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觉新形象*

觉新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性格的人物形象,也是《家》中写得最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作为新文学史上“软弱动摇型”的典型代表,中国的“多余人”的代表,他的艺术魅力不容低估。

觉新心地善良、思想进步、聪慧好学,对未来曾经有着美好的憧憬。但由于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于是他被迫承担起维护这个大家庭的重任。现实和理想的冲突造成了觉新性格的双重性。小说正是通过觉新这种人格的被迫分裂塑造了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病态的痛苦灵魂,同时也控诉了大家庭制度对人性的戕害。

(1)觉新是一个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的悲剧的典型。他受过五四新思想的影响,有认识,但又背负着旧家庭旧礼教旧意识沉重的“十字架”,从而养成他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他的最大的反抗也只是支持觉慧出走。 (2)觉新的性格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传统观念毒害的产物,正是由于这种双重毒害,使觉新养成了逆来顺受,事事退让的心理。觉新身上表现出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

(3)觉新的性格反映了新旧观念的冲突。觉新的动摇,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是传统民族心理的积淀在现代民主思想冲击下的痛苦挣扎。因此觉新的内心冲突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深度。

《家》的艺术成就与局限

成就:1、反映生活的深广度与主题的深刻性。 2、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 3、洋溢着摧毁旧世界的激情。

局限:因作者的思想局限,笔下人物的反抗仍然显得盲目,小说只能提出问题,而开不出药方。“激流”虽然汹涌,但流向何处作者也不太清楚。

第十三章 沈从文

一、边地湘西的“歌者”:生平与文学道路 二、真实而浪漫的“湘西回忆”

因为沈从文的创作并非从社会革命和阶级解放的角度来观察和解释社会,而是从改造民族的角度寄托他的文学理想。

正是那种向善向美的文学理想,使他对城乡世界的美丽和丑陋特别敏感,企图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探求人的重造这一过于沉重的题旨。

所以沈从文的全部创作都表现了两方面的题材,一是对所谓都市现代文明的鄙夷和揭露;二是对湘西风光及社会生活的描绘,即所谓“湘西回忆”。

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的都市题材创作与茅盾、张天翼、曹禺、巴金等人对都市生活的表现相比显示不出更多的特色和深度,并非沈

从文所长。 而描绘和歌咏湘西生活的篇章却充分展示了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在他笔下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人文美感的湘西世界。 这方面的题材还可以分成两类:(1)以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手法创作的一系列传奇故事,如《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神巫之爱》和《月下小景》等。(2)以现实主义原则或比较写实的方法描述的湘西社会生活。如《边城》《萧萧》《柏子》《牛》《丈夫》《贵生》《雪晴》和长篇小说《长河》等。

(1)对湘西各阶层人民生活的真切表现

在关于“湘西回忆”的小说中,沈从文把创作的注意力投注于湘西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描绘着湘西边地特有的人文景

观,书写着对故土亲人的厚爱。

同时,他在描摹“边城”的纯朴原始与美丽时,也清醒地看到湘西珍贵的乡土人情在“外面世界”的冲击下慢慢丧失。所以在对湘西风土人情、价值观和优美人生形式赞美的同时并未忘记对湘西的野蛮、落后、愚昧、麻木的反省和批判。这类作品以短篇《柏子》《牛》《萧萧》《丈夫》《贵生》《雪晴》和长篇《长河》为代表,小说描述了湘西各类底层人物——农民、水手、娼妓、童养媳??这些人大都善良、正直、淳朴,充满生命原始活力、渴望爱情,但沈从文在表现他们人性美的一面的同时,也揭示出他们可悲的境遇和命运,表现他们在黑暗社会挤压下灵魂的麻木和人性的扭曲。

《柏子》《萧萧》《丈夫》《长河》

沈从文是从人性的视角对各个阶层人民的生命形式进行咀嚼、回味的,因而更注重表现他们身上特有的美。在沈从文笔下,无论是农民、水手、长工、船总、船夫还是婆婆或童养媳都是可亲可爱的人,即便是妓女,也有真诚可爱的一面。

- 9 -

沈从文这一文化立场,不是出自党派和政治的角度,而是地域的、民族的文化立场,站在城乡文明整体对峙的角度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显露的全部丑陋处。显示出沈从文的创作与当时主流文学的距离,也显示出自身的特点,从而丰富了3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元特征。

(2)写出湘西生活的原始与浪漫

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他的文学除了深切的写实,也有传奇的浪漫与奇幻,从而形成了他

