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利思想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福利思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中的社会福利主张最为丰富。孔子提出了“均无贫”、“泛爱众”、“薄赋敛”、“富民”、“惠民”等极具影响的社会福利主张,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一、学术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正是社会剧烈变革的历史时代。一切社会经济、

政治制度、学术文化均开始发生变化。孔子的学说就是这一过渡时代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二、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重礼”与“贵仁”。“重礼”、“贵仁”两个方面构成了孔子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的理论前提和研讨问题的出发点。孔子的“礼”论中所包含的“反对残酷的剥削压榨,要求保持、恢复并突出地强调相对温和的远古氏族统治体制,具有民主性和人民性。这种带有原始民族内部的各种民主、仁爱、人道思想要素的残留,恰恰为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二)“有道”社会的福利观。 孔子突出强调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团结、秩序、互助、协调的原始的人道主义,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提出了“济众助人”、“均无贫”、“薄赋敛”、“惠民论”等社会福利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奠基者。 (三)“惠民利民”思想1. 济众助人2. 均无贫3. 薄赋敛 不要误农时,不要过度劳民。 (四)“富而后教”的社会教化论。孔子非常重视社会教化的作用。包括帮助社会成员解决物质方面的困难,又包括了满足社会成员基本文化需要方面的内容。 总之,孔子从其“重礼”、“贵仁”的思想体系出发,所提出的“安老怀少”、“济众助人”、“薄赋敛”、“使民以时”等社会福利思想主张对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轻徭薄赋、救济、救灾都有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世思想家提出各种社会福利主张,描绘理想社会图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

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在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上,孟子发展了孔子以“仁学”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一、学术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一个社会急剧发展变化的时代。是时,伴随着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的历史大过渡,封建地主阶级已经占据了主要的统治地位。是“攻城以战,杀人盈城,攻野以战,杀人盈野”的极端动荡的转型时代,孟子提出了“仁政王道”为核心的统一天下,谋求安定幸福的济世之方。 二、人性善说与重民论 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总框架,主要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说”和颇具民本主义色彩的“仁政”学说的基础之上。 1.人性善说,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2.民为贵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又一重要理论依据是其民本主义的重民思想。 他认为,一个国家必须以“民”为本,没有“民”,也就不存在国家。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重要命题。民众具有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从“民贵君轻”的基本命题出发,孟子提出君主必须“爱民”、“利民”、“重民”,而不可“虐民”、“残民”、“罔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 第一、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 第二、倾听国人意见。 第三、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 三、理想王道社会的福利观 从“人性善”和“民为贵”的思想命题出发,孟子提出了社会福利主张。 1、理想社会的生活福利指标。“养生丧命死无憾”,男耕女织、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所构成的小康社会。 2、制民恒产。.第一、所谓“制民恒产”,是建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第二、国家把给予每一农户的“百亩之田”、“五亩之宅”作为一种制度规定下来。规定了社会基本保障线。第三、子还将人们的经济状况与道德状况直接联系起来。要想使百姓接受统治,必须首先使其有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其得以生存下来。 四、要救济穷弱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先从救济老、幼、鳏、寡、孤、独等穷弱困苦之人开始。认为鳏、独、孤、老、幼等都应是社会救济的主要对象。孟子还把儒家孝悌敬老思想与老人福利和救助问题结合起来,并将“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作为儒者至高精神境界。主张国家的赋税、徭役必须有一个明确制度,不得任意对百姓侵夺。对普通百姓施行“薄税”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 《周礼》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在先秦儒家基本经典中,《周礼》是对社会福利问题论述得最为具体、系统的书籍之一。 一、学术背景 《周礼》成书的战国后期,以“战国

七雄”为代表的各大诸侯国,纷纷通过变法改革来加强以王为代表的各大诸侯国,纷纷通过变法改革来加强以王为代表的中央政权的权力,而削弱封君势力。并开始探讨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权体制问题,为统一天下做准备。适应这种现实的政治需要,诸子百家从不同的角度为统治者提供“一天下”的方略。《周礼》的作者就是企图为正在形成中的中央集权的封

