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探究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探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增加教育投入总量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义务教育相应地比其它省份更加落后,根据义务教育的完全社会公共产品属性,河南为全国培养输送大量人才,理应尽快在河南建立“以中央、省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中央、省政府应承担义务教育资金投入的主体责任,从而尽可能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来源稳定, 尽可能减弱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程度。原先由县级承担的教育经费可以减少一些,余下部分用作教师培训,改善农村教师福利、优化农村教学环境等,省级财政重点调节教育经费的不平衡部分,尤其是城乡、区域、校际间的不平衡,使义务教育在省内基本保持公平。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首先应当确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比例。2005年12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发出《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通知》要求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村所免学杂费和提高的公用经费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为:西部地区8:2,中部地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对校舍维修资金,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为:中西地区5:5,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给予适当奖励性支持。从近期来看,河南省义务教育各级政府投入主体责任比例定为中央70%,省级政府20%、市级政府10%①,具体说:(1)中央财政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人员工资等经费;(2)省级财政、市级财政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新建校舍、校舍维修改造和设备购置(如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专项经费等;(3)县级政府负责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和教育管理,提高教师福利,改善办学环境等。这样,中央和省级政府才算承担了相应的主体责任,平衡了公共财政负担,实现教育投入均衡,保障河南省义务教育的公平快速发展。

从长远看,中央财政收入以超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绝对规模迅速增大,为履行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责任提供了财政保证,中央财政应成为义务教育的主

马建新.河南城乡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6页

13

要承担者。我认为三级政府的投入比例应确定为:中央政府约90%,省级政府约10%,市级政府、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则主要负责义务教育的政策宣传和具体管理实施,以确保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完成率,并根据自身财力改善教师福利,加强教师培训、进修,改善办学环境,提高办学水平等。这样既保证了中央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

(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以分散管理为主的投资分配模式,属于典型的低重心投资管理模式,中央政府在整个义务教育资金的筹措与分配中一般仅占有较低的比重或份额,并且只能发挥十分有限的协调和保证作用;而县级政府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由于投资主体层次较低,难以保证义务教育事业的均衡稳定发展。因此,必须完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

1.义务教育投资重心上移

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国家是义务教育利益的获得者。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的公共投资主体大多集中在中央或高层地方政府,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经费的稳定来源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也应该借鉴这一做法,提升义务教育投资主体重心,合理安排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投资负担比例,中央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比重应达到或超过50%;改革现有财政管理体制,依照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

2.以法律明确各级政府投入规则,确保投入规范

把“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4%”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继续加大政府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比重。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法律体系仍欠缺系统性和完备性,尤其是欠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专项法律法规,问责机制名存实亡,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行为随领导认识以及地方经济、财政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人为性过大。另外,在以公平作为首要原则,以保证每个适龄青少年儿童就学机会均等作为投入基本原则的同时,重视经费投入管理过程中的效率与效益,防止资源的浪费与滥用。

14

3.健全教育经费使用机制,提高投入效率

在义务教育经费拨付方面,河南省应当建立全省统一的最低标准,超出全省最低基准的可由各市自行决定。同时,尽快完善中央、省政府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一般性转移补充县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对农村地区、薄弱地区、贫困学生等处境不利学生群体的扶持力度。从长远方面考虑,我省应建立以学生为直接拨款对象的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制度,尽量减少经费运行的中间环节,提高教育资源拨付的效率。

4.实行义务教育券制度

教育券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提出的一种用以安排教育经费的有价证券。它的基本观点是政府改变对公立学校的直接补助的教育投入方式,而是由政府把经过预算的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直接发给学生,学生凭券自主选择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而不受学区的限制。学校则以收集到的教育券向政府有关部门兑换与券值等额的教育经费,以支付办学费用。其目标要素包括:教育的效率与质量,教育私有化,学校公平竞争,家长教育选择权,教育公平等。其中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是教育券的核心观点。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以城市为主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和城乡二元结构,使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①。实行义务教育券制度,有利于保证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义务教育券制度要求政府按规定发给每个适龄儿童等值证券,学生凭证券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而不受学区的限制,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低收入和弱势群体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这将使学生的受教育机会更趋公平,也进一步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公平原则。

(三)加强农村师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鉴于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来均衡各种师资力量。

1.建立合理的城乡教师定期流动机制

马太效应,引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

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15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那么教师的管理权限就集中在某一级政府,有利于政府对教师进行调配,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有机会得到优秀的教师;建立弱势补偿机制,实行有偿流动,国家出台相应的补偿措施,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教”工作,设立特岗,继续推广免费师范生政策,为农村学校教师资源“输血”。

2.农村学校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

针对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英语课、艺术课教师缺乏,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农村学校及基层政府应该加紧招聘、培养年轻教师。由于农村学校生活、工作环境较差,高校毕业生多选择在城市工作,造成农村招聘教师困难,我认为可以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改变这一现状。具体说就是,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面向本地农村,招收一定数量的身心健康、成绩优秀、语言表达能力强、立志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优秀中学毕业生,并与其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保送或通过考试优先选拔到师范类院校进行定向培养。这些定向培养的师范生,地方政府可给予一定学费和生活费补贴,特别困难的学生还可实行免学费,补贴生活费。但是,享受该项目资助的学生完成学业后必须履行协议规定,回农村学校任教。2011年,河南省“特岗计划”名额共有l万人,经过选拔安排在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其他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教师总体缺编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县市任教。这既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又缓解了农村高学历教师短缺的矛盾,可谓一举两得。

(四)建立激励型的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

河南省财力相对不足,穷省办大教育,很有必要拓宽筹资渠道,吸收社会资金资助农村义务教育。可考虑建立义务教育发展基金会,集聚来自各个方面的捐赠也可发行义务教育彩票。另外,河南省有社会力量办学的优良传统,由民营企业家和在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人们出资办教育,既是回馈社会,也是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环境的善举。可以作为义务教育资金投入的一种辅助形式。

上述四项对策旨在有效解决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从而使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