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后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定稿)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浅谈新课改后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定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悟,联想到许多相关的知识,但你不能说,你说了,就不能很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影响课程进度。结果老师只能是耍耍嘴皮子,煽煽情,而教师作为育人的一种职业,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他还要通过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去影响学生,如果一节课下来只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猜谜游戏,那无疑是本末倒置,从另一种程度来说,是一种教风浮躁的表现。

2.3高中地理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我认为,很多教师误解了“启发”的意义。何谓“启发”,《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而我们现在在教学中运用的“启发式教学法”同这一解释相去甚远,教师提出问题,就让学生思考,这不算“启发”,“启发”应是学生从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所领悟的过程。而不是让学生猜答案,至于“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并不等同于在课堂上让学生说为主,而是指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明白上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为学生的全面发

展和终身发展区考虑。而不是让几个学生表演,其余学生只有欣赏和喝彩的份儿。 启发式教学法作为新课程改革后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很多值得去学习的地方,但我们也不能硬贴标签,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兼备文科和理科的特点,四册的地理教材课程的类型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应该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法也应是不同的,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单一的一种启发方法上。

3新课改后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新课改后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中的圈套式的应用和进入的一系列误区,不少学者专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我认为,真正用好启发式教学法不仅是要真正理解启发,而且还要从各个方面,应用不同的启发方法进行教学。下面我就高中地理中经常用到的几种启发方法进行说明。

3.1直观启发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人的认识过程,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直观性,使学生接触客观事物,把具体感受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发展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易于接受,教师可充分利用实

5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物、图表、模型等教具,或采用电化教育手段,借助电视、录象、电脑课件等,突出形象化教学。例如:我在进行”风向与城市规划”一部分内容教学时,转动课本表示风源风向,紧紧抓住烟雾的飘移路径启发学生思考风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搞清城市规划与当地风向的关系,记忆比较深刻。又比如:在学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就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际,并且以教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为线索,进行深入的引证、说明和补充,或者拓展到其他方面,比如说未来对太阳的应用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全班交流。因为此部分内容是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因此能很好的利用这种方法,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发现、探索的目的,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我也认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教学相长,与我国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思想不谋而合。

3.2设疑启发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设疑启发法在一定程度上我认为与我们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解决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造成悬念,能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例如:”气候资源的特点”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学生不宜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在进行这一部分讲解时依照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见后)让学生思考,循序渐进,层层设疑,步步逼进,不断探索,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出的问题如下:

1、气候是自然资源的一种,但又不同于其他资源。那么,这些不同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2、气候资源中的光热与生物资源的森林,从地区分布来看有什么明显的差异?这说明气候资源有什么特点?

3、南极地区从气候来说是否适宜种植农作物?这说明气候资源具有什么重要特征? 4、一般来说,一天中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本地每年降水量是否一样多?这说明气候资源有什么特点?

5、根据气候资源的特点,我们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又如:在进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规律的总结。

1、热带、温带和寒带各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

2、以北半球为例,自赤道向极地,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

6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3、以亚洲太平洋沿岸为例,比较自低纬到高纬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有什么差异? 4、以亚欧大陆中高纬度为例,比较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岸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有什么差异?

这几个问题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并且还能通过对不同气候类型的比较,进一步巩固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我认为,这种启发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的引导过程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性质:条件性和动态性。首先,引导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又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只存在于含有某种相同要素的领域。引导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效积极的学习往往都涉及引导。

3.3情境启发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活动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境生情、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以同一纬度不同地区作比较,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分析阅读各专题地图,进行以下思维活动:赤道、南回归线、南纬 40°纬线通过南美洲、澳大利亚大陆的位置,各处在什么气压带风带?沿海有哪些洋流?海陆位置、地形及洋流对气候有何影响?各大陆分别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哪些反映出地带性分布、哪些属于非地带性?最后得出南美洲、澳大利亚气候的主要特征。然后运用地图提出假设:若安第斯山脉呈东西走向,南美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若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移,沙漠面积、气候将怎样变化?学生从这类具体事例中受到思想启迪,激发出思维的创造性。当学生接受新概念和新知识时,往往会联想到生活中原有的一些旧概念和体验。这时,教师应适时地帮助学生回忆、回味、促进学习正迁移的产生。又比如,教师在讲解 ”海陆热力差异”的基本原理时,帮助学生适当回味:夏天游泳时,脚踩在地面和水中的感觉:水凉陆热。冬天户外活动则正好相反,这对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海洋热容量比陆地大,夏季,陆地增热快,海洋增热慢;冬季,陆地散热快,海洋散热慢这一原理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联想生活中的旧概念和经验与新概念、新知识之间有本质区别时,有时会产生学习负迁移现象。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两者本质差异防止学生学习负迁移的产生。又比如在”正午太阳高度”这个知识点的讲解时,帮助学生深刻分析我们生活中的”正午12时” 概念是指”北京时间正午12时”,而”一日中正午太阳高

7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度角最大”中所指”正午”是”地方时正午12时”因此学生关于”我们这里12点时,并不是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角时”的疑问自然消除了。

这种情境启发方法,我认为与李吉林语文教学方法中的情境启发法有相似之处,只是这里所指的情境启发法是充分利用想象,联想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迁移,以便能更好的理解新的知识。而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充分置身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身临其境的学习。这种情境启发法对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4主线启发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以及它们在各单元教学中的合理配置,应有明确计划。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应用形成认知结构的知识点、知识链和网络。例如:高中地理新教材第一单元第四节的知识主线:(图1)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物质组成和特点 图1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Fig. 1 The Structure of Earth's spheres

范围和特点 我认为这种知识结构网络不仅揭示了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增加了知识的”清晰度”,还能很好的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而且便于开展教学双边活动。网络中的问题,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可由前到后自己归纳小结。这对于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大有裨益,更好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3.5对比启发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揭示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