建专制政权设计一套庞大而完备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 二、提出备荒赈饥思想 1、关于灾前备荒。对备荒抗灾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最具代表性的是备荒粮食储备制。 2、关于灾后救济。对于灾情发生后的救济工作,《周礼》列举了12项紧急措施,并分别给出救济措施。 三、周礼还提出惠民恤民思想。 1、恤民振穷。中国古代福利思想的一个特色在于对老人、小孩及鳏、寡、孤、独、废疾者的关怀照顾。国家救助鳏、寡、孤、独者还有特定的经费来源,注意改善被救助者的生活。 2、无息贷款。在《周礼》中还有通过贷粟、借钱的办法对百姓进行救济。 3、免服徭役。对于老者、疾者这些已经丧失劳动能力者,准予免服徭役,则构成了《周礼》社会福利主张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它所罗列的12项救荒措施,在古代也应属最早而有最详细的。在力役之征的问题上,《周礼》也有很多独到性的探讨,提出了按年岁丰歉酌减劳役的轻徭观点,所有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蠡、李悝的平粜救荒论 一、 学术背景 范蠡自称陶朱公。作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粜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粜理论的鼻祖。李悝是战国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思想家。他在社会福利思想史上的贡献在于,他把范蠡提出的平粜之法进一步深化,将其与维护农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统治的稳定联系起来,直接为汉代耿寿昌创立常平仓制度准备了条件。 二、 平粜救荒论 范蠡认为为避免因谷价波动而使整个社会经济发生困难,国家应对谷物的价格进行控制将谷价控制在斗谷30钱至80钱之间,使得谷价趋于平稳,农本俱利。范蠡的平粜论,从政府调节谷价入手,打击了囤积居奇的投机商人。在中国历史上,他第一个喊出了“谷贱伤农”的口号,表现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战国初年,李悝继承了范蠡的平粜思想。范蠡、李悝二者的相同点则表现为:两人平粜论的基本思路相同,都把粮食平粜问题提高到治国根本方略的高度来认识。从历史影响角度看,两人所阐述的平粜论,对于靠天吃饭,收成无保证的农民来说是有利的。这对抑制投机商人的高利贷剥削和兼并活动、防止农民破产起了一定的作用,对此后中国历代的救荒和社会救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管子〉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在先秦社会思想的体系中,〈管子〉的社会福利思想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一、学术背景 战国中期,七雄争霸,战事频仍,各国为加强自身的综合实力,纷纷起而探讨强国富民之道。〈管子〉一书的突出特点,即是非常重视经济问题,这显然是适应了上述形势的需要。 二、行“九惠之教” 于具体的执行程序,〈管子〉的作者则对此做了相当详尽的叙述。国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 “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老人死,政府供给棺橡。平时劝导老人家里的子弟,要为老人精心供食。“慈幼”措施包括:设掌幼一职负责慈幼工作。设掌孤一职负责恤孤工作,掌孤还要经常问候孤儿的生活情况。所谓“养疾”即国家设掌养疾一官职,专门负责聋、盲等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的生活,为残疾者治病,提供衣食,直至死亡。所谓“合独”即国家设掌媒官职,使鳏寡者再婚,给予天宅,帮助建立家室,三年内不承担国役。所谓“问疾”即国家设掌病一官,对老人及一般庶民中的患病者给予问候,对于病危者,国君还要亲往探问。所谓:“通穷”即国家设立通穷一官,及时发现无家可归、衣食无着者,以便救济。所谓“振困”即在灾荒年头,百姓生计维艰,病、死者极多,国家要减轻刑罚,赦免罪犯,开仓赈灾。所谓“接绝”即士民为国战死,国君给其相识之故人以资财,为其立祠堂,以示纪念。 三、社会福利调查统计论 〈管子〉不仅重视社会福利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且还在不少篇章中反

复强调了进行社会福利问题调查统计的重要行,〈管子〉坚信,要想发现百姓的“忧劳”“贫贱”“灭绝”等情况,必须借助社会调查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民众的社会福利问题,作到“民恶忧劳,我逸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四、贫富论 〈管子〉既分析了贫富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提出了解决贫穷问题的具体办法。〈管子〉分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认为贫富应该有度,贫富无度就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对封建国家是不利的。〈管子〉试图发挥封建国家政权的作用,来调解贫富,夺富予贫;提出了生产者保有产品的最低比率问题,提出了当时农民的最低生活线;提出百姓生活的“贫穷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为封建国家控制“贫富分化“之度,制定相应的赋税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徕民策 〈管子〉的作者也提出了其独特的“徕民策”,把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与其“徕民策”结合起来,在中国历史是较早地提出采用社会福利政策招来并稳住来投人口。〈管子〉是中国福利思想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文献,它以管仲事业相标榜,把“富民安民”作为全书的核心,强调“令顺民心”,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满足人民的需要。〈管子〉的作者们建议封建统治者给生产者以切实的物质利益,提出了许多重民尊民的观点:“民之所利立之,所害除之,则民人从。”“以天下财利天下之人。”“府不积货,藏于民也。”“王者藏于民”。“得人之道,莫如利之。”正是以上述重民思想为基础,〈管子〉中才能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

