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16.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包括哪些方面?

1、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 2、是学习者习得多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次序。 17.母语迁移有哪几种不同观点?存在哪些争议?

第一阶段:50-60年代末,母语是二语习得的主要障碍。Lado差异等于难度。

第二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的影响非常有限。Dulay 和 Burt 母语迁移不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唯一因素

第三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新认识。Gass母语与社会、心理、语言发展等因素一起共同制约着习得过程

18.第一语言习得顺序能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早期阶段共同点:经历了沉默期、使用程式期、简化句法结构、简化语义。但是也存在明显差异。赞成者:以语言习得机制的普遍性作为理论依据,两者都受其相同的心理过程支配;反对者强调L1与L2学习者在认知能力、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差异。

19.语言监控模式包括哪几个假说?

1、 习得与学习的假说(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

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

2、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natural acquisition order hypothesis) :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

似的习得顺序。

3、 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

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4、 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5、 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是由Dulay and Burt(1977)提出的概念。Krashen

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

20.什么是无接口观点?

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Seliger(1979)的证据:

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21.根据监控的程度,可以分哪几种类型?

1.监控过多者:过度关注语言形式、结结巴巴、不断纠正,结果言难达意。

2.监控不足者:完全依靠习得的能力,往往不受外界干扰,对语言错误纠正只靠自己的感觉。 3.监控合理者:以不影响语言交际为前提运用监控手段。 运用语言监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

(2)注意力必须放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意义上; (3)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规则。

22.输入假说包含哪几个要素?

四个要素:1.输入数量: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量的语言输入。 2.输入质量:必须是可理解的,即i+1。 3.输入方式:自然环境输入 4.输入条件 :焦虑低的条件

23.情感过滤假说涉及的情感因素有哪些?

? 与二语习得相关的情感因素分为三类:1.动机 2.自信 3.焦虑

? 语言学习的好坏差别主要产生于心理方面。学习者动力越大,自信心越强,焦虑感越低,对语言输入的

过滤就越少,从而获得的输入就越多,学习成绩就越好。相反,学习者没有动机,缺少自信,心情焦虑,有防范心态,其心理屏障会增强,对可理解输入的吸收就越少,习得效果就越差。

24.什么是语言变异?

“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1. 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 2. 语言风格的变异

3.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25.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语言变异,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所谓“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 (1)“系统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非系统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

26.什么是语体变换?

Labov将由于“言语环境(”context)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现象称作“语体变换(”Style shifting)。说话人注意程度比较高的时候,更频繁地使用享有声望的语音;而在注意程度比较低的时候,更频繁地使用不那么有声望的语音。

27.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

1)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大量的语言变异现象。这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

言系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

2)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比母语者的语言变异更加剧烈、更加频繁。

3)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是造成其中介语系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促进其中介语系统不

断发展的动因。 4)

28.举例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主要研究范式及其代表人物。

1. “单一语言能力范式” 乔姆斯基 变异是“语言表达”的一个特征,而非学习者潜在知识系统的一个特征。 2. “能力连续统范式” Tarone 在社会情境下研究语言变异,包括说话人之间由于社会因素引起的变异,同一说话人由于情境变化引起的变异。

3. “双重能力模式” Krashen 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来解释产生变异的原因。

29.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式?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文化适应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Schumann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设。从社会文化环境来探讨社会与文化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Schumann于1976年提出了“洋泾浜假设”(1)文化适应取决于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两个因素;2)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1978年,Schumann将这一假设称作“文化适应模式”。 文化适应模式是在洋泾浜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

理论假设:Schumann认为,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文化适应的连续体中。文

化适应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目的语习得的水平;“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过程。即学习者是否能够在社会和心理上融入目的语群体。

30.什么是最近发展区?什么是“支架”学习法?与我国古代哪个教育家提出的教学方法比较相似?

“支架”理论:所谓“支架”是指学习者与他人之间构建的一种互动与合作关系。

如在师生互动中,教师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帮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的特征,使学习者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即从合作学习逐步达到独立学习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知识可以在互动中利用“支架”学习法激活。《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支架”的作用:专家主导、专家与新手平等、新手与新手 ? (1)能唤回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 (2)能使学习任务简单化;

? (3)可以督促学习者始终保持自己的目标; ? (4)对学习者的语言进行评判; ? (5)调整学习者的情绪; ? (6)向学习者提供最佳答案。 ?

31.最近发展区与克拉申的i+1有什么区别?

两者的习得目标相似,都是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发展潜能,加快发展洗得步伐,但两者在方法上不同,克拉申的i+1是被动的输入,最近发展区突出的是在他人的指引下学习者主动地自我调节。

32.社会文化理论有哪些积极意义和局限?

? 意义:

首先,社会文化理论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视野。 其次,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内容来看,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观点。

最后,从语言习得的实践过程看,最近发展区、活动理论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的确能够促进学习者的习得进程。 ? 局限:

(1)研究范围比较小,比如在我们前面介绍的研究中被试有的只有两个; (2)研究很多都是在课堂中进行,不能反映自然状态中的习得状况; (3)研究的时间比较短,缺乏长时间的纵向研究;

(4)对于习得速度等其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关注的方面,社会文化理论几乎没有提及 33.个体话语有哪些特点?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