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学与音韵学论著目(供研究生参考)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方言学与音韵学论著目(供研究生参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部,每部只拟一主要元音,系统简明。商务印书馆1980年7月出版。

19.古韵通晓 陈复华、何九盈著。是一本古韵通论,兼有工具书的性质,侧重对古韵研究,如古韵分部、音值构拟等问题的介绍与评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

20.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 [瑞典]高本汉著,聂鸿音译。本书系统地总结了著者从20年代到50年代研究汉语音韵的心得,详细地列出了他所构拟的中上古声类、韵类的实际音值,简明扼要。齐鲁书社 1987年5月初版。

21.汉魏六朝韵谱 于海晏著。博考汉魏六朝韵文制谱,资料丰富,可从中考察上古音到六朝的发展趋势。中华书局1936年 月初版。

22.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 罗常培、周祖谟著。全书计划分四册,现只出版了第一分册两汉部分。此册以两汉诗文韵字为主要材料研究得出两汉的韵部,并利用《淮南子》《易林》《急就篇》《释名》等专著中方言材料考查汉代方言情况。科学出版社1958年11月初版。

23.音学备考 夏敬观著。内容有《古声通转例证》《经传师读通假例证》《今韵析》。商务印书馆,无出版年月。

24.古今声类通转表 黄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初版。

(三)中古音 指唐宋的语音。中古音的研究,以《切韵》《广韵》中古时期的韵书及韵图,以及韵文、反切为主要材料归纳考证隋唐宋时代的语音系统。

1.十韵汇编 汇集唐、五代各种《切韵》、《刊谬补缺切韵》、《唐韵》写本和刊本共9种(残),外加《广韵》一种(全书),对照排比的韵书总集。除《广韵》用原书剪贴以外,其余各种残本均重新抄写。各种残本依时代早晚在每页从上往下排,最下为《广韵》。其用途,一、可以利用这些残本校正《广韵》,二、可以据这些残本推求《切韵》及在它前后出现的各家韵书的原始情况。

2.刊谬补缺切韵 唐王仁煦著。书成于唐龙兴二年(706)左右,为隋陆法言《切韵》的著名增广本之一,对后代影响很大。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及训。据后人推算,王仁 增补韵字为6千左右(全书韵字为l.8万左右)。分为195韵,新增二韵,知《切韵》原为193韵。此书散佚千余年,近几十年才发现了三种唐写本,内容不尽相同。敦煌发现编号为2011的唐写本称“王一”,为残本。故宫藏项子京跋本称“王二”,亦有残缺。两种均收入《十韵汇编》。此书亦故宫藏,书末有明宋濂跋,称关彩鸾书,基本为原书全帙,称“王三”。 1947年12月故宫博物院出版,彩华印刷局承印。此本有唐兰跋。原书漫漶不清处,唐兰曾分别校补手写数页附入。

3.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校笺 龙宇纯著,书成于1968年,有香港中文大学印本。

4.唐五代韵书集存 周祖谟编著。收入唐五代写本、刻本韵书30种影印件,并对每种韵书加以考释,说明其体制、内容、特点,指出与有关韵书的异同、关系。中华书局1983年 月初版。

5.广韵 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在王仁晌《刊谬补缺切韵》以前,是考证《切韵》音系、研究隋唐音最重要的材料。全书共收韵字26194字,注文 191692字。分206韵,计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 34韵。如果以平声韵包括上去入声韵,则只有61韵。传世有繁注和简注两种版本。繁注本如清张士俊泽存堂刻本,北京中国书店有此书影印本,1982年6月初版;又古逸丛书覆宋本,商务印书馆覆印此书;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南宋刊《钜宋广韵》,1983年4月出版。简注本有古逸丛书覆元泰定本,即《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本。

6.广韵校本 周祖谟著。以张氏泽堂本为底本,校勘精审。附校勘记。商务印书馆1951年影印,线装5册;1960年 月重印,精装两册。

7.广韵丛考 葛信益著。收关于《广韵》校勘的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初版。 8.切韵考 清陈澧著。书成于道光22年(1842)。著者用他自己首创的反切系联法,系联《广韵》的反切,考证《切韵》的语音系统,考证出《切韵》有40声类,311韵类。他的结论虽未完全符合实际,但他的系联法却开一代风气,为后世治中古语音者所沿用。

9.中国音韵学研究 [瑞典]高本汉著。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并校订。著者在综合分析反切、

- 9 -

韵图、现代汉语方言及外语译音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切韵》的声韵构拟方案,对我国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40年9月初版,1994年8月缩印第1版、1995年3月第1次印刷。

10.广韵研究 张世禄著。商务印书馆1933年2月初版。

11.广韵研究 方考岳、罗伟豪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初版。 12.广韵导读 严学窘著。巴蜀书社1990年4月初版。

