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 复习重点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学教育心理学 复习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上对它进行分析。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知,即自我认知,它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基础。

情,即自我体验,它是自我意识的情绪部分,包括自尊、自豪、自爱、自卑、自怜、自我感受、责任感等。

意,即自我调节,它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暗示等形式。

(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身体、容貌、风度、体能等生理特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名望、地位、权利、义务、人际距离、拥有亲朋及经济条件等社会属性的意识。

心理自我:又称精神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心理状态及心理过程等心理特征的意识。

(三)自我意识的特点

自我意识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和独特性五个主要特征。 1. 自我意识的意识性 自我意识的意识性又称自我觉察性。 2. 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社会性是自我意识的本质属性。 3. 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个人不仅能根据客观的评价和自己实践的反馈信息形成对自我的意识,而且能通过自我意识控制自身的心理与行为。

自我意识能动性的发展是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标志。 ..........4. 自我意识的同一性

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是指自我意识的协调同一性。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自我意识的社会制约性与个体能动性的统一。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影响又是通过个体的具体生理、心理条件实现的。另一方面个体自我意识内容各组成成分是协调发展的,具有内在同一性。

5. 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其原因是遗传条件和社会经历的不尽相同。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 成人感 2. 自我评价能力 3. 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二)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 不平衡性 2. 动荡性 3. 自主性 4. 前瞻性 5. 闭锁性 6. 社会性

第三节 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一、什么是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容尺度。 ...可从两部分来理解价值观:第一,必须要满足主体的需要才能说有价值;第二,必须能够对应作为客体的性能和属性,包括认识和评价客体,这里的客体自然包括人。

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弗洛姆将价值观分为:接纳型、剥削型、贮藏型、市场型、厌世求死型和生产型价值观;而斯普兰格将价值观分为理论性、艺术性、政治性、经济性和宗教性价值观等多种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构成

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三个基本的成分:

价值目标:是个体思考、确定并追求的对其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它涉及“人的行为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是个体行为的动因,是价值观的核心成分。

(2)价值手段:是个体为了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方法、途径。它涉及“人怎么行动”的问题,是价值目标的实际表现。

(3)价值评价:是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做出的判断。它涉及“人怎样行动才有意义”的问题。它对于个体采取某种手段去实现目标起着推动和阻碍作用。

(三)价值观的特点

1. 稳定性和发展性2. 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3. 主观性和选择性4. 系统性5. 导向性 二、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 中学生价值观:是中学生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中学生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是现代学校学生文化建设的根本和突破口。

以下是裴娣娜教授对北京市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结果:

1. 金钱虽重要,但在中学生心中并没有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友谊 2. 中学生同意收入高低取决于个人工作能力和效率,同时对收入差距拉大有忧虑 3. 在观念上普遍认为需要爱国精神,但实际行为与观念有些差距 4. 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和意识在中学生身上有明显的表现 5. 中学生很看重生命权、隐私权、自由权,但对选举权表现一般 6. 中学生喜欢外国电影的比例高于国产电影,原因主要是拍摄技术好和故事情节吸引人 7. 半数中学生表示不愿从政,对社会上编织关系网表现很无奈

8. 当代中学生更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兼顾,但实际行为与观念略有差距 9. 中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都比较强,而在相应的能力方面不够理想 10. 在顺从与独立、统一与个性上,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非常强烈

11. 现在的中学生非常认同开放和创新,对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自信心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从总体上,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同时,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 第二,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

第三,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 第四,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三、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二)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 (三)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第四节 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心理品质。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对它更科学地表达为 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的想象力。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二)创造力的构成 (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

(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也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

(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三)创造力的特征

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三个特征:

(1)变通性。 (2)流畅性。 (3)独特性。 二、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二)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三)“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四)“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三、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

(一)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

首先,让学生不要去迷信书本上的知识,多动脑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知识。

其次,教师要确立现代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把思维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教师的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陈旧的“填鸭式”“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应彻底摒弃。

最后,教师要强化“大教学观”,要利用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三)创设合适的环境

创设合适的环境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要想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首先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必须真正把学生当做人,当做一个“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生命”。

其次,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要关爱差生。

最后,教师要把微笑带到课堂,让教师的威严和亲切和谐地统一于爱心之中。课堂上,教师要和蔼可亲,多给学生鼓励。

2. 鼓励学生的参与欲 3. 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想象 2. 利用文字途径,引导想象3. 在实践活动中鼓励想象 (五)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六)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 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

(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八)开展“第二渠道”教学 (九)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1)原型启发,在仿生比拟中求创新。(2)不落常规,在反思寻异中求独特。 (3)不主故常,在多种变化中求变通。(4)由此及彼,在自由联想中求流畅。 (5)穷尽脑筋,在搜集罗列中求最佳。(6)连续思考,在突然放松中求顿悟。 (十)考试模式综合化(十一)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第五节 中学生智能的培养(会出论述题)

一、什么是智能 (一)智能的定义

目前,根据对人脑已有的认识,结合智能的外在表现,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智能进行研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观点有思维理论、知识阈(yù)值理.........论及进化理论等。 .....

智能:是知识与智力的总和。其中知识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而智力是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能力,是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

一般认为,智能即智力,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

有人认为智能是多种才能的总和。有人认为智能由语言理解、用词流畅、数、空间、联系性记忆、感知速度及一般思维7种因子组成。

在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智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认识活动的各种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5个基本因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独特的心理结构。

(二)智能的结构

(1)双因素说。英国的斯皮尔曼提出了智力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观点,即一般因素G与特殊因素S,特殊因素有多种。

(2)群因素说。美国的心理学家塞斯顿认为智力包含7种主要因素,即语言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语词流畅程度、计数能力、机械记忆能力、空间能力、知觉速度等。

(3)三维结构说。美国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包含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结果。内容指测验材料,包含了图形、数字、文字和行为描述4种;操作指思考、加工,包括认知、记忆、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和评价5种;结果指被试作的反应,包括单位、分类、关系、体系、变换和含义6种。智力因子=内容4×操作5×结果6,这样智力就被分成了120个智力因子。

二、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

中学生的基本特点是:在整个中学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了优势。这样的思维特点构成了中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的一般特征,表现在五方面:

1. 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2. 思维有了预计性3. 思维的形式化倾向 4. 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 三、中学生智能的培养(易出论述题)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中学生的智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家庭结构是否正常,家庭中的危险因素和家长的行为则成为培养中学生智能的主要因素。

首先,就家庭结构是否正常而言,父母离异会影响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智能发展。 其次,家庭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对孩子没有积极的情绪、母亲高度焦虑或抑郁、父母僵化的育儿观念等,都不利于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最后,家长的行为主要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父母教育态度是否一致,家庭关系,父母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