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学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此外,上下联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否则,就犯了对联的大忌。比如“科学能致富,诚信能纳财”就犯了对联的大忌,因为上下联都有“能”字。还有就是意思不能雷同,如下面对联的意思就有些重复:“春晖盈大地,朝霞满山川。”贴对联或有关对联的排序时,注意仄(三、四声)起平(一、二声)收。

命题法2 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的范围很广,从广义看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从狭义看则专指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方式。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命题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一起考查。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

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的命题角度如下:

微角度1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八你不要灌米汤。(李季《王贵与李香香》)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特别提醒- 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①同类相比。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②表示猜度。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③表示想象。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④表示举例的引词。如: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党的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5 / 20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微角度2 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拟人。把物当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2)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比拟的作用: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微角度3 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

(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

(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7)材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青铜代镜子) ..(8)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9)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不但要读点鲁迅,还要读点韩寒。 ....(10)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

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表达效果。 -特别提醒-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1)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本体和借体不能同时出现。 (2)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 微角度4 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基础是真实性,被夸张的事物不是真如此,而是经过作者丰富想象的主观感受。 夸张主要有以下几种:

6 / 20

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借代 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1)扩大夸张

把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或作用等,用夸张的语言尽量往高、多、强、大等方面说。例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缩小夸张

把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或作用等,用夸张的语言尽量往低、少、弱、小等方面说。例如:

天是那样蓝,几乎是透明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 (3)超前夸张

把在时间上后发生的事物或行为说成先发生,或者说成同另一先发生的事物或行为同时发生。例如: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夸张的作用:①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提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读者。③可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特别提醒-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1)夸张的基础是事实,夸张不是浮夸。 (2)夸张和事实距离不能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例如:屋子里静极了,连一根钉子掉在地上都听得见。(“钉子”换成“针”就合适了) (3)夸张要注意场合和文体特征,如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修辞。 微角度5 辞手法叫对偶。

对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对偶的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

7 / 20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的修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微角度6 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排比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句子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①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心中的诗意吗? (2)句子排比

例如:①适应是什么?适应是泰山悬崖上迎风劲舞的青松,是寒冬腊月里傲雪盛开的腊梅,是电闪雷鸣中高傲飞翔的海燕。

②疑心是大海中的网,网住了自由的鱼;疑心是清水中的沙,搅混了清静的水;疑心是浓情中的刺,刺痛了缠绵的心。

排比的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使文字流畅有气势,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微角度7 设问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问自答,例如: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只问不答。例如: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设问的作用:①提醒注意,引导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微角度8 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反问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 ①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②凡属炎黄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2)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

①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便于情感抒发,能激发读者感情,引起情感共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8 / 20

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一般只问不答,答

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