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及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成因及现代启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尽管已时过境迁,但人们对大萧条仍然如此关注, 无非是为了防止重蹈覆辙。二战之后,世界经济更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经济危机亦频繁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的周期大为缩短。1973年由石油危机引发了经济危机,美国经济陷入“滞涨”;1987 年, 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 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发达国家经济衰退;1997年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再次冲击世界经济;2001年,世界经济经历了IT产业泡沫破灭带来的衰退后,2002 年又遭受了全球股价大幅度下跌的冲击,加剧了全球通货紧缩的程度;2007年夏天,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直至今日,危机仍在继续。面对不断缩短的经济危机周期,如何提高现代国家预防和解决经济危机的能力,特别是克服当前的金融危机,人们不禁再次反思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通过对其成因的分析,从而寻求一些启示。大萧条让后人看到了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的巨大差异,认识到政府在克服经济危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面对经济危机,特别是当前的金融危机,政府应该怎么应对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面对危机,政府必须要稳定民心,取信于民。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告诉所有美国国民:“首先让我明确地说,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因此,罗斯福总统在克服经济危机过程中,利用著名的“炉边谈话”,争取人民的支持,“??对于人民给予的忠诚支持,我是感激不尽的??归根结底,在我们调整金融体制上,有一个因素比货币更重要,比黄金更重要,这就是人民的信心。执行我们的计划成功的要素就是信心和勇气。??我们要团结起来消除恐惧。??”

[18]

而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温家宝总理也发表了类似

的讲话,认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加重要。因此,稳定民心、取信于民至为关键。

第二,完善市场机制,将市场的自发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在利用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进行资源配置、自动调节经济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的作用,通过国家宏观调控这只强有力的“有形的手”,克服市场自由的缺陷。当然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主要应通过经济手段来进行,不仅可以在低潮时防止经济下滑,在萧条来临之前防止出现绝对衰退,

也可以在高潮时防止投资和信贷膨胀,消除因“总体过热”和过度繁荣带来的衰退和萧条隐患。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和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让我们看到了市场机制的严重缺陷,而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不仅使当时的美国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也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调整,延长了资本主义的寿命,对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第三,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保证实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与配合。政府的宏观政策在实践中往往同时配合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寻求两者的最佳组合:有时是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 有时是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 有时则是双紧的政策和双松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使我们认识到适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引导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必须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达到“双赢”局面。 第四,加强金融监管, 改革和完善全融体系,提高风险意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首先是由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业的混乱和大规模投机对经济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政”首先是重建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在当前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的苗头初现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其足够的关注,而是盲目地相信华尔街的金融神话,导致次贷危机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几乎摧毁了美国和欧洲的金融体系。因此,增强金融信息的透明度、规范金融秩序、完善金融体系十分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发挥监督职能,帮助建立稳健、有序的金融体系,增强克服金融危机的能力。

第五,树立科学的投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20世纪20年代的股票投机狂热和过度的超前消费,诱发了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事实上美国国民的过度超前消费的观念也是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使得许多人将次级抵押贷款作为其挥霍金钱的来源。因此,要克服当前的金融危机,并预防以后的经济危机,必须要从思想上进行反思,政府可以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理性的消费,保持冷静、清醒的消费意识。

另外,我们看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首先由美国引发,进而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在克服大萧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时,各国都有“损人利己”的行为,反使危机更加严重。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克服当前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更需要加强全球合作意识,共渡难关。

参考文献:

[1] 夏清成,菅明军.美国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J].财政研究,1998(12):36

[2][3][7][8][9][10][11] 吴玉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60、156、153、153、153、155、259

[4] 曹家和.大萧条:起因何在[J].经济学家,1998(5):16

[5] 关绍纪.从经济政策的角度阐释美国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1

[6][12][13][14] 周增宝.30 年代的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大萧条对美国经济的影响[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1999(1):45、46、45、46

[15] 金卫星.1929 - 1933 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J].史学集刊,2003(10):71 [16] 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91 [17]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5):108 [18] 赵涛.罗斯福新政——积极的反危机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12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