础上,小精灵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探索的成果(计算方法)。

这样的设计,由学生身边的活动实例引出计算问题,使计算教学蕴含具体的生活内容,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并显示不同的算法,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从提出问题到动手、动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到交流成果,都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编写意图。

学生是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去学习新知识。

1.充分开放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整节课设计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机会。引入阶段,在情境的支持下让学生自己提出并确定学习、研究的材料;探究阶段,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棒,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来展示、证明自己的计算方法,使研究过程体现开放与自主,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交流与发展。巩固发展阶段,学生根据不同的要求在方框里填数,加深了对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在填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

2.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联系,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两位数加一位数”一课,从情境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体现《课程标准》精神,促进学生探索。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以“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达到“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的要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研究,推导“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展示交流,呈现多样化的算法,能较好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既使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又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