韩非的反社会福利论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从“性恶论”、“自为论”出发,提出了“反济贫论”、“贫富分化合理论”等主张,反对国家为百姓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这些观点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别具特色,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 一、学术背景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生于战国末年,当时经过漫长岁月的征战,秦国已在七国中脱颖而出,具备了消灭关东六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年轻的秦王赢政亲政后,迫不及待地想要加快建立统一帝国的历史进程。新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建立后,应该采取何种体制和手段维持其统治,这是思想界必须回答的问题。 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韩非对先秦诸子的思想做了系统深入的集大成式的总结。他首先将战国时期法家代表性人物——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巧妙地融为一体,提出了“势、法、术”相统一的系统社会控制论思想,为君主绝对专制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韩非的反社会福利论 (一)自利自为论 韩非的性恶则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本能而生,无法改造,只有依法限制之。韩非从人是自私的这一人性论的思想前提出发,尖锐地指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的交换关系。 (二)贫富分化合理论 韩非认为,在“争于气力”的当今社会,社会上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是正常的、合理的。在韩非子看来,社会上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是由于人口多而财货少和富有是勤俭的产物。不是由于奢侈,就是懒惰。 (三)反足民论 百姓在“财货足用”之后会产生奢侈和怠惰心,“足民”不但不能使人富足,反而会使人堕入贫困深渊。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把“足民”作为治国方略也是非常危险的。 (四)反济贫论 既然贫富分化是合理的,实行“足民”政策又弊多利少,那么,国家就没有必要采取“济贫”政策。“仁爱说”是虚伪的,只有严格按“法”办事,国家才能大治。他认为实行“济贫”措施的危害在于:施舍贫者,就会破坏法制,给社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实行“济贫布施”政策,是鼓励奢侈、懒惰。 韩非的“反社会福利”观点是非常具体、系统的,它以“性恶论”和“自利自为”论为理论基础,以“贫富分化合理”论、“反足民论”和“反济贫论”为主要内容,在“百家争鸣”时代,独树一帜,显现了鲜明的思想个性。从理论上看,韩非“以利相交”、“自利自为”的社会关系论,以尖刻的语言,提示了人们社会关系交往中的利害关系的一面,告诫人们重视社会交往中的利益原则,揭开了儒家津津乐道的人伦关系的面纱,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进而提出的“反足民论”和“反济贫论”则是反人民的,表现了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地主阶级的狂妄、野蛮和贪婪。

老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 学术背景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

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与孔子的生活时代大体相同,精通古礼,谙熟于周代典章制度,是当时遐迩闻名的智者。 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是“道”,“道”既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天道”是无为的。认为“人法自然”,人类社会也应该如“道”一样崇尚无为、自然而然地运行。 二、 老子的福利思想 (一)天道均平论。 老子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抨击了统治阶级无止境的剥削贪欲,力倡均富,使百姓,尤其是那些穷困孤独者能够保有基本的生存权利。统治者聚敛财富有极大危害:过多地积累私人财产,非但不是福,反而是召祸之源。在财富分配方面,还是均平为好。 (二)为无为,事无事。 老子把天道自然无为论运用于人类社会,提倡无为政治。当然,所谓“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而是以顺乎自然的态度来处理世事,不强为。 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的思想,表现在社会福利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统治者的“有为”是百姓的灾难。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多收税、不要强作妄为、不要奉养太过。灾难,都是由于统治者的“有为”造成的。 第二,统治者“为无为,事无事”是百姓最大的社会福利。统治者不要事无巨细,每事必问,陷入事务主义歧途,人民将无所适从,国家将越治越乱。 老子的“无为无事”原则虽然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却表现了他对规律的认识和尊重,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正因为如此,老子的“无为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主要表现为在历代封建立之初,鉴于经济残破,民生凋敝,封建统治者往往以老子的“无为论”为理论依据,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使得封建剥削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老子“无为无事”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反映了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要求,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三)小国寡民论 这个社会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物质文化,人们过着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人们互不往来,各不相扰,因而虽有车船,却没有用场,虽有军队,也没有用武的地方。人们仍处于结绳记事的无文字阶段,虽然生活简陋,却自得其乐。

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 学术背景 墨子,名翟,鲁国人。主要活动于春秋末年和战国前期。墨子出身贫贱,早年曾受过儒家的教育,但后来转而抛弃儒家,创立了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学派。墨翟是小生产者阶层利益的代表者。 二、 墨子的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是“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这既是他的一种美好愿望,又是其社会主张的出发点。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思想原则,墨子提出了具有鲜明“爱民”、“利民”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 三、 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赈灾备荒论。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根本原则出发,对处于饥寒交迫中的广大劳动者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墨子认为,统治阶级的腐败奢侈和野蛮战争,是人民最大的灾难祸患。 (二)“利民”、“爱民”思想。墨子把“兼相爱”、“交相利”原则运用到国宝的治国方略层机上,提出了“利民”、“爱民”的社会福利思想。即给人民以实际的“衣食生利”,反对苛税重役,主张轻徭薄赋,除了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之外,还应使“劳者得息”。墨子从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理论出发,批判统治者无止境的剥削和不可遏止的贪欲,主张“爱民”、“利民”,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 汉初统治者的社会福利政策 一、 汉初的社会救济

汉朝初年,封建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在“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大背景之下,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安老怀少、恤鳏慰寡的社会福利政策,对汉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汉初的社会救济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而采取的宏观社会救济措施;另一类则是针对百姓个体的社会救济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招抚流亡,令战争期间流亡在外的人口各归原籍,恢复其固有的土地和田宅,这便著名的“复故爵田宅令”。(2)轻徭薄赋,汉高祖刘邦曾下诏令废秦重赋,改行什伍税一。汉文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