小说的另一方面内容:写出湘西生活的原始与浪漫,营造原始美感与传奇色彩。 《月下小景》、《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在这些小说中,沈从文特别突出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忠贞,《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中都是因为习俗或误会而导致悲剧的发生。豹子如果听从老人劝告随便找一只羊羔,或将那只纯白如雪但受伤的羊羔送给媚金,便足以避免这场悲剧,但他非要找到一只最完美的羊羔来表明他对媚金最神圣纯洁的爱。而恰是这种热烈、忠贞、神圣的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作为与当时道德沦丧的都市文明相比,显然沈从文更愿意赞美原始的忠贞与执著。

第十四章 小说(二)

一、30年代小说的总体特征:繁盛一时。 二、繁盛的原因:

1.经济-东南沿海局部资本主义化;现代化都市(上海)勃兴;出版业的发达。 2.政治-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加剧,文学直接表现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增加。 3.读者-城市阅读现代小说的新读者群形成。 三、30年代小说的变化

1.20年代的小说:写实小说与抒情小说。

2.30年代的小说:?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第一节 “左联”和左翼小说

一、“左联”的特点与左翼小说的特征

1.左联的特点:文学+政治=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2.左翼小说的分类:社会剖析小说(茅盾、沙汀、吴组缃、叶紫等);社会讽刺小说(张天翼);浪漫抒情小说

(艾芜、萧红);

二、左联准备期的小说-“革命浪漫蒂克”小说

1.社团: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

2.代表作家与作品: 蒋光慈:《短裤党》《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代表作)。洪灵菲:《流亡》。 华汉(阳翰笙):《地泉》(《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 3.左联准备期小说的特点: “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 “左”倾盲动:盲目歌颂城乡暴动、飞行集会。

“革命+恋爱”的主题:积极影响一代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三、左翼小说

1.代表作家和作品:

柔石(1902-1931):

《二月》(萧涧秋、陶岚、文嫂)主题:证明在强大的中国封建主义习惯势力面前,个人奋斗、人道主义理想的碰壁。

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大时代下知识者的徘徊与倒退。艺术: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深沉的抒情风格。

《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主题:动人地写出中国普通农妇真实的灵魂和她对自身命运习以为常的深刻悲剧。艺术:朴素、平易、内在的笔力。

- 10 -

丁玲(1904-1986)

丁玲是“五四”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坚持女性立场的作家。

《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凌吉士):思想:莎菲是丁玲早期作品里一系“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通过莎菲的背叛、追求、幻灭、彷徨、矛盾。反映出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时代阴影:带有病态的反抗。艺术:细腻、大胆而又感情饱满的人物复杂心理刻画。是郁达夫所开创的描写知识分子“时代病”的自我伤感小说的总结与结束。

《水》:以1931年波及十六省的特大水灾为题材,描写农民觉醒、反抗的群像。缺点:缺乏真切感受的生活,放弃了对个别典型的刻画。

《母亲》以作者的母亲为原型,写出封建大家庭的崩溃与没落,写出辛亥革命第一代新女性叛逆、坎坷的不平道路。从一个家庭的侧面表现整个时代的变迁。

艾芜(1904-1992)

形象。

《南行记》以一个漂泊者+知识者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生活,刻画出各式各样具有特殊命运的流民

流民形象的特征:性格上具有特异色彩;在怪戾的言行中透露出人物的灵魂美,在渣滓中发现闪光的金子。 《山峡中》(代表作)人物:“野猫子”、小黑牛等。

艾芜小说的贡献:用特异的边地人民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了现实的新领域;在左翼革命现实主义流派之内,发展起一种充满明丽清新的浪漫主义小说。

萧红(1911-1942)

萧红是一个文学创造力特殊的天才女作家。

a《生死场》:展示了“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北部农村市镇的生活图景,描写了一群坚韧地挣扎着的农村妇女和她们的命运。(王婆、金枝、月英等)

特色:并不正面描写抗日战争,也不精心结构故事,但却写出了北中国农村生活的沉滞、闭塞,及这种生活对民族活力的窒息。

思考:这一方浸润着血污的黑土,乃是人的永劫轮回的“生死场”。

b《呼兰河传》:写出了作者记忆中的家乡,和这个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

文化含量:描写了故乡人民的生活方式=无生活方式-吃、睡、劳作,像动物一样生生死死,没有生活的目标,也没有过去和未来。表现了传统落后文化对人的戕害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滞阻。还表现了作者关于生与死、空间与永存、时间的永动等生命的体验。

