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运动训练学笔记(权威)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北京体育大学考研运动训练学笔记(权威)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三节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一)运动成绩释义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运动成绩包括 1、表现出的竞技水平 2、比赛名次

1、竞技水平

? 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

? 不同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比赛结果的评价

方法也不相同。 ? --计量评价:田径、自行车、游泳、速度滑冰、举重、射箭、射击等 ? --主观评价:体操、艺术体操、技巧、跳水等

? --综合评价: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适合于同场直接对抗性项目:摔跤、柔道、拳击等 2、比赛名次

? 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哪一个运动项目,比赛结果都必

须要分出名次。许多情况下,比赛名次的意义甚至超过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价值。

? --个体比赛名次 ? --集体比赛名次

? --团队比赛名次

?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 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 竞技水平是运动员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和最重要

的原因。项目不同竞技水平的表现形式不同。 ? 2、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技水平

?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竞赛对手在比赛

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也受着裁判员行为的影响。对手是自己竞技水平的一

面镜子,是自己竞技水平的坐标,对抗性项目尤为突出。

? 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赛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及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这样三个方面。 二、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1、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2、竞技能力与两个相似概念含义的异同 (1)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

运动能力指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比竞技能力涵盖面广。竞技能力指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2)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异同

训练水平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也常用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 1、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 2、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

5

? (1)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 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 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2)竞技能力结构的木桶模型

我们就要找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最差的子能力,及时地予以相应的发展,以促进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木桶模型”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平衡的追求,要求我们注意发展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均衡性特征,通常称之为“补短”。 (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1、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①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②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定

③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2)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①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精神 ①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2、起始状态诊断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1)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

1、训练状态:运动成绩,反映了运动员的能力和训练工作成效,但不是唯一的内容 2、训练目标:是对运动员怎样才能创造训练目标所期望的运动成绩的一种说明。 完整起始状态诊断 :1、运动成绩诊断2、竞技能力诊断3、训练负荷诊断

完整的训练目标 :1、运动成绩指标2、竞技能力指标3、训练负荷指标 3、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 A、运动成绩诊断 :

(1)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的参赛结果的评价(2)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的名次 (3)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技水平(4)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最好的 一次比赛成绩(5)运动员在多次比赛中表现的平均水平(特别是重大比赛成绩) B、竞技能力诊断

(1)单因素特征模型(2)几个因素组合特征模型(3)全面的总体特征模型 竞技能力获得的途径:

先天性:遗传效应得来的

后天性:运动员受环境的影响引起的生物变异所获的竞技能力。 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影响称生活效应 通过运动训练所产生的生物适应叫训练效应 C、训练负荷诊断

负荷的量度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组成

(1)负荷量:练习次数 训练时间 练习距离 负荷重量 (2)负荷强度:练习速度 单次负荷重量 练习密度 难度表现 4、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A、运动成绩指标 (1)竞技水平指标(2)名次指标

B、竞技能力指标 (1)单因素特征模型(2)多因素特征模型(3)总体特征模型 C、训练负荷指标 (1)单因素特征模型

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一个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特征模型,称为单因素特征模型。

6

①身体素质:张丽茹为95名17岁以上的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助跑弹跳高度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Y=39.161-2.749X1+9.51X2+0.167X3+0.409X4其中X1为30米跑的时间;X2为负重全蹲的质量;X3为原地纵跳高度;X4为连续5次原地纵跳的平均高度。 ②基础技术

董志权以我国男子篮球甲级队队员87人为测试对象建立的基础技术训练水平的特征模型 Y=55.897+0.316X1+0.795X2+1.777X3-2.409X4-1.305X5Y为根据测验成绩预报的运动技术水平X1为双脚起跳摸高高度;X2为10点20次跳起投篮命中次数;X3为对墙3米双手胸前传球20次的速度;X4为综合运动球速度;X5为“Z”字形跑的速度。 ③成绩与技术

冯敦寿通过对男(187人)、女(203人)少年运动员60米跑成绩与步幅、步频关系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男少年(11~18 岁):Y=24.928-7.576X1-1.251X2女少年(10~17 岁):Y=26.466-8.142X1-1.397X2Y为60米跑成绩;X1为步幅身高指数(步幅/身高);X2为步 频身高指数(步频×身高)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

1、竞技需要原则释义

竞技需要原则是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2、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成功地参加比赛,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因此,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 (二)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三)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1)提高专项比赛能力和专项训练能力,

(2)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

(3)儿童少年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参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4)早期基础训练阶段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地衔接起来。

3、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在制定训练计划时, 1、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做出科学的诊断, 2、对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做出全面的分析,

3、对运动员的发育潜力和训练潜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4、确定经过艰苦的努力有较大的概率可予实现的训练目标。 5、据此全面安排好该训练过程的训练和比赛工作。

(二)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每个运动项目由于其专项的特异性,决定了其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差异性。

(三)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依据竞技需要原则的要求,负荷内容和手段的选择是由不同专项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与运 动员自身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7

(四)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负荷内容结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智能-----确定不同负荷内容的比例时,要考虑运动 的年龄、水平、运动 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运动项目等因素 例如:体能主导类项群的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和赛艇等项目有一个 共同的特征,即技术单一,对体能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在训练过程中, 在熟练掌握合理动作的基础上,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更有效地提高体能 水平上,以获得更大的力量、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耐力来实现竞技水平的 不断提高。

又如:拳击、击剑、柔道、摔饺以及所有球类项目,则要求运动员具有大量 的技术储备,并在竞争双方不断变换技、战术的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参赛 稳定性。同时,对于同一项目的不同运动员,还要求根据运动员自身竞技 能力的特点和对手的特点,安排好心理训练的内容和手段。

第二节 动机激励原则 1、动机激励原则释义

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2、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

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二)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3、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 ? ? ?

1、加強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2、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3、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4、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 5、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 ? 6、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

1、有效控制原则释义

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训练中应准确

把握和控制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方面或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训练 的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调节,以使得运动 训练活动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运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2、有效控制原理的科学基础

(一)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地控制 (二)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控制的理论基础

训练的直接作用则首先反映在运动员员竞技能力的变化上。

即时状态——每一时刻运动员竞技能力。

影响因素:1、训练因素;2、本身的情绪、3、社会交往心理、4、训练条件、

5、场地气候;6、运动员个人生物节奏;7、偶发因素(伤病、比赛中非可控制因素导致竞赛结果改变)。这些导致运动员员竞技能力发生变化。 另外,训练体制;竞赛、奖励制度、后勤措施;家庭社会其它因素。

完整的训练控制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和条件:施控主体(教练员等)和被控对象(运动员等)。 控制信息(讲解、示范等)和前向信息控制通路反馈装置、反馈信息(训练效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