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原理考试整理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交通规划原理考试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交通规划原理

选择 50’(单选 多选)、名词解释20’、简答15’、论述10’、计算5’ 参考书籍:

1.《现代交通规划学》,刘灿奇著,人民交通,2001(原理部分) 2.《交通规划》,王炜等著,人民交通,2007(应用部分)

一、原理部分

1、 交通规划的一般步骤

? 交通规划包含8个工作阶段: ? ? ? ? ? ? ? ?

①目标确定 ②组织工作

③数据调查

④相关基本模型分析 ⑤分析预测 ⑥方案设计

⑦方案评价

⑧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修改

交通规划的定义:

经过调查分析,根据国家、区域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运用一系列预测方法来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规划交通网络等交通设施,并加以实施和修正的全过程。 2,交通调查

(1)地点车速:车俩通过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断面时的车速,亦成为瞬时车速 行程车速:车辆在道路某一区间行驶的距离和时间的比值,亦为区间车速

行驶车速:车辆在道理某一区间内的行驶距离和行驶时间的比值。(行驶时间中扣除停车延误时间)

临界车速: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交通密度较低时所能维持的最高安全车速。 地点车速调查方法:人工测量法;雷达测速法;道路检测器测量法;摄像法 区间车速调查方法:拍照法;跟脚法;流动车测速法

(2)延误

固定延误:由于交通控制装置引起的延误,与交通量大小及交通干扰无关。主要发生在交叉口处。

运行延误:各种交通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干扰而引起的延误、

停车延误:车辆由于某种原因而处于静止状态产生的延误。=停车时间,车辆由停止到再次启动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行程时间延误:实际行驶的总时间与完全排除干扰后以畅行速度通过调查路段的行驶时间之差。包括停车延误,因加速产生的加速延误,因减速产生的减速延误。

排队延误:车辆排队通过路段的时间与车辆按自由行驶车速通过的时间之差。 引道延误:引道实际耗时与引道自由行驶时间之差。 2、 主要的OD调查方法

(1)类别和内容:居民OD调查;车辆OD调查;货流OD调查

(2)方法:路边询问法,表格调查法,家庭访问法,明信片调查法,车辆牌照法

OD调查基本概念和术语(?)

1,出行:人、货物或作为交通方式的汽车为完成某一目的,由始点到终点之间的一次移动,称为出行。

2,出行端点:包括O点(起点)、 D点(讫点)

3,调查区:整个被调查的区域,一般是规划的整个对象区域。

4,调查区域界限:包围整个调查区的一条假象的边界线,又叫境界线。调查区境界线境界线上出入口要尽量少,以减少调查工作量。

5,分区及其质心:规划时将调查区分成若干个分区(蜘),分区是调查的基本单元,以分区为单位的交通调查又叫起讫点调查。

6, 分区重心(质心):代表同一分区内所有出行端点的某一集中点,是交通区交通源的中

心。在每一分区内,选其几何中心或出行量最大约地点作为它的质心,近似地将质心看作是分区内所有出行 端点的。

7, 境内出行:起讫点都在调查区范围之内的出行。 8, 过境出行:起讫点都在调查区范围之外的出行。

9, 境内外出行:起讫点一个在调查区范围,另一个在调查区范围之外的出行。 10 区内出行:起讫点都在同一交通小区的出行

11 区间出行:起讫点分别位于不同交通小区的出行

3、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法

2).顺序抽样法(系统抽样法) 3).分层抽样法 4).整群抽样法 5).多阶段抽样法

样本率:样本容量与总体容量之比,一般2%~20%

原则(?)

4、 小区划分原则

? ? ? ?

①同质性——分区内土地使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尽量使其一致; ②尽量以铁路、河川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界限;

③尽量不打破行政区的划分,以便能利用行政区政府现成的统计资料; ④考虑路网的构成,区内质心可取为路网中的结点;

? ⑤分区数量适当,中等城市一般不超过50个,大城市最多不超过I00—150个,数量太多将加重视划工作量,而太少又会降低调查和分析的精度;

? ⑥分区中人口适当,约1万~2万人,靠市中心的分区面积小些,靠市郊的面积大些。

5、 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 相互作用,互相反馈。

土地利用和交通是互为因果关系。人们活动的活跃(交通的发展)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土地利用的发展(城市建设)又会诱发人们的生活和出行。

土地利用两个模型(教材P74) ① 汉森模型

两个变量:(1)可达性:表示某区所具有、产生与它区相互作用机会的可能性。(2)开发可能的土地面积

i 小区的可达性为

汉森模型的特征:自区的可达性不能在其所在区考虑;时间距离不明确;适用于短期预测

② 劳瑞模型

? 模型的概要

? 利用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式

? 原则上,对象区域为封闭的城市区域(没有人员的出入) ?

? 决定各区的住户数和就业人口的分布 ?

? 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利用的活动主体:基础产业部门;非基础产业部门;住户部门

6、 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方法

四阶段即:交通的发生和吸引, 交通的分布预测, 交通方式划分,交通流分配

(内容(影响因素),任务,计算方法,四阶段之间联系 第四阶段中,交通流的分配,两大方法(均衡分配<其中有哪些模型>,非均衡分配)的原理,相关概念,区别)

Ⅰ交通的发生和吸引

⑴内容(?):①概述②影响出行生成的因素③生成交通量的预测④产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

⑵任务:求出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总量,即生成交通量,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⑶生成交通量的预测方法:

①原单位法:(1,个人原单位法{最常用方法之一}:根据人口属性以不同出行目的单位出行次数为原单位进行预测;2,面积原单位法:以土地利用或经济指标为基准的原单位,即以单位用地面积或单位经济指标为基准对原单位进行预测) ②增长率法 ③聚类分析法

? 聚类分析法的优点:

1.直观,容易了解 2.有效利用资料

3.容易检验与更新

4.可适用于各种研究范围 ? 聚类分析法的缺点:

1.每一横向分类的小格中,住户彼此之间的差异性被忽略

2.因各小格样本数的不同,得到的出行率用于预测时,会失去其一致的精确性 3.同一类变量类别等级的确定是凭个人主观,失之客观 4.每一小格规划年的资料预测较繁杂

④函数法

⑤个人分类法:是对基于家庭的分类模型的一种替代方法 优点:a,个人出行产生模型同经典的交通需求模型的其他部分完全兼容,都是基于出行者而不是家庭;b,也可采用交叉分类方法 c,建立个人分类模型所需要的样本数比家庭模型少几倍 d,很容易考虑人口统计的变化 e,个人分类较家庭分类预测起来更容易 缺点:很难兼顾家庭间的相互影响,家庭的花费和预算

⑷发生与吸引交通的预测(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函数法) ①原单位法

生成交通量=各小区发生交通量之和=各小区吸引量之和

若不满足此等式,则需要调整,调整方法有:总量控制法和调整系数法 ②增长率法

特点:可以解决原单位法和函数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可以反映因土地利用的变化引起的人们的出行的变化以及对象区域外的交通小区的发生和吸引交通量。由于具有内外交通,增长率法可以预测对象区域外的小区的将来交通量。 ③聚类分析法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