文体创新: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与散文、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现实与回忆、现实与梦幻、成年与童年自由转换;忧郁感伤但没有郁达夫式的病态,明丽凄婉,又不乏英武之气。

萧军(1907-1988)

萧军(1907-1988)是东北作家群中重要的小说之一。

《八月的乡村》(代表作):

描写一支抗日游击队的成长。刻画了一批崭新的农民形象。全书响彻着英雄主义音调。

《过去的年代》:展现了本世纪东北人民由农村自发反抗到城市有组织斗争的历史。特色:对在东北特异环境中形成的“胡子”的特异性格做了精心的刻画,并展开了对各种类型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不同性格的描绘,企图对东北的“民魂”做历史深广度的开掘。

端木蕻良(1912-1996)

端木蕻良(1912-1996)是东北作家群中典型地表现出大地深情的流亡者文人。

《鴜鹭湖的忧郁》(成名作):用诗意的笔法写出人民难以想象的贫穷,传达出人民在沉重的压抑下生的凄厉感。

吴组缃(1908-1994)

并非左联成员,但受茅盾影响,用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认识生活,被称为善于进行社会分析的小说家。艺术上,写平

凡的人、事,但能高度集中,深入开掘,如:《樊家铺》、《一千八百担》(代表作)、《菉竹山房》 《菉竹山房》(“我”、阿圆、二姑姑):从平凡中见奇崛,细密凝练中透出曲折与不凡。

- 11 -

2.左翼小说的特征

逐渐摆脱了初期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开始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努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开始体现创作个性,造成小说风格的多样化。 在文体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强化了社会小说文体; B、对小说文体的多方面探索。

对小说的抒情性质、讽刺、心理等性质进行了大胆的试验。

存在的不足:左翼小说从总体来看,还是偏于向外国小说学习,民族化、大众化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二节 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一、京派小说:

1.关于“京派”:30年代,一些未曾南下的原文学研究会中的京派作家,他们继续活跃于北方,逐渐形成京派

作家群。他们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如沈从文、废名、芦焚(师陀)、杨振声、林徽因、朱光潜等。“京派”在30年代与“左翼”、“海派”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

2.“京派小说”的特色:

(1)鲜明的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各自追求各自的平民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对于城市的描写只作为与乡村世界对立的人生而存在的。

(2)审美特征:诚实、从容和宽厚。善于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与坚忍,特别能写出女性的纯良。 文化保守主义,避开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直接的功利目的,采取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 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小说:

抒情体:作家主观体验的融入、纯情主人公的塑造自然背景及象征的运用、散文化的笔调等。如《边城》。 讽刺体:哀伤的、寓意的世态讽刺和风俗讽刺,如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等。

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加强了对民族性格心理的探求深度,将“五四”国民性主题继承下来,并整合传统与现代、雅与俗等各种因素,成为特具中国文化风貌的文学。

3.代表作家和作品(1)

废名(1901-1967):30年代的代表作品有《桥》、《莫须有先生传》等。A、总体特色:撇开浮面动作的平铺

直叙而着重内心生活的揭露,小说充满诗境、画境和禅趣。B、小说样式: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尽量淡化戏剧型故事,托出诗境。极富理趣,将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与东方的禅宗思想两相调和,形成具有多方面含义的文化味浓厚的小说样式。

芦焚(师陀)(1910-1988):“精神返乡”的情节结构模式;诗化的特征。但他的艺术个性却在于,农村人物贫

富的清晰度已较明显;抒情性与讽刺性的掺合,增添了奇幻、神秘的气氛。总体回叙的风格。如《一吻》。

二、独立作家

1.关于独立作家:原文研会中的一些不在北方的作家,他们思想进步,但并没有参加左联,他们与左翼保持着良

好的关系,但仍坚持自己“人生派”的立场。这批作家被认为是独立作家。如叶圣陶、王鲁彦、王统照、许地山等。

2.代表作家与作品:

(1)叶圣陶:《倪焕之》(1930)与茅盾的《子夜》一起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它从一个广阔的背景中

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塑造了倪焕之这样一个不可重复的五四式的理想主义者典型。

(2)李劼人(1890-1962):《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描写了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

十年间广阔的社会图画,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称之为“大河小说”。小说在结构、人物、言各方面都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显然受左拉、莫泊桑的影响。

三、新感觉派小说

- 12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