鏂规眽濂?涓浗鏂伴椈浼犳挱鍙? 澶嶄範绗旇 - 鐧惧害鏂囧簱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鏂规眽濂?涓浗鏂伴椈浼犳挱鍙? 澶嶄範绗旇 - 鐧惧害鏂囧簱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座均线电广播电台。周恩来、朱德等人亲自主持了筹建工作。电台呼号为“XNCR”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播出中共中央重要文件,以重要社论和各类文章,同新华社的文字广播相配合。 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与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

1、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简答《反对党八股》与延安《解放日报》的关系) (经过为前三点,括号里的问题只用大前四点)

1)1942年全党开始整风。同年2月初,在延安,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为党的宣传工作特别是新闻界的整风运动指明了方向。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这是党报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党报的性质、任务及如何办好党报都作了具体指示。《通知》发出后,《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最前面,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和博古在延安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70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

2)改版前,《解放日报》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1942年1月,《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改版。在改版前,版面安排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地.

3)改版后,第一版是反映各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才是国际新闻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各专论。 4)成效:在内容上,报纸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联系群众,联系实际上迈进了一大步。集中力量报道整风运动的发展情况,发表了大量指导整风运动的文章和社论。加强了报纸的党性、群众性、组织性和战斗性。有力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

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延安《解放日报》又提出了“全党办报”的方针,强调党报必须由全党来办,党报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整个党组织的一份子,不允许与党唱对台戏。

《解放日报》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以及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4)意义:经过整风改革,不仅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深入改革,同时还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理论。

5)《新华日报》在改革中提出并解决的理论问题。

A、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探索问题的本质与特点,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人物。 B、确定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C、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了“人民公仆”的思想。

D、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反对“技术第一、政治第二”的观点。 E、反对党八股、梳理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

F、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 四、中外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

第二节 国统区新闻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

一、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

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作为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成为我国抗日宣传的中心。一大批抗日救亡报刊问世。 1、《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虽然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但在名义上为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由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樊仲云任总编辑。停刊后相继在广州、桂林复刊,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2、《抗战》:创刊于1937年,三日刊,由邹韬奋创办并主编,,后迁至武汉出版。 《大公报》:1937年11月,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抗日宣传中心也随着国民党政府中心迁至武汉。最早迁至武汉的是《大公报》,天津沦陷后迁至武汉后迁往重庆。

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群众》周刊《新闻日报》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首次在国统区公开亮相。 3、《群众》:1937年底,在汉口创刊,编辑兼发行人为潘梓年,以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中共全面抗战为宗旨,后迁至重庆复刊。

4、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于1937年11月在上海沦陷前夕成立。由范长江、夏衍等人发起。后成立武汉分会。“青记”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著名的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党通过参加这个组织的中共党员,努力团结国统区广大的进步新闻工作者,积极争取民主,争取新闻自由和开展抗战宣传。

5、国新社: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范长江以“青记”骨干为基础,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1938年10月,在长沙正式杂志社并对外发稿,刘尊棋任社长,范长江任副社长。后迁至桂林并设立总社。同时在重庆设立了国新社办事处,成为正式向国内外发稿的全国性通讯社。国新社的政治主张是抗日和民主,在抗日战争的各个时期,该社的主要业务是向大后方的报刊和海外华侨报纸发送新闻通讯和专稿。在抗日宣传报道上,国新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重庆、桂林等内地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

1、重庆各报联合版:1939年5月3—4日,日寇收音机对重庆实施大轰炸,各报房屋倒塌,损失惨重,鉴于这种困难状况,重庆《中央日报》《时事新报》《扫荡报》《新华日报》等10家大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于5月6日合作发刊“重庆各报联合版”,在《时事新报》的防空洞中编排印刷,共出版了99天,后各报恢复各自出版。这是我国新闻史上有报纸联合版的开始。 三、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 1、《新华日报》:1938年初在汉口创刊。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内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大型机关报,在国统区坚持出版了9年多。它直接向国统区人民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人民军队的丰功佳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声讨了日寇的,旗帜鲜明地支持国统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国统区坚持了同国民党顽固分子的斗争。 2、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

