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招生简章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博士招生简章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0余种国际学术刊物审稿人。获省部级奖励2项。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山东省科技攻关课题、参加“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在研经费100余万元。

14、王昭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0532-82031623,Email:zpwang@ouc.edu.cn 招生专业:水产养殖学

主要研究方向:贝类的繁育生物学及多倍体育种;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主要从事贝类多倍体育种及其生物学研究,在多倍体育种育苗技术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成果。研究成果获2008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第4位)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7位),2009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申报专利8项,发表论著多篇(部)。目前在研项目包括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经费160万元。

15、潘鲁青,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0532-82032963,E-mail:panlq@ouc.edu.cn 招生专业:水产养殖学,水生生物学 主要研究方向:水产动物环境生理学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主要从事甲壳动物环境生理学、贝类环境毒理学、养殖产品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东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环芳烃对菲律宾蛤仔DNA损伤分子机制的研究”和“神经肽/神经递质在对虾渗透调节中调控机制的研究”、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评估体系研究示范—POPs生物毒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海洋倾废监测、管理技术研究示范——生物毒性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养殖虾类病毒病快速诊断与生物防控技术的研究及示范—对虾生物絮团高效健康养殖模式与集成示范”等课题,总经费400余万元。

16、雷霁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联系方式:0532-85821347;13906428668;leijl@ysfri.ac.cn; 招生专业:水产养殖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长期从事海水经济鱼类繁殖生物学、生态学、胚胎学、工

9

厂化苗种培育和增养殖技术研究工作,是著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开拓者。累计出版专著和合著12部,发表文章1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97-3,2001-1),获得2002年获杜邦科技创新奖,获得200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奖励。在研项目及经费:主持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鲆鲽类全雌苗种大规模培育技术研究”(nyhyzx07-046),1377万元,2007-2010年;主持农业部研究专项“大菱鲆规模化苗种繁育和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研究”40万元,2006-2010年;2007至今,主持国家现代农业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5000万元。

17、温海深,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0532-82031825,wenhaishen@ouc.edu.cn 招生专业:水产养殖、水生生物学

研究方向:鱼类繁殖生理、鱼类内分泌与生殖调控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长期从事名贵鱼类繁殖生物学与生理学、繁育理论与技术研究。近3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获山东省科技奖2项,指导研究生20余名。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近海低氧环境对卵胎生许氏平鲉繁殖性能的影响与分子内分泌学机制(41176122)”,2012.1-2014.12;主持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冷水性鱼类养殖产业化研究与示范(201003055)”子课题,2010.1-2014.12;主持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松江鲈鱼生殖调控与良种繁育关键技术(2010GHY10517)”,2010.1-2012.12;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卵胎生许氏平鲉繁殖内分泌机制及生理功能调控(Z2008D03)”,2009.1-2011.12;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海水池塘高效清洁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13B03)”,2011.1-2015.12。在研课题总经费200余万元。

18、潘克厚,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0532-82031939,khpan@ouc.edu.cn 招生专业:水产养殖

研究方向:微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微藻生理生态学与规模化培养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主要从事微藻的良种选育、分子生物学和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海洋微藻高效培养工程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2006BAD09A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浮游植物群落演替模式的营养盐响应机制研究”(40976076)、国家973课题“能源微藻优良藻种(株)选育原理与综合评价体系”(2011CB200901)、国家海洋能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试验项目“海洋微藻生物柴油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装置的优化、耦联及应用研究”(2012-2013)。

10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获培养研究生20余名。在研课题总经费400余万元。

19、宫庆礼,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13606343498,qingli@vip.sina.com 招生专业:水产养殖

研究方向:藻类栽培学、藻类生态学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长期从事海藻学与海藻养殖学、海藻生态与海洋环境修复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近3年来,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省部级课题等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山东省科技奖2项,培养研究生20余名。在研课题总经费100余万元。

20、梁振林※,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18906312511,Email:liang@ouc.edu.cn 招生专业:捕捞学、增殖养殖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环保型渔具渔法、渔业工程水动力学、渔业管理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近三年发表论文11篇,获知识产权1件。项目及经费:新型离岸深水网箱成套装备及养殖技术(国家863,300万),深水网箱养殖数字化管理技术与装备(国家863,40万),渔用网线水动力学系数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万)。研究兴趣:超大型网箱水动力学特性,筏式养殖装置抗风浪理论与设计,人工鱼礁水动力学与海洋牧场规划,渔具构件基础水动力学。

21、万荣,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rongwan@ouc.edu.cn 招生专业:捕捞学、增殖养殖工程。

研究方向:捕捞学/渔具理论与设计;增殖养殖工程/渔业设施水动力学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长期从事渔具理论与设计和波流场中养殖网箱、人工鱼礁等渔业设施的水动力学研究,近3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的在研项目及经费:柔性渔具形状与张力数值计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2012年,30万元;节能型渔具与捕捞装备技术集成研究-拖网渔具水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十二五”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201003024)子课题,2010-2014年,24.5万元;海洋经济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海洋公益性项目,2012-2014年,120万元;青岛

11

市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价研究(山东省科技厅,2011-2013年,30万元)。在研经费200余万元。

22、刘群,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qunliu@ouc.edu.cn;0532-82031715 招生专业:渔业资源

主要研究方向:鱼类种群动力学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收录3篇。参加973项目“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典型水域生物多样性及渔场动态对海洋物理环境演变的响应”(2005CB422306),经费12万元。

23、张秀梅,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0532-82032076;gaozhang@ouc.edu.cn; 招生专业:渔业资源,增殖养殖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鱼类行为生理生态学、渔业资源增殖学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长期从事鱼类行为生态学和渔业资源养护技术研究。近3年来,获国家海洋局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9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目前主持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黄渤海生物资源调查与养护技术研究” (200903005)子课题;主持国家海洋局公益性行业专项“基于生态系统的典型海域生物资源综合修复与调控技术研究及示范”(200905019)子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2447)等课题4项。在研课题总经费500余万元。

24、高天翔,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0532-82032063,Email:gaozhang@ouc.edu.cn 招生专业:渔业资源,动物学

研究方向:渔业生态学、鱼类分类及其种群遗传学。

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长期从事渔业资源生物学、海洋鱼类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近3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6117)和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人工海洋牧场高效利用配套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子课题(201003068)”,并参与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200905019)和国家“863” 计划“黄、东海共享渔业资源归属的判别技术(2009AA09Z401)”等项目的科研工作。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篇,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指导研究生30余名。在研课题总经费200余万元。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