13.广韵声系 沈兼士主编。此书将《广韵》中字按谐声系统编排。声旁共有2593个。主谐字以41声类为序,每字注明反切等呼,并标注高本汉所拟《切韵》音。可利用此书考明文字孳生变易、形声音义相关之故。1945年辅仁大学出版,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9月重印。中华书局1985年订正缩印出版。

14.切韵音系 李荣著。此书全面排比了宋濂跋本王韵反切上下字,利用反切系联法并参考韵图,分析考证《切韵》的声母、韵母系统。考证出《切韵》有36个声母,93个韵母(平声包括上去入三声,—m、—n、— 、包括—P、—t、—k)并构拟了音值。关于声调,著者提出了“四声三调”说,平上去入从音调说只有三个调位,去声与入声只是韵尾不同。科学出版社1956年10月初版。

15.切韵研究 邵荣芬著。通过系联《切韵》的反切考订《切韵》声母为 37个,韵母326个(不同声调分别计算),有平上去入四声。著者主张《切韵》音系的基础是洛阳音系,也吸收了一些别的方言如金陵话的特点。书的后半部取王韵每一小韵第一字列出王韵音节表,共 3603个音节,展示了《切韵》系统声、韵、调、摄、等、呼的全部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初版。

16.中古音 李新魁著。本书反映著者对语音史研究的一种新的探索,拟定了大体代表唐宋之交(或者说是北宋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音韵系统。商务印书馆1991年11月初版。

(四)近代音 也称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或可以包括南宋、金)的语音,特指这一时期的汉语共同语及北方诸方言的语音,是现代普通话及北方言语的前身,故又称“北音”。近古音的研究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及其他近代音韵书、韵图、韵文、对音为材料考证代表元明清时期的北方话语音系统

1.中原音韵 元周德清(1277—1365)著。书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至正元年(134)刊行。此书根据北曲创作和演唱的实际用韵编成,基本上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北方广大地区通行的汉语语音系统。收韵字5869个,分为19韵部,韵字按声调排列,平声分阴平、阳平,入声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不用反切注音。中华书局影印明讷庵本,1978年6月初版,附《中州乐府音韵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年出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有此书的排印本。

2.中原音韵研究 赵荫棠著。本书考订了元末至清初的重要韵书,明其流变,评其得失,研究了《中原音韵》的声类、韵类(声母为24,韵母为19)和等呼,构拟了所有音节( )的音读。商务印书馆1936年2月初版,1956年2月重印。

3.中原音韵音系 杨耐思著。本书就新发现的明代讷庵本《中原音韵》参照其他有关资料,考订构拟了《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声母为21,韵母为46,五个声调,认为入声仍然存在。附有《中原音韵》同音字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0月初版。

4.《中原音韵》音系研究 李新魁著。著者认为《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语音不是大都音,而是以洛阳为主的河南音,认为《中原音韵》有 20个声母,47个韵母,5种声调,并利用明王文璧增注本《中州音韵》的切语展示了所有的章节结构。中州书画社1983年2月初版。

5.中原音韵表稿 宁继福著。运用内部分析法构拟《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声母21,韵母46,声调4,无入声。其音系基础为大都话。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 月初版。

6.中原音韵音位系统 [美]薛凤生著。鲁国尧、侍建国译。本书给《中原音韵》所代表的“早期官话”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音位体系,逻辑地、系统地解释了《中原音韵》所记载的所有语音对立;制定了合理而简明的原则,阐明了从中古语音到“早期官话”,再到“现代汉语”的发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

7.中原音韵新论 本书为周德清诞辰710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收论文21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初版。

8.中原雅音研究 邵荣芬著。《中原雅音》是《中原音韵》以后另一部记录北方方言语音的韵书,反映

- 10 -

了近代汉语“浊音清化”“入声消失”的两大语音变化。作者无考,书已失传。邵氏分析研究了《韵学集成》引述《中原雅音》的材料,完整地揭示重建了《中原雅音》的语音系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初版。

(五)等韵、等韵学 等韵是音韵学上运用等呼、七音、清浊、字母、反切分析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方法。等韵学是研究等韵的学科。