1)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是国统区人民心中的灯塔。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顽强的斗争。 2)在物资条件方面,最大的困难是纸张的问题,国民党企图用断绝纸张的供应来扼杀《新华日报》,新华日报一方面争取纸张分配的合法权利,取得业界的支持,另一主面到市场零星购买甚至自己创办小型纸厂,保证了纸张的供应。

3)在发行方面,国民党控制了邮局和报贩,阻止发行,新华日报社雇用了一百多名报童,建立起自己的发行队伍。 4)在言论、新闻报道方面,始终同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进行斗争,把合法的斗争和非法的斗争结合起来, 5)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力突破新闻检查和封锁,直接向国统区人民群众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比如“皖南事变”。此外,还采取了

“拒检”“开天窗”等办法,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检查制度。 2、《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和斗争情况、重要经验、意义 1)《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在创刊词中它庄严宣告将“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致力”。报纸出版后很受欢迎,它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38年10月25日,国民党军队撤出武汉,《新华日报》出版至24日,但25日就在重庆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在重庆出版了8年又4个月。 2)《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奋斗了9年。在这9年中,国民党一方面让《新华日报》公开发行,一方面又加以种种迫害。它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获得了胜利。对国民党采取的“战时新闻管制”,《新华日报》采取多种斗争方式,如“暴检”。《新》还经常采取给国民党“算账”的方式,写一结文章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用其压制言论自由的事实揭露国民党表里不一的做法。善于利用矛盾。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甚至不惜以“违检”的办法,冒着被查封的危险去夺取胜利。 3)《新华日报》的许多做法和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A、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 B、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C、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 D、内容丰富,精心编排。

3、范长江对抗日时期的新闻业的贡献

范长江,抗战时期最活跃、最杰出的记者。他以人民利益为重,全身心地投入“青记”和 “国新社”的活动。

1)采写了台儿庄战役的重要通讯。2 )他发起和领导了著名的“青记”。培养了大量记者投身抗战宣传斗争中去。3)他1941年4 月在香港创办了《华商晚刊》4)他后来进入华中解放区后,投身新闻事业的开创和发展。 四、香港、澳门与海外的抗日报刊及其宣传活动

第三节 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一、日伪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二、伪满等早期汉奸政权的新闻立法活动 三、汪伪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四、上海“孤岛”抗日报刊和沦陷地区的抗日宣传活动 1、“孤岛”时期: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这段时期的上海租界地区。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华界地区,英、美、法等西方国家控制的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因其四围均为日军侵占而形同“孤岛”。这一时期,中外各种政治势力,无不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在孤岛上创办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介,开展舆论宣传活动。 2、《译报》:是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12月在上海租界内创办的一份纯翻译的小报,利用外报材料报道抗日信息,宣传抗日主张,由夏衍主持报务,其刊登的新闻及言论,全部译自英美法等国通讯社稿和上海租界内的外文报纸。后被日军通过租界当局中下令取缔。 3、“洋旗报”: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因可以不受日伪检查,因而在1938年后出现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士,利用沦陷区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至1938年冬,上海租界内的洋旗报达十六七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

4、上海“孤岛”时间的“洋旗报”及其进步意义

“孤岛”时期,上海租界内有哪些重要的抗日报刊?它们的斗争情况如何?(课本)简述上海“孤岛”时期的抗日报刊及其抗日宣传与斗争(社科院1995)

1)从1937年11月上海论陷到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形同“孤岛”,这五年时间史称上海“孤岛”时期。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法美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些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作为“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

2)这些“洋旗报”在特殊的环境中生存,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为抗日活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945——1949) 第一节 国统区国民党新闻编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

一、新闻事业中心的东迁与争夺新闻阵地的斗争 《文汇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创刊的著名抗日报纸,战后于1945年8月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声称该报为无党派的纯商业报纸,以言论自由为最高原则。

二、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

1、拒检运动: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以1945年8、9月间的拒检运动声势最大。

1)8月,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该书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的造谣诬蔑。

2)接着重庆16家杂志社正式发表拒检声明,并得到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支持拒检运动的杂志社达到了33家。中共坚决支持国统区出版界发起的这场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

3)9月,由重庆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4)“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国民党当局束手无策,被迫宣布于10月1日起撤销对新闻和图书杂志的审查。国统区新闻界文化界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拒检运动的洗礼,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检查制度在收复区还在继续;其次,报刊杂志的创刊,仍需登记核准;再次,邮电检查制度也还没有废止。 2、《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论战

