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文化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6 《农桑辑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7 郭守敬不仅是优秀的水利专家,而且是卓越的天文学家。他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了更为准确的《授时历》,运用时间长达360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

8 元代医学的成就令人瞩目,发展为十三科。

9 元代纺织业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是棉花广泛种植。

第八章 晚清帝国文化

一、古典文化的集成

1 明清两代,中国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编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2 《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始于清康熙年间,被康有为称为“清代第一大书”。 3 《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属于类书,《四库全书》属于丛书。 4 在中国文化史上,《永乐大典》确乎是一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 5 《古今图书集成》遂成为现存的搜罗最博,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

6 《古今图书集成》虽然绝比不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规模,但与约3500万字的《大英百科全书》比较,仍可称为煌煌巨?,因而在国外有“康熙百科全书”之称。

7 清代朴学脱颖而出,成为乾嘉时期的主导学术。 8 以故顾氏被称为朴学的开山大师。

9 客观而论,清代朴学对古籍文献的整理与考据工作,对于学术文化的传承不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极端皇权与文化专制

1 鲁迅将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喻为“脍炙人口的虐政”。 2 明代文网的编织者是朱元璋。

3 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桎梏。 三、理学的嬗变

1 初明时期,是理学的“述朱期”。

2 陈献章是明代理学家中第一个大胆“通禅”的人物。 3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的开创者。

4 王学又叫“心学”,因为王守仁把“心”视作第一性的、本原的东西。王守仁“心学”的主旨是“心即理”说和“致良知”说,其实行路径是“知行合一”。 5 王学极一时之盛,成为明代中后期的“显学”。

6 到了泰州学派,这一层意味则更加明朗,并对礼教教条提出某些尖锐的批评和嘲讽,形成一种有悖于纲常名教的异端色彩。

7 功利主义是泰州学派另一富于战斗性的思想,它直接针对理学禁欲主义。 8 泰州学派正是这种思潮在中国的早期代表。 9 顾炎武、王夫之、唐甄 四、启蒙新声

1 顾炎武明确区分“国家”和“天下”两个概念。

2 黄宗羲认为,天下与君主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3 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主张以法制来抑制君权。

4 黄宗羲提出设学校以监督朝政的思想。

5 明清启蒙浪潮还大力提供实学精神。实用理性是中国文化的的特征之一。徐光启是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先导人物。

6 清初启蒙思想家们极力从复兴儒学的立场出发,高扬经世致用的旗帜。黄宗羲认为,儒学本质上是经世致用之学。

7 清初另有倡导实学的“颜李学派”,其领袖人物颜元、李塨。 五、耶稣会士来华有东西方文化交流

1 当利马窦等传教士进入中国时,正值明朝末期。 2 利马窦堪称西方“汉学家”之先驱。

3 汤若望所著《远镜说》标志着西方光学正式传入中国。 4 至今沿用的阴历就是崇祯历法。

5 中国的绘画、建筑、戏剧、诗歌、陶瓷丝绸及典章文物,风磨于南欧和西欧,被称为“洛可可艺术”。

六、郑和七下西洋与“迁海令”

1 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元世祖忽必烈曾发动远征日本列岛的战争,但以失败告终,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以武力征服海外国度的尝试。 2 民间流传的“三保太监下西洋”,便是发生于明朝初期。 3 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

4 为了政治目的远航,一是为了寻找不知所踪的明惠帝,二是为了向海外炫耀明帝国的强大国力。

5 为了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斗争,清廷于顺治十八年颁布迁海令。 5 乾隆年间,正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七、市井口味与小说丰收

1 苏州是清代前期传统工商业水平的最高代表。

2 一位在清代前期游历过苏州的法国人,称苏州是“高级趣味的工艺和风靡全国的风尚的策源地。

3 市井文化的繁荣,为明清小说的丰收准备了肥沃土壤。 4 金瓶梅 “三言”、“二拍”

5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它们分别是历史小说,侠义小说,神怪小说,世情小说的典型代表。

6 《三国演义》开章回体小说之先河,是中国历史长篇小说最杰出的巨著。 7 《西游记》取材于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经的故事。

8 清代小说也有所谓四大流派,即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拟古派,《红楼梦》为代表的人情派,《儒林外史》为代表的讽刺派,《三侠五义》为代表的侠义派。

第九章 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一、经世实学

1 对于道咸间学风之变的社会背景,那一时代成就最大的经世学者魏源。 2 清中叶提倡议政最力者是龚自珍

3 澧运、盐法、河工在明清时期被称为“三大政”。

4 魏源根据《四洲志》等材料,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5 注意探讨本朝掌故,纂修当代史,是道咸间学术的又一特色,其创始者是魏源。

6 道咸间的经世实学是中国“古学”通往“新学”的桥梁。 二、兴办“洋务”与“中体西用”模式

1 19世纪60年代伊始,中国出现了一股模仿西方工业化模式,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实业一体化浪潮,为“洋务运动”。

2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3 把中体西用的概念说得最为清晰,把中体西用的内涵阐述得最为充分者,莫过于张之洞。

三、近代文教机构的兴办与知识分子形成。

1 书院改制与新式学堂的设立是近代教育改革的主线。 2 在近代外国商办报刊中,最著名者为《申报》。

3 在近代出版机构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巨的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 4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 四、从“维新”到“革命” 1 康有为《大同书》

2 维新派的另一员健将,是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彗星”的谭嗣同。 3 严复被时人誉为“中国西学第一者”。

4 孙中山借鉴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五权分立”学说。 五、五四狂飙

1 青年胡适亮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帜。 2 《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3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高度称赞《阿Q正传》这部讽刺写实小说是世界的。 4 北京大学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民主堡垒,而且是科学精神的摇篮。 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

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发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经济思想。 七、文化论争

1923年春,又爆发了著名的以人生观为主题的科学与玄学之争。 八、汉字改革

20世纪80年代编出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收录汉字3500个。1988年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共收汉学7000个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