1.等韵源流 赵荫棠著。 40年代曾作为“非卖品”印百余部,1957年 12月商务印书馆重排出版增订本。

2.汉语等韵学 李新魁著。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初版。 3.明清等韵学通论 耿振生著。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4.韵镜 最古老的一种韵图。著者无考。根据南宋张麟之的序(作于 1916)至迟在北宋已有此书。此书共分43图。每图横列唇舌牙齿喉等七音,分23行,包括中古的36字母。“唇舌牙”等名目指声母的发音部位,“清浊”等名目指声母的发音方法:带音与不带音,送气与不送气。韵图横列分四大格,分别为平上去入。一大格又可再分为四小格(末有横线),分别为一二三四等,这主要是就韵母中介音或主要元音之差异而言。图右首栏标明内外转、图次、开合口。有独立二等韵(即不依附于一等或三等的二等韵)的该组韵图是外转,否则是内转。图末一栏注明该图所辖的韵部,分平上去入四大格。图的纵横交合处列的是韵书中反切所表示的不同的字音,所列的字一般是韵书中小韵的首字。圆圈表示韵书中无处在这一地位的反切。《韵镜》一书图中所列的表,基本上代表了《广韵》一系韵书的音韵系统。因此它对研究和掌握中古音的音韵系统具有重要的价值。此书南宋时传入日本,国内失传,清末才又传回我国。现在通行的版本是收入《古逸丛书》的日本永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曾影印出版。《丛书集成初编》所收亦为《古逸丛书》本。

5.韵镜校正 李新魁著。以永禄本为底本,参核时代较接近的等韵图以及各种韵书、字书的反切资料,对原书误列字、重出字、于韵书无据之字,以及俗字、别字、错字一一指出,并加以论证。引证丰富,考核详审。

6.七音略 南宋郑樵著。收入其所著《通志》内,书刊于绍兴32年 (1162)前后。是表现《切韵》系韵书的音韵系统的韵图,图的体例与《韵镜》大体相似。因以羽、徵、角、商、宫、半徵、半商等七音表示声母发音部位,故名。与《韵镜》不同或与本书通例不合处,往往表露了语音变化的征兆。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通志》本,中华书局 1984年又重新影印出版。

7.四声等子 大约为宋辽僧人所著,曾附于《龙龛手鉴》后,首先采用“摄”的概念,将《广韵》206韵分为16摄,列为20图。图的编制与《韵镜》《七音略》不尽相同。入声兼配阴阳。就各图所列字看,主要反映了《广韵》《集韵》一系韵书的读音系统。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8.切韵指掌图 相传为宋司马光所作,至迟成于南宋嘉泰三年 (1203)。原本久佚。今本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分24图,编制法与《韵镜》《四声等子》均不相同。表面上仍然采用《广韵》206韵的韵目,但合并不少,反映了当时实际语音的变化。入兼配阴阳,与《四声等子》同。有《音韵学丛书》本。中华书局1986年8月影印宋绍定刻本。

9.切韵求蒙 清梁僧宝著。书成于光绪三年(1877)。以16摄统《广韵》 206韵,共分80图,列字以《广韵》为主,表现了中古音的音韵结构。有光绪16年梁氏家塾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11月影印出版。

10.四声韵谱 清梁僧宝著。此书为《切韵求蒙》的扩展。《切韵求蒙》相当于一个音节表,而此书则为《广韵》的同音字表。有光绪16年梁氏家塾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11月据以影印出社。

11.广韵韵图 方孝岳著。完全依《广韵》反切制图,不仅标明每一小韵的音韵地位,也注明每一小韵的反切。共42图。中华书局1988年1月初版。

12.反切释例 王祖佑著。文字改革出版1957年7月初版。 13.反切释要 殷焕先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初版。 14.反切概说 林序达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初版。

- 11 -

15.《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 周祖谟著。中华书局1980年9月初版。

16.《汉语大字典》四川省审音组编印《<广韵><集韵>音节及其今读表》,油印上下两册,未正式出版。

三、音韵与格律

1.汉语诗律学 王力著。从用韵、平仄、对仗、句式、语法等方面详尽地系统地分析、论述了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等的特点和格律。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1月初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12月印本删去了第5章(白话诗和欧化诗)。该出版社1979年11月印本又恢复了此章。著者另有《诗词格律》一书,简明扼要,中华书局 年 月初版。又有《诗词格律十讲》一书,更为简要,北京出版社

2.艺术语言发声基础 周殿福著。根据汉语语音特点阐明艺术语言发要要领,并提出练声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5月初版。

3.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 洪深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11月初版。

4.中国古代韵书 赵诚著。介绍各种韵书的体制、特点、作用、影响、并指出它们的继承关系。中华书局1979年 月出版。

5.切韵 隋陆法言著。参看前《刊谬补缺切韵》条。

6.唐韵 唐孙倾著。成书于开元20年(732)左右的称开元本,已佚。成书于天宝十年(751)左右的称天宝本,已佚,本世纪初发现残本。因定名为《唐韵》,又曾献给朝廷,故带有官韵性质。

7.广韵 已见前。这是宋代的官韵,是法定的国家韵书,收字26194,注解191692互见前“中古音”。为了供一般人读书、作文、考试之用,戚伦奉敕将其中重要的常用字录出编成《韵略》,于景德四年 (1007)11年刻成。此乃《广韵》之简本,书已佚。