三、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的衰落 1、《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在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底在重庆创刊,由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学生报》:前身是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的实习报纸《学生新闻》。

国统区内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其代表人物中不少是民主党派的成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观察》周刊。

2、第三条道路

1)产生背景:在国统区,政治黑暗,新闻事业遭到严重摧残。国统区的进步报刊几乎完全不能出版。此时,主张“第三条道路”的言论又在报刊上热闹起来,成为国统区新闻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2)含义:所谓“第三条道路”即:不满于国民党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也不愿实行共产党的人民民主专政,而希望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道路。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3)结果:鼓吹“第三条道路”最有影响的《观察》周刊,也于1948年12月被国民党查封。 3、《观察》周刊:前身是在重庆出版的《客观》杂志,由储安平创办并担任主编。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发表过不少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文章,同时,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认为是“以暴制暴”。

第二节 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收缩

二、新华社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

1、抗战胜利后,新华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在组织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的工作机构较前扩大、充实,至1946年6月,在国内建成9人总分社,40多个分社。此后,中央提出“全党办通讯社”的口号,对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实行报、社合以,以通讯为主的体制。

2)在业务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提出了提高报道水平、改进新闻写作、加紧业务学习等新的任务要求。提出新华社由供应解放区的通讯社转变为面向全国的通讯社。

3)1947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发动全面进攻后,新华社分两支队伍,一支由范长江率领,由总社少数精干人员组成,番号为“四大队”,留在陕北,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中央纵队从事新闻工作,充当党中央的耳目喉舌。另一支由时任社长廖承志率领,向太行山区转移,在太行山重建临时总社,后来总社随着东渡黄河向河北平山转移。此后,中共中央恢复了对新华社的直接领导。同时,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也迁至平山。

4)在解放战争期间,军事宣传报道始终是人民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前期,新华社等新闻机构不仅加强军事评论工作,还通过各种评论、社论报道分析战局,展望光明前景;在转入反攻后,更是全力以赴投入大反攻的报道与宣传。为了作了军事报道工作,军事报道网迅速发展,先是组建记者组或记者团随军进行采访,后在此基础上扩建前线分社。

5)毛泽东也为新华社写了一系列新闻报道与评论,影响深远。 2、《人民日报》创刊:1948年6月,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平山创刊,由原《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改组而成,实际上发挥党的全国性机关报作用。1949年是中国人民革命和人民新闻事业走向全面胜利的一年。华北《人民日报》迁入北平出版。8月中共中央决定该报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胡乔木、范长江等先后担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 三、反“客里空”运动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1、反客里空运动:1947年6 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语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客里空”是一些不真实新闻的代名词。《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纠正。《晋绥日报》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后各个解放区的新闻界普遍展开反对“客里空”的运动。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2、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收获:

1)背景:土地改革刚开始时,存在着右的倾向,并且在新闻宣传中反映出来。主要表现为过分渲染了地主主动“献地”的行动。这类宣传多为失实报道,由此造成农民对党报的不信任和不满情绪。

2)经过:1947年4月,刘少奇领导工作委员会到达晋绥解放区,检查土地改革工作,发现了明显的右倾偏向以及农民对党报的某些不信任心理。6月,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领导下,开始纠正右的倾向。 6月15日,《晋绥日报》刊载了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章节片断,并发编者按,指出要“肃清客里空”。、。 6月25日和26日,《晋绥日报》发表了刊载部分不真实新闻及其作者、编者的检讨文章,公开揭露了检查出来的新闻报道中的不真实现象。并号召群众加以检举,协助报社弄清真实情况。

由于反“客里空”运动对当时各解放区的新闻事业均具有普遍意义,中共中央决定在全解放区推广这一运动。新华社也于9月1日发表社论,号召解放区新闻界向《晋绥日报》学习,“彻底检查自己的立场与作风”。

