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20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曦月(xī)经纶(lún)纤云(qiān)轩邈(miǎo) ....B.十仞(rèn) 沿溯(shù) 藻荇(xìng) 驱犊(dú) ....C.燕然(yān) 横柯(kē) 素湍(tuān) 缥碧(piǎo) ....D戾天(lì) 飞漱(shù) 萋萋(qī) 千转(zhuǎn) ....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曦月 落晖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B.征蓬 燕然 互相轩邈 泠泠作响 C.东皋 徙倚 嘤嘤成韵 鸢飞戾天 D.萋萋 侯骑 经纶世务 沉鳞竞跃

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4.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

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6.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2分)

A.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10分)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

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

而我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西安府。这个地名有“西方平安”的意思,是陕西省的省会,要从北京向西南做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才能到达陇海路西端的这个终点站。我的计划是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苏区。在西安府以北大约一百五十英里的一个市镇——洛川,当时是陕西红区的起点。洛川以北的地区,除了公路干线两旁的几个狭长地段以及下文将要提到的几个地点外,已经全部染红了。大致说来,陕西红军控制的地区南到洛川,北到长城;东、西两边都以黄河为界。那条宽阔的浊流从西藏边缘往北流经甘肃和宁夏,在长城北面进入内蒙古的绥远省,然后曲曲折折地向东流行许多英里,又折而向南,穿过长城而构成陕西、陕西两省的分界线。 (1)文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人(国籍)。(2分)

(2)上述文字节选自《_______________》,该书原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我”此行的目的地是______________,此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2分)

(4)“我”心里兴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有点不舒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文中画线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2分)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题目。(4分)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描述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8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分)

(1)夏水襄陵( ) (2)或王命急宣 ( ) ..1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写水时,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山连绵不断、雄伟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疾。

D.文章仅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13.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8分)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①高梁桥水:指位于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高梁之水。②螺髻:发型如螺壳形。③盖: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挡雨之具。④挂进贤冠:挂,摘掉。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这里指官帽或乌纱帽。⑤情障:久存于心的愿望。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道此入玉河____________ (2)去桥可三里____________ ..(3)大可七八围许____________(4)思立亦以为然____________ ..15.用“/”为下面句子划分两处停顿。(2分)

松 身 鲜 翠 嫩 黄 斑 剥 若 大 鱼 鳞 大 可 七 八 围 许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chōng):夕阳。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A.解衣欲睡 ( ) .B.相与步于中庭 ( ) ..C.止午、未、申三时 ( ) .D.安可为俗士道哉 ( )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品析【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0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