8.集韵 宋景佑4年(1037),宋祁、郑戬等上奏批评《广韵》“多用旧文,繁省失当,有误科试”,贾朝昌也上奏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举人误用”。宋仁宗令丁度等重修二书,成《集韵》和《礼部韵略》。《集韵》在仁宗宝元2年(1039)完稿。此书共收53525字,较《广韵》多收27331。字,适当简化了《广韵》的训释,增加了“又音”。刊刻以后,流传不广。元明两代,不为人所重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影印出版了上海图书馆收藏述古堂影宋抄本。

9.礼部韵略 丁度等于宋仁宗影德4年(1037)奉命编成,为宋真宗景德《韵略》的修订本,仍为206韵,但只收9590字,收字和注释都注意举子应试常用的。因是由礼部颁行的官韵,故称《礼部韵略》。此书已佚,现在只能看到《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还有一部《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南宋毛晃增注,其子毛居正校勘重增),清代无刻本,现在很难看到。

10.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南宋理宗淳佑12年(1252),平水刘渊编印刊行,分107韵,基本上按《礼部韵略》同用例归并而成,称平水韵。此前,金代王文郁《新刊韵略》(1227)和张天锡《草书韵会》(1229)都分106韵与元初阴时夫《韵府群府》分106韵一致。

11.洪武正韵 明太祖洪武8年(1375),乐韶凤、宋濂等奉诏编修的一部官韵,共分76韵,本欲以代《礼部韵略》。明代翻刻多次,而清代却很轻视,后被南曲作家用为曲韵。

12.佩文韵府 清张玉书等编纂,书成于康熙50年(1711)。是一部词语汇编式的韵书,又是按韵编排的词语汇集,分106韵。康熙读书处名“佩文斋”,故以“佩文”命名。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

13.佩文诗韵 清张玉书等编纂。分韵列字及韵字数皆同《佩文韵府》,但不收词语,只有韵字注释。有礼部官本。

14.佩文诗韵释要 清周兆基著,此为《佩文诗韵》的简本,删除引文,只保留简短释义。不少字没有释义。刻本很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4月据陆润庠刻本影印出版。通行的诗韵有《诗韵合璧》《诗韵全璧》等书,印本很多,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下册第二分册附录有《诗韵常用字表》。

15.中华新韵 黎锦熙、魏建功、卢前编。依北京音系分为18韵。成都茹古书局1940年承刊。又《增注中华新韵》,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商务印书馆1950年 月初版。

16.北平音系十三辙 张洵如著。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7年 月初版。书前有罗常培及魏建功长序。又收文狸(即魏建功)《说辙儿》一文。

- 12 -

17.中原音韵 曲韵,已见前。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下册第二分册,附录有《曲韵常用字表》。 18.词林正韵 词韵。清戈载著。上海古籍了版社1981年10月初版。 19.苏州评弹音韵 苏州市评弹研究室1979年5月编印。分16韵。 20.京剧音韵概说 陈小田著。学林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 四、音韵学论文集

(一)合集

1.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 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初版。

2.音韵学研究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中华书局出版,已出三辑。第一辑,收论文30篇,1984年3月出版。第二辑收论文22篇,1986年7月出版。第三辑收论文27篇,1994年4月出版。

(二)别集

1.钱玄同音学论著选辑 曹述敬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初版。 2.曾运乾声韵学论著 曾运乾著。中华书局 年 月初版。

3.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 陆志韦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1月初版。 4.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 罗常培著。中华书局1963年9月初版。 5.董同龢先生语言论文选集 董同龢著。

6.汉语音韵论文集 周祖谟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 月初版。收音韵论文15篇,均又收入《问学集》。 7.音韵存稿 李荣著 商务印书馆1982年4月初版。 五、汉语语音史

1.汉语语音史 王力著。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5月初版。又收入《王力文集》第 卷。 2.汉语语音史概要 方孝岳著。香港商务印书馆1979年11月初版。 3.汉语语音史纲要 史存直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6月初版。 4.汉语语音史讲话 邵荣芬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初版。 六、汉语音韵学史

1.韵学源流 清莫友芝著,北平震亚书局1933年4月初版。又罗常培校点本,香港太平书局1965年10月初版,1974年2月重印。

2.中国音韵学史 张世禄著。商务印书馆1938年 月初版。上海书店1984年6月重印,有著者《重印后记》,对原著出版后音韵学进展情况及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阐述。 七、工具书

1.音韵学辞典 曹述敬主编。湖南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2.音学备考 夏敬观著。内容有《古声通转例证》、《经传师读通假例证》、《今韵析》。商务印书馆 年 月初版。

3.古今声类通转表 黄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初版。

- 13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