解放区的各家报纸、新华社总社及各分社,均全面检查了“客里空”的问题,由此在解放区掀起了一个反“客里空”的运动高潮。 这次运动从1947年4月开始到9月告一段落。

3)收获:反“客里空”运动,即以反对弄虚作假的新闻作风为内容的新闻改革运动。这次运动纠正了土改中的错误宣传,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健康开展,促成了新闻工作者的一次自我教育运动,从思想上、组织上纯洁了党的新闻工作队伍,增强了战斗力,维护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挽救了党报在群众中的威信,同时也丰富了党的新闻理论。但是在运动中也存在着“左”的错误。 3、毛泽东对《晋绥日报》工作人员的讲话:

1)1948年3月下旬,毛泽东接见《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发表了重要讲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2)主要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在解放区新闻工作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并指出:我们在纠正偏差的时候,应当采取分析的态度,不应当否定一切。并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先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 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 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意义:毛泽东的讲话,不仅仅是对《晋绥》的工作人员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和鼓舞,同时也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

第三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再发展与走向全面胜利

1、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刘少奇去学习班做了长篇讲话,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1)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个重要桥梁,新闻工作应该反应群众的呼声,同时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

2)指出党和人民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第一,马列主义的修养,就是要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论和阶级分析法;第二,政策路线的知识,就是要坚定地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既批评左倾,又反对右倾;第三,正确的基本态度,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就是要多看多问,多做研究工作,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意义:刘少奇的讲话,充满了对党报工作者的爱护和期望,同时也凝结着对党报工作中深刻的教训。 2、新华社等主要新闻机构还将改进与加强新闻报道问题列为工作重点之一,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

一是强调新闻报道要有全局观念,在报道上,虽立足于本地区新闻,还需照顾对全国的意义和影响; 二是强调努力扩大报道范围,要大大加强城市报道,特别是城市工人运动和经济建设的报道; 三是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准确、迅速、简练。 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全面崩溃

至1948年,国民党系统的新闻事业发展到了顶点,在国统区建立起一个遍布全国的新闻事业网。

第十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1、中国新闻社:为了便于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国,国家决定组建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的中国新闻社,1952年9月,中国新闻社在北京成立,10月开始发稿。该社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起组织,金仲华任社长。其编辑机构最初在新华社内,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建设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2、北京广播电台:为了便于对外报道,国家决定建立专台对国外广播,1950年4月,北京广播电台正式成立,用英语等7种外国语言播音。人民广播电台的宣传报道任务,一是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二是社会教育,三是文化娱乐。根据这三项任务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各电台陆续开办各类新闻性、教育性和文艺性的节目。 3、“九台式”:是建国初期有线广播建设的主要模式。是吉林省九台县委书记张凤岐偶然听到县城的有线广播线和电话串音,从中得到启发,开始利用已有的电话线路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这为当时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有线广播提供了一个可资效法的楷模。九台式广播站在全国得到推广,提高了当时我国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普及率。 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

一、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

三、新闻业务的建设与新闻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

一、经济生产宣传报道 二、政治外交宣传报道 三、思想文化宣传报道

第四节 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

一、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 二、《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

1、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与1942年《解放日报》的改革,作对比)

1)背景:1956年,《人民日报》开始酝酿新闻工作改革事宜。7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宣告改版。在改版社论《致读者》中,首先总结了创刊八年来的成绩,同时承认仍然存在教条主义、党八股等严重缺点,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目的是率先行动,为全国新闻界改革做出了典范。它的改革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成绩,纠正缺点错误,求得更大进步

2)改版重点:

一是扩大报道范围,报道生活里的重要的新的事物;

二是开展自由讨论,有许多问题是在讨论中逐渐得到答案的; 三是改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3)改版后的变化:

第一,最大的变化反映在新闻报道上,新闻数量大增,新闻报道的题材变得广泛,开始提倡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新闻,更加关心和贴近读者的生活;

第二,言论明显改进。副刊与作进一步加强,在照片的使用上,更为灵活。

第三,认为人民日报一字一词都必须代表中央的论调也被改变。除了少数的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使思想界更为活泼。

4)收获和意义

①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冲破了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对苏联和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简单地照搬和批判。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EG:人民日报的改版、文汇报、光明日报、大公报的发展。③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2、1956年新闻改革的经过、内容和意义?

1)背景: 1949-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但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对苏联的经验做法照搬照抄,这些都造成了新闻机构的日趋单一化,新闻宣传日益的公式化的不良现象,这是当时新闻界存在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的时机与条件开始成熟,4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发展科学文化的“百花齐放,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